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這是中國十八線小縣城的審美,卷,絕!
年后,一條后臺就一直收到私信,詢問我們有沒有值得推薦的小眾寶藏旅行地。畢竟春暖花開時,一顆蠢蠢欲動想要野出門的心,真的很難按捺住。
作為總在外面探訪各路匠人、藝術家以及創作者的一條編輯來說,人少景美的旅行地倒也見過不少,但前段時間偶然“踩點”到的一座小城,卻給我們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位于浙江省衢州市的龍游,距離上海高鐵直達只需 2 個小時,上周,那里的「瀫石光·藝術生態走廊」正式向外界開放。
其實在去之前,我們并沒有抱太高的期望。在我們過往的經驗中,“鄉村文旅”無非是主辦方請一群藝術家來到當地,創作幾幅作品,在當地展出;展覽結束后,一切重回平靜。比起城市中的藝術展,似乎只是換了個場地,題材更貼近風土人情而已。
但瀫石光卻徹底顛覆了我們的刻板印象。在這里,藝術不僅打破了美術館的圍墻,走進山川、河流與田野,更與當地文化相互啟發、共生。這是一場藝術與自然共謀的鄉野之美,生命的活力與自由也借此重現。
01 這條寶藏線路,美得太超前了
在小紅書搜索“瀫石光”,能看到不少網友的打卡分享,“好拍”“好玩”是兩大關鍵詞。不過最先吸引我們注意的,其實是這個十分少見的“瀫”(音同“胡”)字。一查資料,才知道縠的古義為絲織品,而加上三點水后的“瀫”,指的就是衢江龍游一段。
當我們真正站在龍游瀫邊,江風撲面而來,才發現這個名號再貼切不過——陽光灑在衢江上,波光粼粼,正如一匹最上等的綢緞。而沿著這條“緞帶”一路走去,更多的驚喜正蘊藏其中。
現如今各式各樣的網紅書店并不少見,有的開在海岸上,還有的開在懸崖邊——但你見過沒有一本書的書店嗎?
藏身田野之中的“概念書店”,遠遠望去像是一個漂浮著的半圓球體,走近看,會發現它的結構十分特殊,從一側的半圓翻轉向另一側,互為內外。走進書店,里面沒有任何傳統的梁、柱作為支撐,也沒有任何的實體書——你可以在這里閱讀陽光、田野與河流,或是通過內嵌著的 24 個貓眼,從另一個視角,觀察這個折疊的世界。
這個由紅磚和混凝土、運用特殊工藝澆筑而成的書店,在ins上獲得了超過 8 萬的點贊。有人說,站在概念書店里,讓 TA 回想起了童年時的自己:當我們還不識字的時候,其實早已學會如何翻看世界這本充滿奧妙的書籍。
比起一個閱讀書籍的物理場所,概念書店或許更像是一座精神的庇護所。在這里,零門檻、無邊界的閱讀體驗成為可能。在藝術周開幕式上,瀫石光還聯手當代藝術家、紀錄片導演、詩人沈少民,推出了一個特別的企劃。
就像小時候常玩的漂流瓶游戲,參與者可以從家里挑選任意一本喜愛的舊書,寫上一句曾給自己帶來靈感或是力量的話,寄往瀫石光,成為“行走的書屋”的籌建合伙人。而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書籍將被放置在藝術家沈少民特別呈現的藝術裝置內,每一位前往概念書店的讀者,都可以挑選一個心儀的 “書籍盲盒”帶走,達成一次跨越時間、空間的傳遞與對話。
不多說了,已經想好要讓哪一本心愛的書,出現在這個特殊的書店里了。
整條瀫石光藝術走廊的最高點,是一座特殊的亭子。設計師羅宇杰稱它為“巖上亭”——這個“巖”,指的是當地特殊的紅砂巖,村民喜歡稱這片高地為“螺絲山”,因為山巖像極了旋轉的螺絲;螺絲山下,則是當地村民耕種的農田、菜地。
負責瀫石光項目執行的風語筑董事長李暉曾說,在瀫石光的四十多個藝術建筑作品里,巖上亭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它非常合理,整個設計模擬了植物自然生長的數理結構,桿、枝、莖、葉……一切都在最正確、最恰如其分的位置上。紅砂巖上其實很難施工,但通過合理的設計和材料,我們讓這個設想最終實現了。”
他還向我們透露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團隊第一次去現場實地考察的時候,負責這片山頭的當地瓜農呂叔,就熱情地招呼大家去吃瓜。后來,在整個建造過程中,他也總是隔三差五地捧著瓜來“探班”。而當巖上亭最終完成之后,他們真的一起吃了瓜。
在龍游的紅砂巖高地上,在瓜果充盈的農田旁,在精心設計的巖上亭里,“人”始終是那個至關重要的變量。種植瓜果的村民、休閑納涼的游客……他們的存在為巖上亭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也讓藝術在建筑裝置之外,鮮活地生長著。
在城市中生活久了,總是分外想念滿目的綠意和新鮮的空氣。走進龍游湖心處的船廠島,森林茂密、陽光細碎、鳥鳴啾啾……深呼吸,每一個毛孔都重新打開,被綠色包裹的剎那,仿佛進入了綠野仙蹤,也像來到了愛麗絲的兔子洞旁。
