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郵輪經濟行動方案,年游客300萬,占全國60%
一、關于《行動方案》編制的總體考慮
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上海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上海面向未來加快建設更具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大戰略選擇。在編制《行動方案》時,充分考慮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聚焦高水平改革開放的戰略指向,緊抓全球郵輪經濟重啟的重要窗口期,推動國際郵輪產業政策制度創新。充分考慮郵輪產業發展特點,立足上海國際郵輪產業區位、資源等發展優勢,覆蓋郵輪全產業鏈,明確重點任務和工作舉措,構建上海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充分考慮聚焦重點、統籌推進,如在夯實國際郵輪發展的“硬基礎”方面,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總部企業,要提升郵輪自主制造能力;在提升郵輪發展的“軟環境”方面,要持續優化口岸環境與功能、加強政策體系保障,把著力提升上海國際郵輪產業競爭力貫穿到方案制定過程中。同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在各部門、各區的支持配合下,編制形成了《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 2025年)》,已公開發布。
二、關于《行動方案》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關于工作目標
工作目標總體概括為“一港一地一中心”,即到2035年,將上海打造成為國際一流郵輪樞紐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郵輪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亞太區域郵輪經濟中心。同時,包含6個具體工作目標,即打造郵輪“樞紐港”、打造郵輪“總部港”、打造郵輪“制造港”、提升郵輪自主運營能力、建成亞太郵輪船供基地、郵輪經濟規模明顯提升,形成由“樞紐港+總部港+制造港”構成的郵輪經濟發展上海模式,亞太區域郵輪綜合樞紐港地位進一步鞏固,郵輪總部型經濟拉動效應更趨明顯,郵輪制造和配套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第二部分:關于工作舉措
對應工作目標,《行動方案》聚焦做大郵輪總部經濟、做強郵輪制造體系、做實港口樞紐功能、做精郵輪配套服務、做優郵輪產業生態等5個方面,提出20項工作舉措:
第一,做大郵輪總部經濟。圍繞集聚培育中外郵輪企業總部,提出2項措施。一是培育發展本土郵輪企業總部,提升本土郵輪品牌品質,積極推動郵輪制造企業專業化重組,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郵輪企業。二是集聚外資郵輪企業總部,吸引全球郵輪公司地區總部、總部型機構、跨國公司事業總部落戶上海,打造跨國公司總部基地,形成國際郵輪總部集聚效應。
第二,做強郵輪制造體系。圍繞提升郵輪制造核心競爭力,提出3項措施。一是建立郵輪自主研發設計體系,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郵輪產品,爭取國家級郵輪企業技術中心和研發平臺落戶上海。二是培育郵輪建造工程總包能力,建設世界級郵輪設計制造總裝基地、建造配套供應鏈、建造運營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三是融合長三角修船資源,拓展郵輪維修改造業務。
第三,做實港口樞紐功能。圍繞提升港口服務水平,提出6項措施。一是統籌規劃產業空間布局,形成寶山、虹口和浦東優勢互補的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產業集群。二是豐富郵輪航線產品供給,吸引全球不同等級、品類、主題郵輪靠泊,開發差異化航線,打造多樣化國際郵輪航線體系。三是增強郵輪目的地吸引力,推動長三角旅游一體化建設,實現郵輪旅游與城市旅游、區域旅游聯動發展。四是提升郵輪訪問港影響力,增加高品質郵輪產品供給,促進郵輪入境旅游消費,提升上海郵輪樞紐港影響力。五是優化郵輪口岸功能,持續推動郵輪口岸通關便利化,升級改造郵輪港口查驗配套設施,提升郵輪口岸貿易功能。六是深化郵輪口岸“單一窗口”建設,夯實郵輪經濟數字底座,形成通關流程全覆蓋、要素全聚集的郵輪口岸通關模式。
第四,做精郵輪配套服務。圍繞優化郵輪經濟營商環境,提出4項措施。一是打造亞太郵輪服務貿易平臺,完善船舶管理供應、教育培訓、檢測認證、交易服務等功能。二是建設亞太郵輪物資供應中心,制定郵輪物資供應產品標準和服務體系,提升郵輪物資供應綜合服務能級。三是培育亞太郵輪消費中心,推進建設郵輪文旅新地標和綜合體,拓展郵輪消費內涵,打響郵輪消費品牌,實現郵輪消費提質擴容。四是建立亞太郵輪船員服務中心,搭建郵輪船員線上服務平臺、線下培訓服務中心,打造郵輪船員綜合服務體系。
