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we02i"></strike>
<th id="we02i"><s id="we02i"></s></th>
<samp id="we02i"></samp>
<strike id="we02i"></strike><ul id="we02i"><pre id="we02i"></pre></ul>
<th id="we02i"><menu id="we02i"></menu></th>
  • <ul id="we02i"><pre id="we02i"></pre></ul>
    集團官微
    您的位置:首頁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強市 > 正文

    大國新途——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三農”感悟(下)

    發布時間: 2024-03-27 18:50:00
    來源:
    字號: [小] [大] 【分享正文】

    浙江良渚,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實證地,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成為“何以中國”的真實文化注腳。而今,這里正上演著一場“良渚之夜的服裝大秀”,嵌玉漆杯上的抱玉珠色、良渚玉琮上的琮黃色,閃耀著今人的眼眸;

    陜西楊凌,我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4000年前,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穡、樹藝五谷”。而今,這里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農業科技創新城,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縱覽歷史,任何一種文化之所以綿延不絕,既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輩輩守護,更在于其能夠始終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需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

    歷史浩浩湯湯、滔滔不絕,但是沒有人能兩次邁進同一條河流。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每一個歲月的切片,定格的都是那個時代獨有的文化印記。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根基,農耕文化也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農耕文化,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他強調,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中華農耕文化現代化,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文化之要,“三農”之重

    ——中華農耕文化現代化,是一個文化課題,也是一個“三農”命題。“三農”問題解決得好,農耕文化就興盛;反之,文化則難以振興

    實際上,對于“農”,中國人的思想和感情是極為復雜的。

    在中國古代鄉村,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副對聯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直到今日,在很多古舊住宅的匾額上,依然常常可以看到“耕讀傳家”四個字。可見其流傳之廣、深入人心。

    農耕文化曾經的輝煌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是,在現代工業文明、城市文明快速推進中進退失據,也是客觀現實。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曾提到過農民進城后不懂交通規則與城里人下鄉不認識農作物的事例。本來兩者都是一樣的,不同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人們在某一方面知識的匱乏。但現實中,城里人把小麥當韭菜不被認為愚昧,而農民不懂紅綠燈卻被嗤笑為“愚”“沒見過世面”。

    這種城鄉之間的隔閡,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的偏見;而這種文化偏見,根源上,既有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工業與城市文化的強勢因素,也與相當長時期內二元結構下“三農”的積弱密切相關。

    若務農無法讓耕者過上相對體面的生活,若“跳出農門”成為每一個農家子弟改變命運的希冀,若鄉村即便發展起來也是“奔馳寶馬在豬糞堆里狂奔”,如此這般的鄉村與農民,又何談農耕文化的自信,又何來農耕文化現代化的發展?

    農耕文化的現代化,這是一個文化課題,同時,也是一個“三農”命題。“三農”問題解決得好,農耕文化就興盛;反之,文化則難以振興。

    仔細品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耕文化的諸多重要指示和論述,很多都是在關于“三農”的重要會議或者調研中作出的。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他意味深遠:“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

    同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眷眷深情:“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2015年在云南考察時,他語重心長:“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重錘響鼓:“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切切叮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同農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理念結合起來,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

    字里行間,既有對中華傳統文化和農耕文化的深切理解,也有對“三農”問題的深邃思考,更體現其對兩者之間關系的深刻把握,對文化工作和“三農”工作的深遠謀劃。

    從歷史審視當下,為什么我們可以自信地提出農耕文化現代化這個課題?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應有之義,也是基于新時代“三農”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的底氣和實力。

    古人講“盛世修文”。今天,人們因農業之重,而尊農耕文化傳承之重;因鄉村之美,而感農耕文化教化之美;因農民之風采,而慕農耕文化發揚之風采。“三農”的大發展,正帶動農耕文化開啟新時代的新生機、新活力、新范式。

    人們發現,那些“三農”問題解決得比較好的地方,往往也是農耕文明發展傳承得比較好的地方。比如浙江,“千萬工程”二十年點亮了之江大地萬千鄉村,但同時這里也是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最多的省份,怎能不是一種暗含深意的巧合呢?