沿著小道行走,遠遠就能望見一個白色的大型裝置。一頭大、一頭小,像某種特殊的樂器造型,也像一個傳聲器。走近這片場域,世界迅速變得靜謐,飛鳥、蟲鳴、樹葉相互交錯、彼此摩挲。穿梭其間,不禁想起蘇軾的詞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這大概也是來自同濟大學的教授和博士生們設計“森語間”的初衷。它是一個聲音裝置,卻并不創造聲音,而只是傳達那些本就存在、卻被我們忽視了太久的自然聲響。
以聲音為媒介,“森語間”構筑了一個隱于叢林中的休憩場所,去探討人與森林因共聲而共棲的詩意。坐在這個大型裝置內,當慣常依賴的視覺被遮蔽,聽覺成為了感官的焦點,而森林的低語也變得前所未有的鮮活。
來到瀫石光之前,從未想過我們會在一個原生態的村鎮里,沉迷“尋寶”小游戲。墻角、窗沿、門框、梁柱……任何一個司空見慣的角落,都有可能藏著一尊精致的人物塑像,就像是 RPG 游戲里的寶箱,等待著勇者的開啟。
在藝術家倪有魚看來,這些散落在各處的殘雕,也是漫長時間的載體。
從許多年前開始,他就喜愛收集中國古代的小雕塑,零零總總近 500 件,時間跨度從唐宋到明清一千多年。而這些充滿時間感的小雕塑,最終以汀塘圩村為起點,散落在了瀫石光藝術生態走廊的三個村落里,構成了這一場“龍游·神仙會”。
這些塑像大多翻模了江浙附近出土的人物像,男女老少各不相同,有菩薩,亦有挑夫。當它們在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古老的故事與當下的生活產生了交集,一場跨越千年的聯系和對話就此產生。
而當我們沿著村中的石板路,在每一個角落與小塑像們不期而遇,更能感受到那種時空交錯的特殊魅力:或許時間與空間都已發生改變,但這一片風土所哺育出的文化和故事,仍然歷久彌新。
自巖上亭眺望,很容易就能被玉帶般的衢江吸引住目光。日夜奔流的衢江,古稱“瀫水”,在龍游穿城而過。對出生、成長于這里的龍游人而言,在江邊垂釣、臨水洗衣,或是煩惱時吹吹江風,早已是他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這種親近感,是我們對于瀫邊釣臺的第一印象。相較于城市中司空見慣的“親水平臺”、“濱水步道”,瀫石光的釣臺顯得粗糲而原始。沒有精心雕琢布置的花壇或欄桿,混凝土澆筑成的方形石塊們隨意地散落在江邊,規格一致、遠近不同,與原有的拋石駁岸互相呼應。
鑿毛的大方塊看起來十分簡樸,但親身體驗后,才發現格外好用?;炷恋牟馁|讓它們不怕漲水,也不用小心翼翼地維護,無論是席地而坐看江景,還是擺上折疊椅和水桶開始垂釣,都能找到最為心儀的位置。
另一處特別的設計則是叢魚型的金屬立桿,它們高高地矗立著,仿佛正在藍天中遨游;一方面可以作為水邊的標志與提示,同時也與河邊生長的蒲葦相呼應,讓釣臺最大限度地融入當地環境,又增添驚喜。
坐在瀫邊釣臺,讓人很容易聯想起去年春天大火的天津”跳水大爺“。很遺憾,在那個本該充滿市井氣的故事里,存在了幾十年的市民活動并沒有得到設施上的支持。很多時候,我們對濱水平臺的需求并非只有“美觀”,而更希望它們是生動、有趣且實用的,而瀫邊釣臺跳出了那些“偉光正”的設計需求,為真正接近生活的“濱水景觀”謀得了一次”野蠻生長“的可能。
02 藝術的依托,是這片腳下的土地
從龍游回來的路上,總是想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的那句話:“藝術是人類反映在自然界的影子”。在瀫石光,藝術真正走進了廣袤的田野、清澈的溪流,在鳥鳴與蛙聲、自然和鄉土中肆意生長。
以自然為媒介,將當地獨特的鄉土文化與公共藝術相結合,重新建立起人與土地的情感鏈接——藝術為鄉村發展帶來了一條全新路徑。近幾年,國內涌現出了各種“田野雙年展”、“大地藝術節”,不斷探索著藝術與鄉村的融合。
來到瀫石光,我們才發現,原來中國鄉村語境下的藝術文旅,已經做得更多,走得更遠。
將原有水閘改造成擁有三個展覽空間的美術館,
整體白綠色的鋼結構造型也讓它成為小紅書“出片圣地”
龍游瀫石光并非一次短期的、展覽式的藝術展,也不是簡單地將藝術裝置從展館的玻璃罩后取出,擺放在鄉間;而是真正植根于當地,用藝術去重新挖掘和煥新鄉村,讓美的種子無限延展,也無限生長。
當下,如果我們還以局限化的“城鄉二元論”去討論鄉村,認為鄉村的藝術化改造只是一種“城市化”,那么或許永遠找不到答案。鄉村有其獨特的魅力,當藝術走進鄉村,并非只是簡單的融合,而是在當地重新生長;而這種在地化的藝術表達,也將會帶來更為多元,充滿張力的未來。
比起一次只需閱讀和觀看的展覽,瀫石光留下了更多的在地化的想象空間,而最后它將被如何填充、如何書寫,則是由當地居民和游客所決定。我們期待著看到更多類似的探索,也期待著當藝術、文化與生活共同浸潤田野,現代語境下的鄉村將會帶來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