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融合發展的前沿趨勢
本文從三個維度分析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現實和轉型重塑的研究,回顧了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的融合發展過程,討論了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功能泛化與定位異化問題,強調了數字化對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的重大沖擊和重塑作用,指出了藝術品市場是一個多元化、多需求的一個歷時性復雜的市場狀態,需要明確定位、提升效率、發揮優勢、做大新業態市場規模。不僅僅在學術價值上,更重要的是實踐意義上,對于理解和探索中國藝術品市場新形態交易制度與體系的建構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數字化對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的重大沖擊和重塑作用,數字化推進了交易環境與交易模式的變化,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建構與更迭,實質上是進行了一次顛覆性的重新建構,即以數字場景建構為中心,從對象、機制、路徑到方法,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西沐 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院長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規模的不斷拓展,影響市場的因素不斷增加,市場的系統狀態也越來越復雜,市場進化發展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研究分析與探討藝術品市場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我們要研究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融合發展的前沿趨勢,就是因為交易制度與體系是藝術品市場研究的核心問題,不深刻認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制度與體系,就難以理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系統底層結構與內在發展規律。
一、轉型或者重塑的主要問題
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轉型或者是重塑的研究與探討,實際上就是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現實在三個維度上的深入認知:一是藝術品市場規模及其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突出的就是禮品市場規模向價值投資市場規模的轉化,即市場規模結構發生了迭代;二是市場業態的不斷豐富及其主導業態的進化與迭代發展,新興業態正在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主流與主導性業態;三是數字化不斷深化給藝術品市場帶來的系統解構與重塑的基本格局,這種解構與重塑不是局部的、應激性的,而是全局性的、趨勢性的。
事實上,在研究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的融合發展過程中,發現其過程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大的階段:傳統交易發展階段、互聯網發展階段、平臺化發展階段、基于數字化的數字場景化發展階段及基于數智化的數字場境化發展階段等。其實,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融合發展過程中,其實一直存在藝術品交易制度及體系功能泛化與定位異化問題的討論,只是這種討論,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面對新形態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的重塑與建構,變得不再那么重要與迫切。
但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過程中,研究與探討市場的交易制度與體系的進化與變遷,對與探索中國藝術品市場新形態交易制度與體系的建構意義重大。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亂相的不斷聚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與研究藝術品市場的交易制度與體系問題,以求找到更多的解決之道,這個過程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與功能的問題。
二、制度與體系的創新形態與標準
一般來說,制度最基本的含義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那么,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簡要說就是對藝術品不同的交易流程的一種系統穩定的描述。一般包括藝術品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的作用、交易中介的組成和作用、交易價格的形成、交易的交割和結算、交易系統的組成和作用及規范等內容。在學術層面上,藝術品交易制度分為藝術品交易的流程制度和藝術品交易的規程制度,支撐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的是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主要包括:畫廊、拍賣、博覽會、藝術電商、平臺化交易(最突出的模式就是文交所)、平臺化+藝術資產管理、私下交易等不同交易體系的不同主體、支撐體系與交易形式等的集合。所以,可以看出,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是指建立在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基礎上的藝術品交易秩序與規程這樣一種穩定而又被市場認可的交易架構與制度建設。
我們知道,研究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其核心就是要分析與探討藝術品市場資源在不同交易體系中的有效配置,具體到交易體系本身來講,就是關注交易的參與性(即交易的門檻)、交易的效率、交易的成本及交易的安全性這四大問題。其中,交易的參與性是基礎,交易的成本是核心,交易的效率是關鍵,交易的安全是基礎。由于涉及到市場支撐體系,在交易的安全性無法在短期內有所作為的情況下,重點的工作就是通過進一步明確與強化定位來不斷提升交易效率。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兩大值得關注的趨勢,一是功能泛化;二是定位的異化。如果這兩種發展趨勢不加以認真研究,明辨其對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的作用與影響,那么,剛剛得到發育的新形態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可能就會從基礎上失去健康與有序發展的機會。