第五,做優郵輪產業生態。圍繞夯實郵輪產業政策支撐體系,提出5項措施。一是強化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拓寬投融資渠道,增加郵輪建造領域金融、保險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郵輪企業IPO。二是構建完整郵輪人才體系。加大本土郵輪人才培養力度,建立郵輪人才庫,儲備郵輪全產業鏈人才。推進郵輪產教融合,強化國際郵輪行業高層次人才交流。三是建立郵輪數據統計監測體系。加強郵輪經濟研究國際合作,搭建郵輪產業統計調查制度框架和經濟監測體系。四是推進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建立郵輪產業政策支撐體系,適時出臺支持郵輪發展地方性法規。五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合作交流平臺。設立“國際郵輪經濟上海高峰論壇”,支持搭建國際性郵輪交流平臺,擴大上海郵輪國際品牌傳播力影響力。
三、郵輪再起航,打造上海經濟“新亮點”
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啟郵輪母港運營以來,始終以占全國50%以上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是全國唯一實現郵輪研發建造、郵輪運營、港口服務全產業鏈覆蓋的城市,成為郵輪經濟發展的“全國樣板”。2019年之前,本市國際郵輪經濟始終保持高速穩步發展。國際郵輪乘客從2006年的2.6萬人次增長至2019年的378萬人次,為全球郵輪市場貢獻了5.6%的客源。上海國際郵輪港2014年一躍成為亞洲第一郵輪母港,2016年成為全球第四郵輪母港。截至2019年底,累計接待郵輪3000余艘次,游客約1530萬人次,郵輪經濟總體規模達260億元。今年3月,交通部印發《國際郵輪運輸有序試點復航方案》以來,上海積極推動國際郵輪復航試點。試點復航以來,郵輪經濟整體呈現加速回暖、后勁趨強的良好勢頭。藍夢之星郵輪和招商伊敦郵輪相繼復航以來,已成功運營21個航次,累計接待游客2.6萬人次。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圓滿完成首次海上試航,將于2024年正式首航。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的設計建造和自主運營,標志著中國郵輪已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皇家加勒比國際游輪、MSC地中海郵輪宣布2024年回歸上海開啟母港運營,目前銷售情況良好。海達路德探險郵輪公司在上海設立辦事機構。相關各區立足自身優勢,相繼出臺支持政策。寶山區政府發布《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寶山實施方案(2023—2025 年)》,著力打造“一區一港兩高地”,即上海國際郵輪旅游度假區、亞洲最大郵輪母港以及郵輪產業集聚高地和中國郵輪生態創新高地。虹口區政府發布《虹口區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著力打造高端郵輪樞紐港、郵輪企業總部基地、郵輪高端服務環境和國際級消費集聚區;浦東新區政府發布《外高橋地區郵輪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打造“一基地三片區”,即外高橋郵輪制造基地和郵輪貿易服務片區、郵輪商務服務片區、郵輪研發服務片區。郵輪經濟的綜合帶動效應已初步顯現。據統計,試點復航以來,郵輪產業已實現船票銷售收入超3億元,船供物資消費約1億元,帶動郵輪港口出入境免稅店消費約350萬元,整體新增就業崗位超4000個,預計到2024年將新增就業崗位約2萬個。
一圖讀懂《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2025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滬府辦發〔2023〕10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相關單位:
《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6月7日
《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全文
郵輪經濟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對推動擴大內需、釋放消費潛力、培育發展動能、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具有重要意義。為推進上海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引領亞太郵輪市場加快恢復重振,主動參與全球郵輪經濟競爭合作,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堅持優勢集成,強化協同推進,服務國家戰略,發揮上海郵輪經濟要素集聚優勢,加速布局國際郵輪產業鏈高端環節,在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中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示范引領,把握國際郵輪產業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推動國際郵輪產業政策制度創新,為全國郵輪產業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培育郵輪經濟發展新動能。