    當然,當前我國“三農”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還是最大的短板和短腿,所以我們還要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的力度,加快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步伐。而這也正是農耕文化興盛發展的本源之所在、力量之所在,是實現農耕文化現代化最根本的“大道”。

    志古之道,所以為今

    ——文化若不能和人們實際的“日子”發生連接,不能與當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契合,那么,它就只能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古籍里的文明,難以產生廣泛而持久的生命力

    作為一種既往的存在,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必然面臨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如何建立對其當代價值的理性認同。

    多年前,筆者去南方某座非常有名的古鎮采訪。那時,關于古鎮保護的概念還不普及,但當地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進行了有效的規劃保護,嚴禁拆建。而由此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當地老百姓不滿意了!他們賺了錢,希望改善居住條件,卻受制于規劃保護無法蓋新房子。

    沖突的背后是一個很現實的課題:傳統文化,它很好,很有價值,但是對于現實到底有什么實際作用?如果對它的保護給“我”的發展帶來了影響,又應該如何對待?

    司馬遷曾說:“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其意就是指,生活于現在的人們,之所以尊重和肯定傳統,目的不是復古,而是為了給予今天的事業提供鏡鑒。

    傳統古村落固然文脈深厚,但老百姓期盼的就是窗明幾凈的大瓦房。文化若不能和人們實際的“日子”發生連接,不能與當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契合,那么,它就只能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古籍里的文明,難以產生廣泛而持久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的要求,將那些傳統的文化形式進行加工、改造與提升,賦予其新的時代載體;所謂創新性發展,就是要緊扣時代的脈動,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延伸、拓展與深化,豐富其新的價值空間。兩者由此及彼、相互支撐,為我們打開了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視野。

    作為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最突出的一個特質就是“活態”。活態,意味著它不是僅供紀念的,而是應用于實踐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

    在世界上第一個正式授牌的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人們將傳統的種養范式和現代技術相融合,幫助農民科學種田、增產增收,實現了畝產“百斤魚、千斤稻、萬元錢”,塑造了農業綠色發展的典范;作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典型代表,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的“萬年貢米”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其品牌的評價估值達到了96億元……

    不少古村落也有了新活法。在浙江松陽,這里擁有百余處保留完整的古村落。當地通過拯救老屋、修復古道、環境整治提升等項目的撬動,實現了古村落的活化善用,不僅守護了傳統村落風貌,改善了人居環境,還進一步優化了招商條件,激活了傳統村落旅游經濟,找到了保護與發展兩相兼得之道。

    還有一些地方,把農耕文化的傳承融入了農村的文化墻中、農民房前的楹聯中、平時的婚喪嫁娶禮儀中,同農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理念結合起來,與細水長流的生活結合起來,滋養出對接歷史傳統、適應現代生活、提高群體修養的新的鄉村文明。

    客觀上而言,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很多傳統的藝術形態在現代生活中已經逐漸失去了應用場景,這是無可回避的。

    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必然會涉及到一個如何取舍的問題。既不能一味照搬,簡單復古,也不能盲目排斥,否定一切。需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該保護的要保護起來,該舍棄的則需要舍棄,做到古為今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

    我們講究精耕細作,但也需要建設現代化的大農業;我們堅持取物有時,取之有度的生態理念,也要和現代的科學技術相結合;我們秉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同時也呼吁公平民主,注重人的自由發展;我們始終堅持以農為本、重農強農,也強調要在市場經濟原則下配置資源,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

    其實,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也是文化不斷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哪一點離得開文化的力量呢?無論是顯性、隱性,農耕文明的元素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為鄉村振興、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發揮作用,提供養分。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這正是對中華民族勇于創新、不斷進取民族精神的準確把握,也是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方法論的科學說明。“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我們方能在開拓創新的路上不斷前進、老鳳啼新聲。

