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名榜單發布!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薄凹訌妵H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強博物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
2019年以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聯合文物交流智庫、瞭望東方周刊、中科智庫研究院等文博智庫類研究機構連續推出《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瀏覽量數千萬次?!?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是在總結前三年實踐經驗基礎上,選取不同指標對國家一級博物館進行評估分析,探索建立科學的系統的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價體系的創新嘗試,也是推進全國博物館(展覽)高質量發展、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具體舉措。
截止目前,中國博物館協會已累計公布四批一級博物館,共204家。本次評估對象為錄入國家文物局綜合行政管理平臺《全國博物館名錄》的一級博物館、紀念館(舍)、科技館、陳列館,以中國博物館協會運行評估公布的前三批130家一級博物館為主,其中110家可獲取海外數據,因而將此110家一級博物館作為研究樣本開展海外數據采集及分析。本報告監測周期為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數據采集來源包括海外主流媒體、海外社交平臺、學術搜索、博物館雜志、搜索引擎等渠道和方式。本報告從諸多標準化算法中選擇了不涉及總體樣本描述數據的對數Logistic模式進行各項指標的標準化測算。
根據中宣部、國家發改委、國家文物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相關要求,結合國家文物局印發《博物館運行評估辦法》《博物館運行評估標準》提出的評估內容,遵循科學性、全面性、客觀性、獨立性原則,按照可量化指標與非量化指標相結合原則,考慮博物館的公益職能和社會價值,經過多輪實際測算和專家評議,最終形成博物館(展覽)的海外影響力評估指標體系,包括科研影響力、文化服務力、展覽創新力、媒體傳播力4個一級指標,一級指標下面各設2個二級指標。
2023年11月8日,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召開《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專家評審會,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本報告的客觀性、準確性、真實性,一致同意本報告發布。2023年11月13日,《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在“2023年全國革命文物展示聯盟年會”上正式對外發布。
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
指導單位: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編制單位:文物交流智庫
發布單位:瞭望東方周刊
支持單位:中科智庫研究院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第一章 概述
一、報告背景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
根據2023年5月18日國家文物局公布數據
網絡瀏覽量接近10億人次,新媒體瀏覽量超過百萬人次。
202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博物館運行評估辦法》《博物館運行評估標準》,進一步推動我國博物館在文物保護、藏品研究、展覽陳列、教育傳播、場館建設等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
《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
2019年以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聯合文物交流智庫、瞭望東方周刊、中科智庫研究院等文博智庫類研究機構連續推出《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瀏覽量超數千萬次。
二、報告簡介
本報告以2022年全國一級博物館樣本數據和海外輿情數據為基礎,統計整理2022年全國博物館在科研影響力、文化服務力、展覽創新力、媒體傳播力等方面的表現。
評估對象
截至目前,中國博物館協會已累計公布四批一級博物館,共204家。本次評估對象為錄入國家文物局綜合行政管理平臺《全國博物館名錄》的一級博物館、紀念館(舍)、科技館、陳列館,以中國博物館協會運行評估公布的前三批130家一級博物館為主,其中110家可獲取海外數據,因而將此110家一級博物館作為研究樣本開展海外數據采集及分析。
評估時間
本報告監測周期為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二章 評估體系
一、評估指標選取原則
二、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三、數據采集來源
四、測算方法
本項目從諸多標準化算法中選擇了不涉及總體樣本描述數據的對數Logistic模式進行各項指標的標準化。結合“德爾菲法”與“均權法”所得到的指標權重 ,通過對機器采集和測量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出每個因子的評價值 ,結合專家矯正值 ,建立以下指數評價模型:
其中,A為綜合賦權法中賦予的權重,B為標準化后的測量值,C為人工矯正值。
第三章 評估總體情況
一、綜合影響力前一百名榜單
綜合影響力前一百名榜單分析
一、故宮博物院穩居榜首。故宮博物館以93.79分,牢牢占據第一名的位置
二、區域綜合博物館上榜較多。綜合影響力前一百名榜單中,區域綜合博物館占有54家
三、專題類博物館發展活力增強。革命紀念類、自然類、科技類等專題博物館在前一百名榜單中占有34家
四、歷史文化類博物館傳播力不斷提升。歷史文化類博物館上榜前一百名榜單12家
◆案例1:建設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的新高地
藏品數量大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宮文化館正式對外開放,逾900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陸續運抵香港,并分階段展出。
加深交流合作
故宮所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國際化香港之間的創造性結合,是內地與香港文化文物合作的里程碑事件。
開展愛國教育
2022年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宣布推出首屆“香港故宮學生文化大使”計劃。
二、科研影響力十強榜單
一是大館的科研優勢明顯。
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過多項學術活動和論壇,進一步擴大了自身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中國絲綢博物館通過舉辦“國際博物館日學術論壇”,邀請到13 位全球學術專家對2022年博物館日“博物館的力量”主題進行闡釋,擴大了海外媒體傳播。
二是專題類博物館加大研究力度。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位列第六名、第十名,反映出紀念類博物館非常重視學術研究和創新實踐。中國農業博物館位居第八名,通過打造中華農業文明展覽和農事課程體驗基地,成為了行業博物館在科研傳播方面的領先者。
