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當代的傳統》:精析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
當前,中華民族正闊步行進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生動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揮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動能,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簡稱“兩創”)進行了明確闡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擘畫了前景。馬建輝的新著《走向當代的傳統——論“兩創”基本理論問題》(河北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對“兩創”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討。
《走向當代的傳統》一書具有邏輯的嚴密性、內在的貫通性和理論的系統性等鮮明特質。作者憑借長期的理論研究積累和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學習,以八章篇幅深入細致地對“兩創”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細致縷析,研究內容層層深入。如該書第一章“關于‘第二個結合’”追溯了“第一個結合”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個結合”,揭示了二者的內在關聯。該著提出,要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從“應該、能夠、必須”三個層面提出了二者結合的現實性、可能性和必然性。在如何結合的問題上,作者也從“挖掘”“激活”“注入”“貫通”和“運用”等方面入手,對實現“兩創”的具體方法路徑作了探討。這顯然有助于讀者更好地學習領會“兩創”思想的豐富內涵。
《走向當代的傳統》全書形式規整,氣脈貫通。第一章闡述“關于‘第二個結合’”之后,第二章“關于兩個主體”、第三章“關于三個創新”次第展開相關論述。作者認為推進“兩創”的關鍵在于凸顯文化發展在其原生性、傳承性基礎上的創新力和影響力。在第二章,作者指出中華文化的主體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雙創”的發展底色應該是中華性和人民性。在第三章“關于三個創新”中,作者多角度闡釋了“自主創新”“綜合創新”“守正創新”的意義和內涵。
對“兩創”理論的闡發,既需要回眸歷史,也需要關注當下,還需要落實在自覺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上。在這方面,《走向當代的傳統》體現出了理論建設的文化自覺和寬廣的文化視野。在該書第四章“關于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中,作者強調“兩創”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建設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作者分別從歷史背景、現實條件及國際大環境入手,回應了為什么要建設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中國話語如何擺脫弱勢等多個問題,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基本方式。該書第五章則聚焦“文化賦能”,分析了傳承中華文脈在增強精神力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造新時代經典、實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上的重要作用。該書最后一章“關于開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又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視角,闡述了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所必須遵循的重大原則。實際上,這也為全書做了總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化是一個不斷開放的宏大主題,對這個宏大主題的研究也始終在路上,《走向當代的傳統》對其展開的思考和探索,正是這個宏大主題研究場域的一個側影。希望有更多的學者推出大處落墨、細處著眼的扎實理論著作,這將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呈現,推進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何志鈞系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董佳婧系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