到2025年,形成由“樞紐港+總部港+制造港”構成的郵輪經濟發展上海模式,亞太區域郵輪綜合樞紐港地位進一步鞏固,郵輪總部型經濟拉動效應更趨明顯,郵輪制造和配套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打造郵輪“樞紐港”。年游客接待量達300萬人次左右,境外游客比例達10%左右,國際郵輪游客空港中轉換乘比例達5%左右。
——打造郵輪“總部港”。集聚一批郵輪總部企業和國際機構,數量規模比2022年擴大至2倍。
——打造郵輪“制造港”。郵輪研制關鍵核心技術獲得新突破,初步形成大型郵輪工程總包能力,郵輪制造國產率達50%左右。
——提升郵輪自主運營能力。形成1至2個在亞太地區具有競爭力的本土郵輪品牌。
——建成亞太郵輪船供基地。國際郵輪航線的國內船供比例提高到30%左右。
——郵輪經濟規模明顯提升。總體經濟貢獻產出達400億元左右。
到2035年,上海成為國際一流郵輪樞紐港,接待量穩居全球前三,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郵輪旅游目的地,成為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亞太區域郵輪經濟中心。
二、工作措施
(一)做大郵輪總部經濟
⒈培育本土郵輪企業總部。支持組建本土郵輪船隊,培育發展本土郵輪企業總部,提升本土郵輪品牌品質。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在設計建造、自主運營、物資供應、航線安排、船員國籍、郵輪年限等領域探索先行先試,提升本土郵輪企業綜合實力。積極推動郵輪制造企業專業化重組,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郵輪企業。(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上海海事局、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浦東新區政府、中船集團)
2.集聚外資郵輪企業總部。發揮上海區位、資源和營商環境優勢,吸引全球郵輪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總部型服務機構和事業總部落戶,打造服務體系完善、政策優勢明顯、市場資源集聚的上海郵輪跨國公司總部基地,形成國際郵輪總部集聚效應。(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文化旅游局、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浦東新區政府)
(二)做強郵輪制造體系
3.建立郵輪自主研發設計體系。聚焦郵輪游艇裝備產業體系建設,以生產總裝、修造配套、設計研發為重點,建立郵輪自主研發設計體系,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郵輪產品。支持設立市級大型郵輪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推動重點郵輪制造企業設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級大型郵輪研發平臺。(責任部門、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浦東新區政府、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中船集團)
4.培育郵輪建造工程總包能力。以自主研發為基礎,以供應鏈建設為重點,推動建設世界級郵輪設計制造總裝基地。開展郵輪數字設計、影音娛樂、暖通空調、內裝工程等核心設備集群攻關。加快配套供應鏈建設,加強產業聯動和跨域融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打造郵輪建造和運營標準體系,建立技術標準規范,開展郵輪檢測認證服務。(責任部門、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上海海關、浦東新區政府、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中船集團)
5.拓展郵輪維修改造業務。依托上海是亞洲最大郵輪港的市場優勢和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整合長三角船舶修造資源,引進國際性、功能性項目,拓展郵輪維修改裝業務,開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的郵輪維修改造業務。創新口岸監管模式,支持有條件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郵輪制造企業,承接國際郵輪制造、保稅維修等業務。優化豐富郵輪經濟產業綜合功能,提升郵輪維修改造經濟效益。(責任部門、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上海海關、上海邊檢總站、浦東新區政府、寶山區政府、中船集團)
(三)做實港口樞紐功能
