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明確了“七個著力”,其中之一就是“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本途徑。一方面,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助力。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積厚成勢。近年來,全省上下發揮文化資源優勢,統籌推進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文旅融合成效初現,邁出了建設新時代文化強省建設和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堅實步伐。但是,我們也清楚認識到,對標新的使命任務,我們的文化創新創造能力還不夠強,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還不夠多,全省的文化話語權與資源優勢地位還不匹配,提升三晉文化影響力的任務仍然艱巨。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以文鑄魂,匯聚奮進偉力。山西文藝創作歷來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謳歌新時代新成就的自信,發揮培根鑄魂作用的自強。我們將把文藝創作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陣地,強化現實題材創作,加大經典傳統劇目復排,打磨提升近年來新創優秀劇目和經典演藝項目品質,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山西辨識度的文藝精品。辦好重大活動,擦亮山西藝術節、晉劇藝術節、“山海之約”書畫展等文化品牌,密切區域協作交流,提升山西文化輻射力影響力,更好肩負起為奮進新時代凝心聚力的歷史使命。
以文傳脈,永續非遺傳承。山西是非遺大省,我們將用“兩個結合”引領非遺保護與傳播工作,秉持“兩創”方針,推動傳統與現代相銜接、歷史與現實相貫通,讓非遺成為“活”在當代的文化傳統。“基因解碼”促轉化,建立非遺數據實驗基地,繪制非遺基因圖譜,以文化基因塑造IP,以文旅IP設計產品,以產品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構建生態強發展,深化非遺與教育、傳統村落保護等整體推進、生態化呈現,打造5家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深挖內涵樹品牌,挖掘非遺及老字號品牌的價值,以汾酒和陳醋釀造、中醫藥生產等“晉”字品牌為重點,重塑高品質傳習展示基地。融合發展增活力,設計“國寶中的山西”主題游徑,打造融購物、美食、體驗于一體的特色鮮明的非遺旅游線路、研學產品、演藝作品,讓群眾暢享非遺購、探訪非遺味、共赴非遺游。
以文惠民,服務美好生活。文化產品和服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載體,我們將圍繞“有文化厚度、有創新高度、有生活溫度”的發展目標,健全服務體系,深入實施“五個一批”惠民工程,提高“免費送戲下鄉進村”服務效能,深化稀有劇種公益演出,推動地域文化活起來、傳下去,綻放時代華彩。豐富文化供給,支持公共文化場館延長開放時間,開辦市民夜校,實施場館創意升級改造,打造城市會客廳新地標。促進協同發展,依托名鎮名村、歷史街區、人文類景區等,培育研學基地、創意機構。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協同發力賦能城市更新,共同點亮美好生活。
以文興業,賦能轉型發展。山西省委、省政府將文化和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民生幸福產業,要求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統在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民就業增收上見成效,實現“富腦袋”和“富口袋”相統一。我們將加快推進文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發展動能,做強文旅企業龍頭勁旅,深化云岡石窟、平遙古城、五臺山等世界文化遺產地和龍頭景區體制機制改革,引進優質資本,盤活文旅資源,探索政府做“生態”、景區做“平臺”、市場做“業態”的高效運營管理體系。構建核心吸引物體系,打造若干具有中華文化魅力的國際旅游門戶城市,推動5A景區增數量、提質量,集結形成山西旅游景區品牌矩陣。促進“文旅+”業態創新發展,支持鐘樓街、忻州古城等夜間經濟集聚區發展;打造融展覽、沙龍、輕食于一體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有序發展鄉村游、紅色游、工業游、生態游、低空游、體育游等。按照“一年見成效、三年上臺階、五年成支柱”目標,實干篤行、奮楫爭先,為全省進一步深化全方位轉型、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貢獻文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