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10省區市聯動策劃」重慶:厚植巴渝文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中華文化,其博大精深,如星辰璀璨;其源遠流長,如江河不息。
從殷墟甲骨到敦煌壁畫,從黃河之畔到長江之濱,五千年文脈涵養神州大地,與古為新……今天,億萬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愈發充盈,文化自信顯著增強。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新甘肅客戶端、大眾日報、山西日報、重慶日報、寧夏日報、天眼新聞、長城新媒體集團、川觀新聞、江西新聞、頂端新聞聯合推出《文化中國·10省區市聯動策劃》特別報道,從各地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熱”起來、中華文化“火”起來的蝶變效應中,感受文化強國的萬千氣象,中華文明的奔流不息。
兩江奔涌,文風熾盛。
3月2日晚,重慶·1949大劇院,光影交錯,絲竹聲韻。大型紅色舞臺劇《重慶·1949》的演員三次返場謝幕,掌聲仍經久不息。
“這部舞臺劇太燃了,以聲、光、畫的沉浸式舞臺與360度的‘動’舞臺科技,打造出精美絕倫的‘紅色浪漫’,劇情張弛有度、高潮迭起,看得我熱血沸騰。”觀眾張馨月難掩激動之情。
《重慶·1949》舞臺劇,以重慶解放前夕為背景,以磁器口為中心,多條主線并行演繹,展現了林子杰、林子豪、林子雄三兄弟之間的骨肉親情、矛盾糾葛和家國情懷;以金秀為代表的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共產黨人、民主人士,在獄中的堅貞不屈,忠誠信仰等。多條主線并行交織,共同構筑了整部劇恢弘的歷史畫卷。
該劇自上演以來,演出不斷,場場爆滿,好評如潮,去年成功入選文化和旅游部評選的全國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
文藝是精神食糧,精品是繁榮標尺。
事實上,不只《重慶·1949》,去年,重慶打造的舞劇《絕對考驗》獲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管弦樂音樂會《朝天揚帆》等9部重點作品成功首演;京劇歌曲《愿得長江萬里清》等100余個小型劇節目完成創作;川劇《江姐》等優秀劇目進行了全國展演;原創藝術品牌“江畔音樂會”線上線下觀眾超過一千萬人次;9家市屬院團開展演出約1700場,同比增加81.4%,吸引觀眾85萬余人次。
“重慶造”電影《開山人》,口碑持續走高,在極度“內卷”的12月電影市場中拼殺出一條高上座率之路;以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為題材的圖書《下莊村的道路》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紅巖精神學習研究宣傳數字化服務項目”入選國家數字出版精品,數字出版穩步發展。
繁榮文化,除了精品文藝,公共文化服務是基石。
去年,重慶進一步加強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大力建設書香重慶,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實行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提升農家書屋服務質量,推進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延伸到農村,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全市新增圖書館分館115個、文化館分館51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0個,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增至76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邁上了新臺階。其中,文化館、公共圖書館一級館率均位列西部第一,全市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滿意度位列全國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當文化加上經濟的“后綴”,不再只是滿足精神之需,更成為推動城市生長與進步的深層次力量。
去年,全市新增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6個、基地16個,文化市場主體新增1.88萬家。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總營收665.28億元,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總營收83.1億元,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重慶還縱深推進了文旅融合發展,讓“詩和遠方”從疊加走向質變——
重慶重點監測的130家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1.53億人次,同比增長98.9%;接待過夜游客突破1億人次,同比增長88.1%;全市新增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2個、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2個、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8條、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4處。
來自市文化旅游委數據,2023年,重慶文化產業增加值、旅游業增加值雙雙突破1200億元,同比增長7.5%、13.5%。
如今,漫步在重慶的大街小巷,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空間觸手可及,文化展覽、惠民演出、文化體驗等活動遍地開花,市民游客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正為新時代新征程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注入澎湃動力。
風勁帆滿海天闊,俯指波濤更從容。
“今年,重慶將加快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山水都市、壯美長江三峽等,精心打造彰顯國際范、中國味、巴渝韻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紅色旅游高地、內河游輪集群、溫泉之都等精品;實施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厚植巴渝文化,推出更多‘渝字號’文藝精品;實施文化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和‘獨角獸’企業,推動創建一批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深化開放共享的文旅國際合作,提升重慶的國際形象,加快建設國際知名的文旅消費高地。”市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