6.形成優勢互補產業空間布局。加強國際郵輪經濟發展頂層設計,依托“兩主一備”(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和外高橋海通備用碼頭)國際郵輪港口布局,統籌規劃各區域功能,發布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總體規劃,推動建立協同創新發展機制,實現上海國際郵輪經濟一體化、差異化、協同化。寶山吳淞口著力打造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郵輪運營總部基地和以“郵輪、游船、游艇”為主題的上海國際郵輪旅游度假區。虹口北外灘重點發展“精品郵輪、內河游輪、休閑游艇”聯動運營的航運總部經濟。浦東外高橋以郵輪制造基地建設為重點,拓展郵輪貿易服務、商務服務和研發服務。(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文化旅游局、浦東新區政府、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上港集團)
7.豐富郵輪航線產品供給。支持開發層次豐富、特色鮮明的郵輪航線,打造多樣化國際郵輪旅游產品體系,成為鏈接國內、國際的郵輪旅游重要樞紐。鼓勵郵輪船型多樣化,大力吸引不同等級、不同品類、不同主題的郵輪以上海為母港差異化運營國際航線,增加掛靠港。鼓勵郵輪公司開發東南亞、歐美和環球等中遠程郵輪航線,支持以上海為母港拓展沿海航線產品。(責任部門、單位: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務委、虹口區政府、寶山區政府)
8.增強郵輪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推動長三角旅游一體化建設,加快郵輪旅游和區域性旅游協同發展;推動郵輪旅游和城市優質旅游聯動發展;打造一流郵輪服務載體,形成郵輪配套服務消費集聚區;推進郵輪交通配套樞紐建設納入全市綜合交通規劃,實現郵輪港與機場、鐵路的便捷換乘。(責任部門、單位: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務委、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上港集團)
9.提升郵輪訪問港影響力。增加具有文化內涵的高品質郵輪產品供給,開發國際郵輪訪問港航線產品,吸引更多國際郵輪品牌靠泊上海。深化國際國內郵輪港口合作,增加互為母港和多母港航線操作,延伸更多訪問港客源腹地,擴大訪問港郵輪艘次、入境游客數量和換乘比例,促進郵輪入境旅游消費,提升上海郵輪樞紐港影響力。(責任部門、單位: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務委、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上港集團)
10.優化郵輪口岸功能。持續推動郵輪口岸通關便利化,用好、用足“144小時”過境免簽證策、“郵輪15天”入境免簽政策、郵輪入境游客指紋采集便利措施,升級改造郵輪港口查驗配套設施,提升郵輪口岸貿易功能。(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公安局、上海邊檢總站、上海海關、上海海事局、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浦東新區政府)
11.深化郵輪口岸通關“單一窗口”建設。持續推進“單一窗口”郵輪專區建設,提升郵輪數據歸集、數據資源共享、基礎設施支撐、業務系統集成和數據安全保障等功能,進一步夯實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底座。推進“單一窗口”與出入境管理、海關、邊檢、海事、郵輪碼頭、郵輪公司系統的功能融合、數據融合、業務融合。形成通關流程全覆蓋、旅客信息全申報的郵輪口岸通關模式,營造安全、便捷、高效郵輪口岸通關環境。(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上海海關、上海海事局、上海邊檢總站、浦東新區政府、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
(四)做精郵輪配套服務
12.打造亞太郵輪服務貿易平臺。支持上海郵輪企業拓展服務范疇,搭建郵輪服務貿易平臺。引入船舶管理、教育培訓、勞務輸出、船舶供應、市場營銷、信息咨詢、協會組織、檢測認證機構、交易服務、郵輪會展等,提升郵輪綜合配套服務能力。(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交通委、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浦東新區政府、中船集團)
13.建設亞太郵輪物資供應中心。聚焦郵輪物資供應鏈,建設綜合型郵輪物資供應補給基地。制定郵輪物資供應產品標準和服務體系,提升郵輪物資供應綜合服務能級,建設標準化、數字化的郵輪物資供應中心,成為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重要平臺。(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上海海關、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稅務局、上海邊檢總站、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浦東新區政府、中船集團、上港集團)
