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讓文旅新業態、文化新場景、文創新產品不斷涌現
“深入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文化”,提出了2024年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目標。文化熱持續升溫,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日益增強的體現,也是中國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的寫照。
文化遺產“活”起來。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宋燕講述了六朝博物館一扇落地窗登上熱搜的故事,這扇是“是觀賞城市美景、感受歷史文化的窗口,也是連接古今未來的公共文化空間”。六朝博物館成網紅打卡地,正是近年來“博物館熱”升溫的縮影。2024年春節假期,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博物館里過大年”已成為一種新年俗。在殷墟博物館新館,通過全息投影、虛擬數字人等動態展示,數千件文物鮮活地向人們“講述”3000多年前的文明;在云岡石窟,3D打印展示精美雕刻、實景演出增加“粉絲”流量……多種傳播手段加持,觀眾通過“活”起來的文物體悟中華文脈傳承。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系列舉措,將有助于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更加濃厚的社會氛圍。
傳統文化“潮”起來。今年兩會上,馬面群等傳統服飾“火起來”的話題引發關注,全國政協委員馮遠征說,年輕人在表達對傳統文化尊重的同時,又把它變成了一種時尚。近年來,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煥發新活力。俄羅斯衛星社網站注意到,“新中式”服裝、發型、妝容火爆出圈,這種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流行元素結合的風格受到眾多年輕人的喜愛。不僅傳統服飾,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受到中國年輕人喜愛。《滿江紅》《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等傳統文化題材影片強勢“圈粉”,《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只此青綠》等創意古典舞在社交媒體輪番“刷屏”,各大博物館推出的“龍年文創”成“香餑餑”……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新的消費增長點中,國貨“潮品”位列其中。“國潮”背后不僅是中國制造、中國品牌的崛起,更是中國情懷、中國自信的彰顯。
文化交流“熱”起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的要求。今年兩會外長記者會上,跳“科目三”外國記者被認出的一幕被津津樂道,這正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斷升溫的一個縮影。2023年底,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寫春聯、貼窗花、掛燈籠、逛廟會……各國人民擁抱春節,繪就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圖景。有代表建議,從國家層面研發多國語言的中國年系列文化產品,組織舉辦世界性春節文化賽事,開通紅紅火火中國年網絡展廳、人工智能體驗等,把春節文化故事講得更好、傳得更遠。截至2023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用戶數達5.37億,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海外用戶特別是年輕用戶喜愛。有委員帶來加速網絡文學出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提案,呼吁聯動各方共建全球產業鏈、共同進行內容培育和IP開發。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內容形態日漸豐富,方式方法推陳出新,中華文化將更好走向世界。
隨著更多文旅新業態、文化新場景、文創新產品不斷涌現,文化建設將呈現更加生機勃勃的景象。(欒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