    農文相生,城鄉互融

    ——柔性的農耕文明與剛性的、充滿張力的工業文明結合,自然恬淡的鄉村生活與弓滿弦張的城市生活互補,張弛有度,相生互融,農耕文明乃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將會迎來全新的面貌

    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縱向看,是傳統文化現代性問題,如何與現實實際相連接;從橫向看,還有一個農業文化、鄉村文化如何處理好與工業文化、城市文化、商業文化的關系。

    去年,一檔名為《種地吧》的綜藝節目忽然火了,一時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邀請的嘉賓不溫不火、沒有自帶流量,播放節奏是慢綜藝的形式,10位年輕人組成小隊,天天忙著種水稻、管理大棚、養羊……這樣的節目為何能“爆”?答案很簡單——鄉村的魅力、文化的魅力。

    一方面,鄉村美妙的自然風景與獨特的人文風貌,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鄉村生活恬淡、安靜的狀態,也成了他們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徑。

    《種地吧》的火爆,讓人們感受到了農耕文化的現代魅力和它所具有的多重可塑性。

    當前,我們正處于從鄉土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使鄉村傳統文化的秩序價值和認同基礎發生動搖,農耕文化面臨著凋敝和被邊緣化的危險。但同時,城市里快節奏的生活、內卷的工作壓力、鋼筋水泥的天空、“原子化”的人際關系,又讓人們開始懷念昔日故土的種種。“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現代化越往前走、物質生活越豐富,這種情感文化需求就越強烈,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的空間和機遇就越大。

    被譽為“中國第一農民畫村”的浙江衢州余東村,原本只是農民自娛自樂的“農民畫”,現在把畫展開到了北京,把畫賣到了國外;在云南寧蒗縣永寧鄉溫泉村,摩梭婦女的紡織手藝代代相傳,雖然手工編織的產品要比機器生產貴出幾倍,但是外來的客商很堅定地說:“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東西。”

    一方面,農耕文化為城市、工業、現代商業體系的發展提供著不菲的“情緒價值”,擴大了自身成長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現代的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城市應用,打破了傳統時代的時空局限,為農耕文化的展示、演繹、利用、發展,提供了有效的資源支撐,讓其有在更廣闊空間大放異彩的可能。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二十四節氣”與充滿生機的當代中國影像融為一體,以全新表達方式,對全球觀眾講述中國的古老農耕智慧,在每個人心里激起了久久回響;

    中國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的馬面裙,已是不少人日常逛街、通勤的時尚單品,今年春節期間,僅山東一個曹縣的銷售額就超過了3億元;

    在抖音、快手等平臺,反映鄉村勞動生活場景、記錄鄉村農耕文化的視頻廣受追捧,江湖中許久不見李子柒,但又涌現出諸如“山白”等創作者。

    這是農耕文化的魅力,卻也是工業化、城鎮化的產物。如果沒有現代的光影技術、國際化的播放平臺,如果沒有完備的鄉村工業體系、物流體系、電子商務體系,如果沒有現代的媒介傳播手段,那么,很多的鄉土文化只能在鄉土內流傳。

    農耕文化“姓農屬農”“農汁農味”,但不能“就農談農”“惟農是舉”,必須要和工業文化、城市文化、商業文化實現更好的創新融合,才能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有人把模特走秀的T臺搬到了麥田里,有人把咖啡館開到了山徑旁,有人把搖滾音樂節辦到鄉村來,甚至出現了“牛棚咖啡”“豬圈酒吧”的噱頭……這樣的混搭、這樣的調配,是對城市文化的洗滌、休養,也是對鄉村文化的滋養和擴容。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志民打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西方文明常用石頭完成建筑,而東方是陶土、木頭組合起來的世界,我們將水、火、泥土用智慧燒結,建造建筑、制作器具。這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復合的、柔性的內涵,是一種有溫度、可塑性和融合性很強的文明。“面對柔性的農耕文明與剛性的、充滿張力的工業文明結合的過程,找準二者結合的路徑,農耕文明乃至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就會迎來全新的面貌。”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要防止農耕文化被誤讀、被扭曲。一些地方搞旅游開發,拆真建假,過分商業化,不僅文化蕩然無存,很多遺址、古跡還遭到了破壞;短視頻中,扮丑農民、消費農村、污名農業的畫面不時出現,發生流量反噬的現象;《種地吧》走紅之后,不少類似的節目一哄而上,卻失掉了鄉村綜藝質樸的“鄉土味”……