事實上,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的發展由傳統形態向數字化形態轉型的過程中,有三種趨勢應引起我們的關注與研究,一是不同交易制度的跨界問題,特別是作為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居于強勢地位的拍賣業的跨界問題最值得關注。二是基于新的科技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業態的跨界問題。三是基于新的基礎設施而建構的新形態交易制度與體系。對待第一、二種跨界問題我們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既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基于短期行為而導致的投機性跨界,特別是拍賣業通吃式的跨界現象,又要呵護可能產生新業態的交易體系的生發。因為通吃型外延式的粗放型發展,無益于像中國拍賣業核心競爭能力的發展。這種跨界不僅會破壞藝術品市場的交易制度體系,而且會打亂藝術品交易市場生態。那么,面對功能泛化與定位的異化現象,應該如何去認識與分析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的提升與進化呢?通過研究觀察我們發現,判斷一個交易制度的好與壞,維度與標準最為重要的有五個:一是看是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二是看是否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三是看是否有利于推動交易秩序及市場規范的落實;四是看是否強化交易的安全;五是看是否促進了交易生態的建構。對當下的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來講,重要的首先就是明確定位,提升效率,發揮優勢,做大新業態市場規模。
在轉型過程中,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之所以要明確定位,提升效率,是源于現在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別的,是在市場大勢出現問題、市場拓展空間受阻、市場競爭加劇的時候,出現了以犧牲發展的效率及增加交易成本來換取市場發展空間的現象,并有愈演愈烈的態勢,這確實應該引起我們應有的關注。這種趨勢最為突出的表現有兩個:一是交易體系間不顧已有的制度設計而進行過度的同質化式的跨界競爭。除了像拍賣業大規模的跨界之外,不少交易平臺,包括一些文交所平臺,也以業務創新為理由,幾乎將藝術品交易的全鏈條全體系統地搬到了平臺上,開起了雜貨鋪,既好看又熱鬧,就是沒有創新的核心業務,還美其名曰創新業務。二是繞過制度設計與交易體系的定位,不斷通過設置條件及拓展功能的方式,讓本來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交易體系不斷泛化并迷失定位,背負更多本是支撐保障體系應該完成的功能,在低效中吸引市場資源,沖擊市場交易秩序,降低運作效率,增加運營成本。從短期看,是維護參與交易者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是用犧牲效率的辦法來獲取發展空間,這勢必會降低市場發展的活力,壓制市場發展的動力。特別是一些強勢交易體系,表現尤為突出。如拍賣業,人們的關注已由競價平臺不斷在向定價平臺轉變的同時,再加上保真與保退不絕于耳,這些交易的行為,大都屬于背離交易體系自身已有的定位而走向泛化與異化的一些表現。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應有的重視。
在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及體系的進化發展過程之中,雖然我們積極支持基于科技進步及新業態發展而出現的創新,因為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及體系也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創新,但是我們似乎更應該強調的是,在當下我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及體系尚未得到充分發展與展開的情況下,更應關注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本應有的基本特質,沿著專業化與職業化的向度,充分按照與交易體系的定位發展相應的交易體系,并力圖在規范化、秩序化的過程中做大做強,而不是在低水平的重復發展中相互跨界交叉,形成低層次的惡性的同質化競爭,在功能泛化與定位的異化中打爛仗,從而消解交易體系的生發能力,阻礙藝術品交易市場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形成。
三、數字化正在改變發展的前沿趨勢
我們面對的現實是,數字化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融合發展的前沿趨勢。在這里我之所以特別強調數字化對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產生的重大的沖擊,或者是重塑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數字化帶來的與以往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的創新與變化不同,它不僅僅是在傳統交易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創新、融合和拓展,更多的是數字化推進了交易環境與交易模式發生了變化,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建構與更迭。由于交易環境、新基礎設施或者是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不斷的完善與建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制度與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交易的中心不再僅僅是交易雙方、交易市場的平臺或者是交易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圍繞數字場景的建構來構建完全不同的藝術品市場交易的制度與體系,并以此為中心來建構藝術品市場交易的生態。從這一點上來講,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在數字化大背景下,實質上是進行了一次顛覆性的重新的建構,即以數字場景建構為中心,從對象、機制、路徑到方法,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所以,在研究和探討數字化對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的建構,要以這個視角來重點的突破和探討。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藝術品市場它是一個多元化、多需求的一個歷時性復雜的市場狀態,現實中不存在像技術變革那樣用一種技術去替代另一個技術,藝術品市場中傳統的、創新的、數字化的交易形態,由于其存在的基礎、需求的層次的不同而處于一個共生共存共同生長的狀態,只是在這種復雜狀態中,不同的形態所起的作用在發生變化,主導性地位在發生變化。這是我們在研究和探討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制度與體系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