轉型之思:從現代媒介考古到數字時代的文化生產
2024年3月31日,《探索與爭鳴》第三屆全國優秀青年學人年會“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之專題年會(七)“轉型之思:從現代媒介考古到數字時代的文化生產”在復旦大學舉辦。本次年會由《探索與爭鳴》編輯部、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共同主辦。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高仁,《探索與爭鳴》編輯部副編審張蕾致開幕辭。上海大學文學院曾軍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張寶貴教授出席本次會議開幕式,并分別就《風格遷移:人工智能時代的文論問題》《生存的悖論——數字時代的審美時間》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的13位青年學者共同出席本次會議,圍繞“數字時代的文化批判”“數字時代的文化生產”“數字時代的文化創新”三個議題展開集中交流與熱烈討論。
會議伊始,主持人復旦大學副教授王曦對籌備、參與本次分會議的專家學者表達了誠摯感謝與熱烈歡迎。她指出,時至當前,數字時代的“數字共同體”“數字新基建”“數字深融合”以及 “數字智適應”,既推動了新文化創新,哺育出豐富的新文化現象;又在數字技術賦權和數字資本收編等因素的影響下誘發了數字公共空間的文化危機,產生了隱匿個體的主體性、消解數字空間的公共性、數字社會價值異化等后果。她認為,此次參與復旦大學分會場的學者們帶來的跨學科議題具有時代價值與創新意義,三個議題聚焦現代媒介邁向數字時代的轉型步伐,立足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的基本視域,探討在文化生產領域浮現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及其深層文明互鑒圖景,共同服務于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數字時代的文化創新。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高仁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致辭。他向《探索與爭鳴》為青年學者搭起的交流平臺表達感謝,向提攜青年學人成長的學界前輩致謝,向各位參會的青年學者表達了熱烈歡迎與殷切期待。他提到,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是復旦大學致力大馬學科群建設的一大創舉,本場議題與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跨學科、跨文化的交流視野極其契合,希望各位青年學人積極學習交流,創造回應時代需求的自主知識體系。《探索與爭鳴》雜志的張蕾副編審代表編輯部在致辭中表達了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支持辦會的感謝,并向各位老師介紹了全國優秀青年學人年會和全國青年理論創新獎征文活動的基本情況。她指出,《探索與爭鳴》的宗旨是與青年學者共成長,十分期待各位青年學者積極參與雜志舉辦的學術活動,促進雜志與青年學人共進步。
上海大學曾軍教授發表主旨演講《風格遷移:人工智能時代的文論問題》。他從人工智能時代形形色色的風格遷移案例引入討論,立足中國傳統文論中風格所具有的“體、格、風、氣”多層含義,考察“風格”這一中國文論的關鍵概念,及其在數字時代經歷的創造性轉化與嶄新知識體系生成。通過討論生成式AI風格遷移技術能級增強的路徑及其可能,曾軍教授表示,數字技術是全新的領域。作為人文研究者,我們不能僅站在外部進行批判,更重要的是展開對其內部的批判,即對其加以熟悉和了解,深入到技術內部,“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這樣才能找到深入批判并超越的可能性。復旦大學張寶貴教授在主旨演講“生存的悖論——數字時代的審美時間”中,探討了形而上時間、數字時間與審美時間的沖突,他主張回到馬克思的原文本,重審數字時代的審美時間困惑。他進而從杜威的視點出發,主張道德世界是對時間的超越,然而,這種超越在物質世界終將走向失敗。他認為,在當代的虛擬審美時間中,主體自身成為一則問題。人必須通過身體力行的創造活動,才能獲取個人的審美時間。主旨演講結束后,兩位教授積極回應了在場青年教師和學生的提問,對青年學者在學術生活中追尋審美時間寄予期待。
