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看文化產業發展
一年一度看“兩會”。在萬物復蘇的春天,展望一年的發展,從政府工作報告中讀出文化產業發展的走向。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李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這是李強擔任國務院總理后首次作政府工作報告,50分鐘的報告,簡約、務實,直面問題,涌動著干勁和信心。
李強總理的報告中有四處提到文化:
第一處是回顧2023年工作時,在“著力抓好民生保障,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中提到: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旅游市場全面恢復。
后面三處都是在今年工作時談到的。
第二處,在“擴大國內需求”中提出: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政策,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第三處,在“科技創新”的工作中,提到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廣泛開展科學普及。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第四處,在“民生工作”中提到,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檔案等事業.深入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完善網絡綜合治理,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加大體育改革力度。做好2024年奧運會、殘奧會備戰參賽工作。建好用好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項任務:一是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二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三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四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五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互利共贏;六是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七是堅持不懈抓好 “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八是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九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十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從這十個宏觀工作任務來看,融入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有底氣,既能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又能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從中能看出文化產業發展的七個方向:
一是文化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組成部分;二是提高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基礎支撐;三是文化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引擎;四是激發文化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五是數字文化產業出海大有可為;六是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七是文化產業融入區域發展。
一是,文化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組成部分。新質生產力體現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這要求文化產業借鑒科技手段挖掘文化內涵,利用新技術開拓文化產業的新渠道,豐富文化消費的新場景、新體驗,實現新的跨越。而這一切的基礎,不是靠政府優惠和補貼而來,而是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從市場中創新而來,在市場中配置資源。
二是,提高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基礎支撐。從數字化,網絡化到智能化,近一年來,以AI大模型為代表的新技術,具有里程碑意義,也對文化產業提出新挑戰。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對于文化產業又是新的發展機遇,要深入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三是,文化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引擎。2024年政府將從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綜合施策,激發消費潛能。持續優化消費環境,開展“消費促進年”活動,實施“放心消費行動”,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 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實施標準提升行動,加快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推動商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更好滿足人 民群眾改善生活需要。數字消費、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 “潮品”等將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剛剛過去的春節八天假期,文化消費就實現了“開門紅”。受政策、供給、宣傳等多種利好因素影響,城鄉居民出游意愿高漲,出游人次和出游總花費等多項指標創歷史新高。全國國內旅游出游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9.0%;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6326.87億元,同比增長47.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7.7%;入出境旅游約683萬人次,其中出境游約360萬人次,入境游約323萬人次。文化消費體現出旺盛的活力,為中國經濟注入信心。
四是,激發文化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文化產業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 環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進一步為民營文化企業家“吃定心丸”,要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積極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新發展、敢干敢闖敢投、踏踏實實把企業辦好。
五是,數字文化產業出海大有可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互利共贏。要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等數字文化產業突破時空和語言的障礙,成為文化出海的新窗口,向海外展示中國發展的文明成果,促進民心相通,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據《2023年中國游戲出海研究報告》,2023年中國自主研發游戲在海外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約為1175.16億元。出海游戲收入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其中,美國、日本、韓國三個國家為中國出海游戲提供了超過五成的海外收入。
六是,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養用好鄉村人才。將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我國鄉村地域廣大遼闊,種類多樣,受工業化影響較小,多數地區仍保持自然風貌,有風格各異的風土人情、鄉風民俗,通過觀光、娛樂、康療、民俗、訪祖等復合型旅游活動,能讓鄉村旅游帶給游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獨特體驗,實現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七是,文化產業融入區域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等戰略,提升東北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可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積極將文旅產業區域發展新格局中,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統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