14.培育亞太郵輪消費中心。積極推進建設上海國際郵輪旅游度假區、上海北外灘旅游度假區等文旅新地標,打造集游客接待、郵輪服務、休閑度假、消費購物為一體的文商旅綜合體,拓展郵輪消費內涵,打響郵輪消費品牌,實現郵輪消費提質擴容。針對郵輪旅行特點,優化口岸出入境免稅店布局,豐富產品品類,提升旅客服務感受。(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上海海關、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
15.建立亞太郵輪船員服務中心。聚焦郵輪船員招募、派遣、培訓和服務等需求,搭建亞太郵輪船員線上服務平臺,建設線下亞太郵輪船員培訓服務中心。促進郵輪船員綜合職業素質提升,形成與亞太區域郵輪綜合樞紐港相匹配的郵輪船員綜合服務體系。(責任部門、單位:上海海事局、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上海邊檢總站、寶山區政府、中船集團)
(五)做優郵輪產業生態
16.強化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的郵輪金融服務體系,重點圍繞郵輪上下游產業鏈,拓寬郵輪企業投融資渠道,增加郵輪產業融資、保險和服務供給,推動資金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聚焦扶持“專、精、特、新”郵輪企業發展,支持郵輪企業上市融資。推進郵輪融資租賃業務發展,支持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參考國際郵輪的金融服務模式,為郵輪企業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務。(責任部門、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上海銀保監局、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浦東新區政府)
17.構建完整的郵輪人才體系。出臺鼓勵政策吸引全球郵輪人才、培養本土郵輪人才。建立郵輪產業人才庫,儲備郵輪設計制造、郵輪運營、高端服務等郵輪全產業鏈人才。建立郵輪人才實訓培養基地,支持高校設立郵輪課程,實現產學研合作,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加強郵輪旅游從業人員職業培訓,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自主開展從業人員培訓,支持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為企業提供培訓服務,符合條件的可享受職業培訓補貼。建立國際郵輪專家資源庫,促進國際郵輪行業高層次人才交流。(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虹口區政府、寶山區政府、浦東新區政府)
18.建立郵輪數據統計監測體系。依托專業協會等獨立第三方專業機構,建立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監測體系。支持統計部門形成郵輪統計調查分析制度。引入國際權威郵輪經濟研究咨詢機構,開展國際合作,逐步建立郵輪經濟統計監測評估制度。(責任部門、單位:市商務委、市統計局、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上海海關、上海海事局、上海邊檢總站)
19.推進完善綜合配套政策體系。依托浦東引領區、上海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和中國郵輪旅游發展示范區等改革創新平臺,共同形成創新制度優勢,以提升口岸功能、培育市場主體、完善金融服務、開展國際合作為重點,在增設郵輪監管方式、增加航線供給、優化簽證便利、開展數據跨境流動評估等方面,建立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郵輪產業政策制度支撐體系。(責任部門、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務委、上海海關、上海海事局、上海邊檢總站、市稅務局、浦東新區政府、寶山區政府、虹口區政府)
20.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合作交流平臺。依托“北外灘論壇”舉辦國際郵輪上海峰會活動,發布郵輪航線、產品、戰略等信息,推介中國郵輪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擴大上海在國際郵輪市場的品牌傳播力和影響力。繼續舉辦亞太郵輪大會、吳淞口論壇,積極引進國際郵輪品牌活動、郵輪國際經濟組織,加強與國際郵輪行業的合作交流。(責任部門、單位: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務委、虹口區政府、寶山區政府、浦東新區政府)
各責任部門和單位要按照本行動方案要求,統籌安全與發展,協調推進組織實施;根據各自職責分工,整合優勢資源、細化落實責任,強化協作配合,確保各項工作任務加快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