第一場研討以“數字時代的文化批判”為主題,由上海大學曾軍教授評議,復旦大學副研究員李凌主持。四位青年學者分別從文化異化、數字拜物教、人格異化與仿真問題出發,展開對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異化問題的探討。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王海建做了《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異化及其重建》的報告,他提出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之問,指出應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破除數字技術對文化的規訓,走向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未來。復旦大學助理研究員溫旭做了《從數化到數神:數字拜物教的意識形態批判》的報告,他認為數字拜物教是基于“一般意識形態”的數字意識形態,這種崇拜并非數字個體的幻象,而是數字資本生產和交互中的必然幻象。同濟大學助理教授蔡淞任做了《從物化到人格化:兼論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異化》的報告,他指出,盡管“人格化”問題在馬克思的文本中已初見端倪,但卻從未像在數字資本主義時代這般突出;對“人格化”問題的分析意味著厘清傳統的異化批判話語的界限,為面向數字資本主義型塑的“后人類境況”的歷史唯物主義批判做必要的理論準備。復旦大學副研究員陸心宇做了“仿真抑或異化:從鮑德里亞回到馬克思”的報告。他圍繞鮑德里亞的“仿真”(Simulation)概念,闡述其對于人在數字空間之中的存在問題的哲學思考,他指出鮑德里亞的仿真概念作為對數字空間之中人的生存的思考,并未超出馬克思在辯證法意義上提出的異化批判所具有的存在論視域。
評議人上海大學曾軍教授高度認可了四位老師所做報告的學術性,將其稱作一場審美的愉悅;他尤其提出,學者用正在思考、正在寫作的未定稿匯報,作為最新思考的展現,能夠在交流批判中實現學術提升。曾軍教授表示,在資本數字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回應的不僅僅是數字和技術本身,還包括數據、平臺、分工以及數字全球化擴張等系列相關問題;新生產力如何改變、形成新的生產關系這一最核心的問題還有待于我們的進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數字時代,數字技術是否改變了抑或是否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我們不僅需要回到馬克思的立場,同時也要從馬克思的立場再出發,提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對異化問題的新思考。
第二場研討以“數字時代的文化生產”為主題,由復旦大學張寶貴教授評議,復旦大學楊軍副研究員主持。五位青年學者分別從資本界限,人工智能文學,人工智能精神生產,古典詩學與數字主體等角度,探討了數字時代文化生產的新變化。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徐艷如做了《技術可以突破資本的四重內在界限么——以數字資本和數字技術的關系為例》的報告,依據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的資本發展的四重內在界限,指出資本不存在自洽系統,任何技術手段對資本限制的突破都會使資本走向自我限制。南京大學助理研究員李國成做了《后文學與后人類視野下的人工智能文學再考察》的報告,認為人工智能文學是當代歷史條件下文學與技術相結合的新形態,對人工智能文學的認識和評價不應該局限于源自17、18世紀的人本主義現代文學觀念的標準,而更應當考慮到它所處于的20世紀后半葉以來的后人類和后文學的背景。復旦大學劉偉兵老師做了《會帶來一個什么樣的新世界:人工智能時代精神生產研究》的報告,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會對精神生產要素數據化,并用算法技術實現數據化的精神生產要素的自主生產。中國式現代化使得人工智能時代精神生產能夠真正助推人自由全面發展,從而具有建構一個技術形態上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可能。
復旦大學副研究員王濤做了《論古典詩學的知識層級》的報告,認為古人以“摘語見法”論詩,大多就事論事,零碎散漫而不成體系,因此有必要援引知識論視角,分析詩學知識的生成規律,揭示古人于詩學中表征的普遍認識結構。復旦大學副教授王曦做了《超工業化、展演性與獨異性:數字時代的新文化生產模式》的報告,認為大數據時代當數據成為勞動對象,算法成為勞動工具,大眾文化生產及其具體運作模式實現了根本轉換;新文化生產呈現出的產品的平臺化、生產空間的展演性與數字身份的獨異性等基本特征,對回應數字時代主體經歷的文化身份危機、審美感性匱乏繼而重建感性共同體至關重要。
