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五大宏觀政策利好文旅經濟
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服務業體系的重要支柱性產業,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休戚與共,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提升消費能級、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推動我國文旅游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政策取向的重要指引,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是觀察分析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最重要的會議之一,這些國家層面的政策方向直接影響著文旅經濟發展趨勢及市場主體信心。據三川匯文化產業(ID:schwhcy)研究分析,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了五個方面利好文旅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
一、激發消費潛能:文娛旅游成為新的增長點
推動消費穩定增長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抓手,也是歷年兩會《政府工作》必提的重點任務和政策取向(詳見下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政策,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三川匯文化產業(ID:schwhcy)梳理往年政府工作報告發現,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推動消費穩定增長”中,僅簡單提到“發展全域旅游,壯大旅游產業”這句話。2020年初受不可抗力因素影響,以文化和旅游消費為主導的生活性服務業受到巨大沖擊,嚴重制約了國內消費增長勢頭。此后,支持和推動餐飲、文化、旅游、體育等生活服務消費恢復成為歷年政府工作報告所關注的重點。
近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推動消費回升和擴大內需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文化和旅游行業持續復蘇,并成為恢復和擴大消費重要引擎。據文化和旅游部測算,2023年國內出游人次達到了48.91億,同比增長93.3%;國內游客出游總支出達到4.91萬億元,同比增長140.3%;國內旅游總收入恢復到2019年的81.38%和85.69%。
文旅消費釋放出的巨大潛能,也得到了國家層面的充分認可。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文娛旅游”列為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的重要工作之一。據此,2024年文旅消費領域還將迎來一波新的政策紅利,如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促進政策有望很快出臺。
二、財政政策支持:支出規模和強度適度擴大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貫徹落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最直接、最有效的宏觀調控工具。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財政政策將適度加力,支出強度總體擴大。今年的赤字率擬按3%安排,赤字規模4.06萬億元。同時,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28.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超過1萬億元,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保障,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近年來,為支持文旅事業和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文化和旅游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重持續提高,自2019年起該項費用連續四年超過1000億元。例如,2022年全國文化和旅游事業費1202.89億元,比2021年增加70.01億元,增長了5.82%。從2023年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看,在全國一般公共預算中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2598億元,同比增長0.8%。據此,2024年文化和旅游事業費支出有望持續向好。
與此同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000億元),新增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萬億元,這兩項加起來達到4.9萬億元,主要用于系統解決戰略規劃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就文化領域而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深入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這無疑也是上述兩項財政政策重點支持的國家戰略。
回顧對比2019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相關表述可以發現,我國財政政策逐步從緩解困難地區財政運轉壓力及解決基本民生保障,向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以及促進消費等重點領域平衡發力。而2024年的財政政策支持重點轉向了國家重點戰略及重大項目建設等領域,不僅能夠有效推動重點領域鍛長板、補短板,還能更好地促進高質量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三、減稅降費政策:利好文旅與科技融合發展
三川匯文化產業(ID:schwhcy)梳理2019年以來的政府工作報告發現,減稅降費一直是報告非常關注的重要措施之一。從2020年到2023年的四年里(詳見下表),結合不可抗力因素帶來的影響,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成為恢復經濟發展重要抓手,尤其是針對旅游娛樂及文化體育等行業堪稱史上最好時期。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面,對于減稅降費的著墨非常之少,僅僅提到一句話——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沒有再提大規模的新增減稅降費。由此可見,在過去幾年間,國家通過大規模減稅降費,不僅降低了市場主體的運營成本,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也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對于文旅市場主體而言,這并不意味著2024年減稅降費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主要是通過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穩定宏觀稅負,更好地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相反,今年減稅降費是在落實好去年延續的稅費政策基礎上再優化,對推動文旅領域與科技融合發展、培育壯大科技型文旅企業和打造文化數字產業集群,具有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
四、金融支持政策:措施更加靈活和精準有效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國家近幾年重點關注和解決的重點問題。縱觀2019年至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國家連續四年將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延續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及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等作為普惠金融政策重要導向,有效增強了中小微企業發展信心。
在國家穩企金融政策的持續推動下,包括文化和旅游行業在內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得到了有效化解。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加大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等貸款增長。截至2023年底,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從8.2萬億元增加到23.8萬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4%。
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調整政策導向,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為未來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大力發展“五篇大文章”列為重點金融政策,體現了落實重點戰略重點領域金融政策的一致性。
與以往政策相比較,2024年推出的這“五大金融”政策含金量更高、普惠面更廣、協同面更大。文化和旅游產業作為綠色產業之一,與科技、養老和數字等領域融合度高,不僅能夠優化融資增信和風險分擔,還能更好滿足文旅企業在相關領域的投融資需求,加快推動文旅產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
五、產業轉型政策:從“互聯網+”轉向“人工智能+”
近年來,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強力推動下,我國數字文化產業和智慧旅游產業創新發展亮點頻現,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載體的新空間、新場景、新業態日新月異,為促進文旅及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注入了強勁動能,有力助推了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據三川匯文化產業(ID:schwhcy)梳理,自2015年全國兩會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推進“互聯網+”應用行動連續7年(直至2021年),連續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國家相關部委及地方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引領下,以騰訊、阿里、百度、京東、字節等為代表“互聯網+”企業快速崛起,催生和推動了“互聯網+電視”“互聯網+直播”“互聯網+短視頻”“互聯網+旅游”等文化旅游新興業態的發展。
尤其是在2020年初,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對經濟社會造成重大沖擊和影響后,居民對數字化和線上文化娛樂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充分運用“互聯網+”推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之中。隨后,文旅部及工信部等部門先后發布《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推動數字文旅新產品、新業態和新空間的發展。
九年后的今天,新一屆政府在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磅提出,將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一行動的提出,標志著人工智能應用已經進入國家政策的頂層設計層面。據此,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預計將在年內出臺。
隨著國家“人工智能+”行動的提出,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和系列政策的加持下,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的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并對文旅產業發展帶來顛覆性的變革。這一變革不僅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和機遇,更要求相關企業和從業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及時調整戰略和業務模式,以適應新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