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自強
2月18日,湖南省長沙市八一路,市民在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參觀。寒假期間,長沙市眾多家長帶著孩子走進當地歷史館,學習歷史知識,感受紅色文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明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持自信自立、守正創新,提出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飛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撰寫的《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報告:走向全面繁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一書,堅持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全面展示了新時代以來我國文化理論和實踐發展成就,為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參考。
“第二個結合”開創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高度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號召,同時還指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根本方向,為“第二個結合”的正式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二個結合”不僅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也開創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局面。本書課題組成員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大歷史觀重建中國歷史敘事,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當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成為全國人民的普遍共識。本書基于全國大規模抽樣的居民問卷調查數據、農村調研數據以及文化作品評論的大數據進行分析。數據顯示,84.05%的居民認為,比起發展流行文化,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具體形式方面,八成以上居民認為應該從娃娃抓起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同意應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作為兒童基礎教育讀物。年輕人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更加積極的態度。
張志強介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取得了突出成績:一是創造符合時代特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形式,發揮道德教育功能。二是運用新媒體、新平臺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美學形態,發揮美育的社會功能。三是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禮樂傳統,創造適應時代需要的社會主義新禮樂實踐。四是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情感認同的資源,創造出團結全體中華兒女的文化實踐。五是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歷史經驗,講好中國故事。
張志強表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連續性的視野理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與中華文明現代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以“接續奮斗”的連續性歷史觀從根本上理順傳統文化、社會主義、現代化三者的關系,以歷史主動精神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數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陣地
“重視和加強文化數字化建設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本書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以來近50次重要講話、賀信和《習近平著作選讀》的深刻體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文化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將文化建設置于工作突出位置;多次強調數字文化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從時間脈絡的連貫性、釋義范圍的廣泛性和理論深度的遞進性等多個維度全面描繪出中華文明現代形態的數字畫像。
本書課題組成員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執行負責人李河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豐富發展的數字文化政策體系,為推進我國實現從“在地文化中國”向“數字文化中國”的轉變提供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政策保障。“在地文化中國”是指一切以物理形態存在的文本形態,包括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海量的紙介出版物,以及各種藝術表達形式,等等。與之對應,“數字文化中國”是指所有這些文化內容的數字化。
新時代以來,我國數字文化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譜寫了輝煌篇章。本書展示了幾組重要的事實和數據:
作為數字文化基礎設施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對文化遺產和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和文化基因提取、三維數字化存檔,為數字文化資源社會化開發和全民共享奠定基礎。
數字文化平臺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的重要主體。2022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12.03億,廣播電視全行業數字化業務占全部收入的71%;數字文化產業規模約為6.8萬億元,占全部文化產業營收收入的41.47%。
“數字文化中國”不僅是個國內現象,它同時意味著中國文化在國際數字傳播領域的存在。我國已經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全民性文化創作和發表平臺,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游戲生產國和網絡文學輸出國。
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預計到2035年,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營收在文化產業總收入的占比將達到八成。本書認為,2035年建成的文化強國必然蘊含著數字文化強國的內容,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定蘊含著數字中華文明的內涵。
人民文化實踐成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鮮明特色
近年來,我國社會涌現出大量生動的文化實踐活動,比如前幾年熱門的廣場舞,去年特別熱門的村超、村BA;比如火到海外的中國短視頻和網絡小說;還有越來越多的非遺和民間藝術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進入時尚生活。
這些經由互聯網和新技術變得全球聞名的實踐活動,在很長時間里沒有一個概念能夠進行整體概括。本書提出一個新概念“人民文化實踐”,并認為這一概念源自于“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導向,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的重要體現。
本書課題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丁國旗表示,“人民文化實踐”指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傳統和社會經驗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中開展的文化創造、傳承和交流活動,包括各種傳統文藝、民間藝術、手工藝、節慶活動、習俗、傳統食品、口頭傳統、自媒體以及其他與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表達形式。這種實踐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情感,也是他們與外部世界互動和自我認知的途徑。
基于對“文化”的不同理解,人民文化實踐有眾多的分類標準,本書將其分為6類:物質遺產、演出及節慶活動、工藝美術、文學及新文藝、文化旅游、文化體育。從分類可以看出,近年來社會關注的主要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都是人民文化實踐的具體表現。
丁國旗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文化實踐在增進人民群眾的四個認同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人民文化實踐以文培元,增進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以文鑄魂,增進人民群眾的思想認同;以文弘業,增進人民群眾的理論認同;以文立心,增進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文化實踐的方式和載體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網絡文學、影視作品、新媒介、鄉土文化資源等領域的發展都反映出人民文化實踐的活力和創新性。而從網絡熱詞熱度的研究可以看出,這種文化實踐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認可度正在逐年增加。本書認為,這種現象既代表了社會的發展趨勢,也體現了文化與人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這種聯系不僅是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價值觀念。因此,深入研究“人民文化實踐”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社會的文化現象,還有利于為政策制定和文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這一夢想需要承擔怎樣的文化使命?對這個使命之問的探索和解答,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發展的主導線索。正如本書所言:“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百年探索和奮斗,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基礎。這個偉大飛躍從文化意義來看意味著要成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從文明意義來看則意味著要為當今世界貢獻一種‘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的文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