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同期聲丨如何發展文化產業?代表們這樣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了“文化”“旅游”“文旅”,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代表們圍繞這一主題,積極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 韓莉:建議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為契機,在聯手構建文旅融合協同發展機制,開發精品文旅產品,樹立文旅品牌等方面進行探索。加強旅行社、景區、圖書館、藝術職業教育、數字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等三地合作。
全國人大代表 滿都拉:我想在東三省搞一個5A級景區聯盟,形成合力,抱團闖市場、開拓市場。通過一些活動,讓旅游資源互享、客源互送、市場互容、優勢互補,形成疊加效應。如果從國家層面來組織這個活動,我們愿意參加,也踴躍參加,對壯大我們5A級景區的實力,發展區域旅游是有好處的。
全國人大代表 羅天:我們桂林的非遺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西山之麓,它是廣西首家綜合的非遺體驗館。但是非遺館嚴重缺乏資金,目前無法正常開放。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給我們桂林爭取一下,支持我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 陳小靜:建議文化和旅游部通過搭建全國性地方戲曲交流展示平臺,通過進國家大劇院演出、國際交流等方式,提供更多交流展示的機會。
全國人大代表 汪萬福:在文物保護方面,敦煌研究院完成了290個洞窟,2.6萬平方米壁畫的數字化采集,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敦煌經驗和中國方案。今年擬計劃提請甘肅省人大修訂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23-2035)修編工作,讓我們的子孫后代還能夠看到活著的敦煌。
全國人大代表 李學武:我建議要提升全社會特別是傳統文化項目集中的地區,對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推動文化產業相關產品的開發,品牌打造。同時我還呼吁政府應加大對傳統文化產業創新成果、創新貢獻者的宣傳和表彰力度,以此鼓勵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促進傳統文化的轉型升級。我們還要用非遺文化表達的傳播方式,利用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讓非遺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