◆案例2: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交流 美美與共
國家博物館在2022年度實施了一系列舉措,有效增強了學術研究交流的國際影響力。
首先,持續實施國史文物搶救工程;
同時,穩妥推進外國文物征集工作;
其次,舉辦多項學術活動和論壇;
最后,推進了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工作。
◆案例3:構建魯迅文化研究和魯迅文化推廣陣地
2022年1月10日,首都圖書館與北京魯迅博物館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利用文獻資源優勢共同構建集研學體驗于一體的魯迅文化研究和魯迅文化推廣陣地。
三、文化服務力十強榜單
一是智慧服務力創新提升。
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機構先后推出館藏珍品的數字藏品服務。
二是社會推廣力不斷增強。
湖北省博物館位居第四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居第九名。
◆案例4:敦煌研究院數字藏經洞及虛擬人
2022年6月,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手成立“騰訊互娛x數字敦煌文化遺產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計劃通過激光掃描、照片重建技術,PCG技術(程序化內容生成技術)、PBR技術(基于物理的渲染技術),以毫米級精度1∶1還原藏經洞壁畫、文物細節。
◆案例5:“南京不會忘記”主題教育活動
2022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7周年紀念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當天舉行“南京不會忘記”主題教育活動,撞響和平大鐘并頒發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參與活動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希望后人永遠不要忘記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
四、展覽創新力十強榜單
一是大館引領云展覽發展。
故宮博物院推出“VR故宮”“全景故宮”和“云游故宮”等,敦煌研究院推出“數字敦煌”和“云游敦煌”等。
二是云展覽比重明顯增強。
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相繼推出“云觀展”“云游覽”“云賞花”等“云”系列活動。
三是線下展覽讓人期待。
福建博物院聯合四川博物院等13家文博單位共同舉辦“共飲一江水——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
西安碑林博物館憑借臺灣省南投縣中臺世界博物館舉辦“臨古開新·共書輝煌——西安碑林海峽兩岸臨書展”引發觀眾參觀興趣和媒體傳播推廣。
◆案例6: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入境展覽繁花似錦
1.“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
2.“東方吉金——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
3.“食味中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
4.“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
5.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為主題的在線展示活動
◆案例7:山西博物院線下展覽“轉戰”線上“兩開花”
山西博物院的“從地中海到中國”展覽以線上方式重新回到民眾視野。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全景導覽將展覽的線下場景實拍后還原到在線。展覽的每個場景觀眾都可以360度全景“云觀展”。
五、媒體傳播力十強榜單
一是精準傳播能力增強。
全榜單總計有98家一級館的海外好評率超過90%,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二是革命紀念館好評度提升。
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來華旅客開始主動將紀念類博物館作為旅游目的地備選項。紀念類博物館經過多年的沉淀、改造、提升,展覽展陳理念的提升,利用新媒體平臺打破傳統“說教式”信息傳播模式。
◆案例8: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之路周”
2022年6月17日至23日, 以“民族融合,共同繁榮”為主題的“2022絲綢之路周”活動在浙江成功舉辦,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的“西海長云:6-8世紀絲綢之路青海道”展覽同步開幕。
這是第一個關于吐谷渾的歷史文化展覽,也是第一個關于絲綢之路青海道的展覽,更是第一個聚焦海西吐蕃考古的展覽,揭示青海道在溝通東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貢獻,在中華民族多元融合歷史過程的重要地位。
◆案例9:三星堆博物館數字化體驗項目
混合現實和沉浸式技術的應用
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古蜀幻地》和《三星堆奇幻之旅》大獲成功。
數字保護和文物數字資源管理系統的應用
通過數字化保護和管理文物,博物館可以更好地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數字展示提供了更多素材和資源。
云渲染技術實現“破屏”融合傳播
三星堆博物館還通過云渲染技術為博物館數字展示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四章 提升策略建議
一、增強展覽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應立足跨文化傳播視角,充分考慮國外觀眾的觀展習慣和接受程度,精心策劃展覽題材、展線設計等,打造具有廣泛認可度、接受度的展覽,形成對外文化傳播合力,共同講好中國故事。
二、提升媒體傳播力,構建國際語境話語體系
應重視組團打造“海外傳播官”隊伍,聯動海外網絡紅人、大V等,建立并夯實宣傳合作關系,借麥發聲,利用外國人的身份特性增強話語賦權,從“他者”視角對博物館進行宣介推廣,強化內容的可信度和接近性,擦亮博物館這一張國際傳播的“金名片”。
三、推動數智創新力,加速博物館數字化建設
依托技術手段開展創新的數字化項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文物保護與修復、數字化藝術展覽與交互、文物復原和重建等。
開發在線教育平臺和學習資源,提供關于中國文化、歷史和藝術的數字化課程和教育資源。
加強博物館間的互聯互通,大力發展博物館的“云展覽”,提供多語言的展覽導覽和解說,以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觀眾的需求。
四、加強文化服務力,深入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博物館是復合型的“城市客廳”,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命,也肩負著向國際游客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使命。
各級博物館需致力于與當地社區建立更緊密的聯系,通過藏品征集、社教傳播、科研活動來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豐富對外交流活動的形式,進一步擴大我國博物館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