復旦大學張寶貴教授對第二場討論進行學術總結,他表示,每位老師的發言都讓他印象深刻。他指出,徐艷如老師的數字資本研究意義重大,建議徐老師每一環節都可以繼續展開研討。李國成老師是在充分判讀時代內容的條件下進行人工智能文學的再考察。劉偉兵老師研討了科技的光明前景,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精神生產要素的數據化,并用算法技術實現數據化的精神生產要素的自主生產,這是科技進步的文明意義。王濤老師援引知識論視角,非常清晰地梳理了古典詩學的知識層級,并創造性地聯系了數字技術。王曦老師以犀利的現實意識分析了數字時代一種首要地依賴數據復制與自運算的“超工業化”生產模式,探討了目前現實中資本平臺展演性的重要特征。
第三場研討以“數字時代的文化創新”為主題,由復旦大學劉偉兵老師主持。四位青年學者分別從建黨精神,文化主體性,笛卡爾的數學哲學與法律文化的角度,探討數字時代文化創新的可能性。復旦大學副研究員李凌做了《偉大建黨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關聯的歷史唯物主義考察》的報告,認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建黨先驅話語層面對傳統文化的否定不能代表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彰顯出中華文化突出的主體性,由此可以充分論證偉大建黨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關聯性。上海交通大學賴銳老師做了《文化主體性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的報告,認為新的文化生命體,既是在文化上具有主體性的,也是在時空上具有一體性的;只有從文化主體性的角度深刻把握“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歷史邏輯,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在新的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海大學聶世昌老師做了《從解析幾何到數字媒介:主體性的重新發明》的報告,從笛卡爾的二元論出發,探討了主體問題,認為笛卡爾的解析幾何彰顯了現代主體性最為激進的自我確證方式,他由此指出,數字媒介即便不是從根本上倒轉了主體與客體在認識論上的地位,那它至少將主體抑或主體性擴展到了一個更大的范圍。復旦大學副研究員楊軍做了《法治文化的創新與法律拜物教的消解》的報告,認為現代社會的法治建設將法律文化排斥在成文法律之外,本質上是一種“法律拜物教”;而在唯物史觀之下,法律文化和法律體系具有同源性和同構性,法律文化完全可以為建構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法律體系提供參照。
《探索與爭鳴》副編審張蕾老師對第三場討論進行總結。她從學術研究方向與雜志刊登選題的平行視角切入展開點評。她指出,李凌老師和賴銳老師的研究在意識形態的主導框架中展開創新,具有理論深度和厚度。聶世昌老師的報告思想深刻,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解析幾何和數字媒介的聯系或者案例,使形而上思考落地。她指出,楊軍老師關注到了一個現實的法律文化矛盾的問題,摘要開門見山地展現出論文的創新與意義,建議可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法治差異展開對比研究。
復旦大學張寶貴教授在會議總結中表示,此次研討會收獲頗豐,各位青年老師抓住了學界最前沿的話題,每一個老師的問題意識都非常突出,專業素養都非常深厚,他表達了對與會青年老師未來學術發展的殷切期待。復旦大學助理研究員溫旭在總結中指出:數字時代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數字時代的文化生產創造出了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今天依托年會從不同學科角度探討了數字時代的文化生產。本次會議的三個主題——數字時代的文化批判、文化生產和文化創新相互融合,數字文化生產中孕育著數字文化創新,數字文化批判則內在于二者之中,共同組成數字時代的新文化。數字文化生產并不等于數字資本主義,我們不應該直接拒絕數字文化生產,而是要帶著數字文化批判的精神,有效應用這一強大的數字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會議最后,復旦大學副教授王曦對《探索與爭鳴》編輯部和大力支持本次會議的各位嘉賓、同仁、老師、同學表達了熱烈誠摯的感謝,她期待與會青年學人以復旦大學召開的這次學術會議為契機,共同投入回應數字時代新要求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課題的學術合作中,共同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