    既要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融通對話,為農耕文化賦能;還要堅持鄉土文化的主體不受侵蝕,避免走樣變形。或者,正是在這樣的“相愛相殺”中,農耕文化才能迎來真正的淬煉、鍛造、涅槃,獲得新生。

    農民主體,文化權利

    ——在當前鄉土社會的急劇變化中,農民如何守住自己的文化根脈?這是農民的文化權利,也是他們的基本權益

    2015年,在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以《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哈尼哈巴》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素材創作的原生態歌舞《哈尼古歌》,驚艷亮相、技驚四座。

    然而,如此璀璨而又厚重的文化瑰寶,也曾出現后繼乏人的局面。在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深為感慨地說:“我聽說,在云南哈尼梯田所在地,農村會唱《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等古歌、會跳哈尼樂作舞的人越來越少。不能名為搞現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

    “如果連種地的人都沒有了,靠誰來傳承農耕文化?”總書記的深刻發問,道出了農耕文化保護傳承的關鍵。

    文化,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我們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和把握,如果離開了人,文化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依托。

    但現實中,我們看到,農民在農耕文化的保護傳承中,常常是“失蹤”的、失語的。

    有些地方,為了搞旅游開發將全體村民遷出,把村落建成仿古商業街,看似有利于整合資源、搞活業態,但卻缺了人氣、失了靈魂。

    有些地方,農民“我”的文化“我”并不能做主。農民的審美需求被習慣性忽視,農民的文化選擇權得不到重視。

    有些地方,已經成為知名的文化遺產保護地,但是當地的不少農民對此卻毫不知情,甚至連到底什么是“文化遺產”都不知曉。

    這里有商業過度侵蝕的因素,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有體制機制的缺失。農耕文化不能只在舞臺上表演或展示,更不能脫離了農民的參與。

    農民,他們是農耕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守護者、傳承者,還要成為利益分享者。

    ——尊重農民的文化意志。農民需要什么樣的文化創新,農民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服務,這個得問農民。我們不能想當然,更不能替農民做主。我們常說,“鄉村振興要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要為農民而建”,文化也是如此。現在不少地方,實行群眾“點單”、政府“做菜”,群眾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政府搞好服務,絕不喧賓奪主。“村BA”“村超”為什么這么火,是因為這是農民自發組織的,是從群眾中生長起來的,是農民真心需要的!

    ——激活農民的文化自信。民俗節慶、良好家風、傳統技藝等蘊含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幫助農民樹立文化自信。一些地方通過各種文化遺產認定、文物古跡保護、農事節慶開發與廣泛持久的宣傳,突出農民的參與度,每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各地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鄉村文化振興,本質上是要樹立農民的文化自信,農民唱主角,農民展風采,農民得實惠,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升農民的文化自豪感與歸屬感。

    ——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不少地方在文化建設中,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加大農耕文化的宣傳力度,還探索把美育引入農村課堂、從娃娃抓起。在紅河哈尼梯田地區,當地建立起多個民族文化傳習點、傳習館和傳承基地,文化工作者進村入寨搜集整理民間古歌古舞,還組織了《哈尼古歌》農民合唱團,會唱《哈尼四季生產調》等古歌的農民群眾越來越多。

    ——擴大農民的文化收益。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能只是陽春白雪的美好追求,只有確保農民的有效收益,才能激發出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以農業文化遺產為例,一些地方通過參與式保護與發展規劃,擴大了遺產的申報主體、保護主體和受益主體的交集,形成多方參與、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江蘇興化垛田、山東夏津古桑園、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等已經逐步形成了村民參與管理、共同受益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促農增收效果凸顯。

    其實,說到底,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最根本還是在于農民文化權利的有效保障。這不僅在于給他們提供了多少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激勵,更重要的是在當前鄉土社會的急劇變化中,農民如何切實守住自己的文化根脈?這是農民的文化權利,也是他們的基本權益。

    城鎮化浪潮不可阻擋,但我們也看到,一些本要拆除的祠堂被保留下來了,還加大了保護修繕的力度;一些古鎮搞旅游開發,留下了一部分原住民,濃濃的煙火氣讓古鎮有了別樣的味道;還有這大地上千千萬萬的村莊,在建設得更美麗、更便捷的同時,也正變得更古樸、更具鄉愁,鄉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土,她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也是人人都向往的花園、公園和樂園。

    中華文化,世界遺產

    ——我們曾俯視過這個世界,也一度仰視過這個世界。而今,我們目光平和、從容淡定,不睥睨、不側目,在平視中“交流過眼神”,與世界執手相握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

    春節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中華傳統文化理念,也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共同價值。跨越了國界和文化差異,將有力促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海納百川始能成其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與時俱進,也總是通過吸收外來文化而不斷豐富發展。我們的先輩從異域帶來了大麥、小麥、高粱、玉米、番薯、馬鈴薯、葡萄等,豐富了國人的餐桌;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產品,還有中國的穿井開渠技術,也作為農耕文化的使者走出國門。18世紀,《齊民要術》《農桑輯要》《農政全書》等農學著作紛紛傳入歐洲,引發歐洲農學思想的革新……這是物種的傳播,是農作技藝的傳遞,也是文化的交流與融通。

    美國漢學家德克卜德在《中國西傳物品考》中指出:“中國對西方世界作出了很多貢獻,這些貢獻極大地影響了西方文明的發展。”甚至中國文化西傳的結果,“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成為我們整個現代文明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自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以來,中國就是最早響應者、堅定支持者、重要推動者和成功實踐者。迄今為止,已有22項傳統農業系統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推動農遺項目“結對子”的國家。推動福建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系統與法國勃艮第葡萄園、江蘇興化垛田農業系統與墨西哥城浮田系統等開展跨國農耕文明對話,在國際糧農治理體系傳播中國聲音、體現大國擔當。

    在對外的傳播中,講好中國農遺故事,傳播好中國農耕文化,也成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的重要內容。例如“李子柒現象”“丁真熱”、貴州“村BA”等鄉村文化現象,經歷了圈內、圈外、全民到全球的傳播路徑,讓大家看到了在醒獅、京劇、旗袍等傳統文化符號之外的另一個鄉韻中國,向世界展現出古老又現代、可敬且可親的中國形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1909年美國學者富蘭克林曾跨越重洋赴中國、日本和朝鮮考察農業,回國后寫了一本書《四千年農夫》,極力贊揚東亞的傳統農業。100多年之后,這本書又在中國出版,人們在中西方的融合視角中,借鑒古老的農耕智慧,進一步探求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可行之道。

    由古至今、中外交融,文化的感染力、傳播力、生命力一再被拉長。我們曾俯視過這個世界,也一度仰視過這個世界。而今,我們目光平和、從容淡定,不睥睨、不側目,在平視中“交流過眼神”,與世界執手相握。

    從大地里生發出來、從歷史深處走來、從鄉土中國而起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正牽引著古老的東方農業大國,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以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自信的姿態,開啟中華農耕文化現代化的新進程。現代化不負農耕文化,農耕文化也一定會還現代化一個驚喜。

    舊邦新命,厚土新枝,大國新途,允故允新。

    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事業、復興偉業,農耕文化使命昭然!相信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我們一定能實現農耕文化現代化,創造新時代的中國文化精神,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向新的高度。這是中國的機遇,也是文明的契機,我們自信且期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v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 亚洲中文无码mv| 国产50部艳色禁片无码|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第1页|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日韩无码系列综合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无码中文2020字幕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 人妻av无码专区| 国产福利无码一区在线 |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一级电影在线播放无码|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高清晰|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XXXX|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