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
近日,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官方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發布了《解碼“網紅”重慶》一文,深度剖析了重慶從西南工業重鎮到“全球網紅”的密碼所在。其中提到重慶在打造IP時,要更留意人文的底色,不斷打造城市文化IP。
建筑是城市的骨骼,文化就是城市的血脈。近年來,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河南的《洛神水賦》、敦煌的壁畫“飛天”……全國多個城市憑借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出創意十足的城市文化IP,并火爆“出圈”引發現象級傳播。
而在重慶,處處有故事、處處見歷史、處處是文化。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重慶,該如何進一步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放大城市個性,彰顯文化底蘊,讓城市更有“重慶味”?
(一)
何為城市文化IP?
張鴻雁教授在《城市文化資本論》中提到:“城市本身是一種文化生活形態,每座城市皆有其不同的歷史傳承、自然風貌、人文景觀等,也形成該城市獨特的多元地域文化。”中央美術學院郭羿承教授也指出:“城市文化IP來源于城市文化,但不只是簡單的傳承,更是城市文化的再生。”
可以這樣理解,城市文化IP,是一座城市依附于已有特色文化基礎上的創意表達,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形象、打造城市軟實力的重要實踐,其核心價值在于讓一座城市更具有辨識度。
而重慶在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方面,可謂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不可比擬的魅力。
從歷史文化來看,“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在3000多年歷史長河的滋養下,重慶孕育出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移民文化等,同時也是紅巖精神的發祥地,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從地理風貌來看,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大山、大江、大河犬牙交錯,盤根錯節的立交、縱橫交錯的道路構筑,讓巴山渝水盡情相融,彰顯著8D魔幻城市的獨特魅力;從人文風情來看,穿樓而過的李子壩輕軌、“辣得上頭”的重慶火鍋、穿梭于城市的“黃色法拉利”等,將重慶的煙火氣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些都是重慶打造城市文化IP獨一無二的“密鑰”,成為彰顯城市文化特質的一張張亮麗名片。
(二)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重慶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魔幻的自然地理風貌、厚重的人文風情底蘊、發達的文化創意產業等優勢,打造出許多展現“重慶范”、彰顯“重慶味”的城市文化IP,向往來的游客講述著這里的故事,展示著這座城市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如重慶最具代表性的巴渝建筑群洪崖洞,依山就勢、沿江而建,臨江而立、攀巖直上,其最大的特色是吊腳樓群,被稱為“懸崖上的吊腳樓,記憶中的老重慶”,是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行走在星光熠熠的洪崖洞步道沿線,現代金融大廈與傳統民居建筑重疊交錯,感受著古樸與摩登的水乳交融,令人流連忘返,成為重慶獨有的文化IP,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有關數據顯示,今年端午假期洪崖洞接待游客28.29萬人次,拿下了重慶人氣榜首。
再如,重慶是紅巖精神的發祥地,紅巖精神植根于重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最具辨識度的重慶人文精神標識。通過著力打造與時代相結合的“紅色文化IP”,如川劇《江姐》、話劇《紅巖魂》、京劇《雙槍惠娘》等,塑造了山城獨特的人文基因,激勵著巴渝兒女披荊斬棘、砥礪奮進。尤其是以紅巖文化為創作背景的大型紅色舞臺劇——《重慶·1949》,上演以來場場爆滿。有網友留言說,“來重慶一定要看一次《重慶·1949》,真的太震撼了”。
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還有許多,如磁器口、十八梯、山城巷、龍門浩、金剛碑等都是重慶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僅是外地游客來渝打卡的必到之處,也喚起了巴渝兒女的記憶和鄉愁。正如重慶史研究會會長周勇說,這一座座老建筑、一段段石板路、一棵棵黃葛樹,仿佛一扇扇歷史的記憶之門。
當前重慶在打造城市文化IP方面做出了許多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許多好成績,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風景園林系副系主任許薌斌副教授認為,重慶在打造城市文化IP時,應避免短時網紅化、IP碎片化和IP同質化的傾向。
(三)
城市文化IP是城市發展的新動能。如何讓更多人讀懂重慶、愛上重慶,答案顯而易見。
聚合各種資源優勢,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突出底蘊、特色、創新、融合、效益五個關鍵詞,以新手段新形態展現最具重慶辨識度的精神內核,讓文化鮮活有趣,讓城市獨具韻味,綻放出別具一格的人文魅力。
挖掘“底蘊”。從遠古的巴文化、巫文化到近現代的統戰文化、紅巖文化,再到現在的火鍋文化、“賽博朋克”文化等,都是重慶值得持續發掘的寶藏。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要堅持以挖掘母城歷史文化為核心,充分彰顯重慶歷史文化底蘊,體現城市文化IP的深度、厚度。如千年古都西安,以唐文化和敦煌文化為基礎,打造了“大唐不夜城”等著名城市文化IP。
讓城市文化IP更具重慶辨識度,可以充分借鑒這些好經驗好做法,深挖重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打造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傳統文化IP、以紅巖精神為核心的革命文化IP、以橋都為亮點的山水文化IP、以火鍋和小面為特色的美食文化IP,系統建設巴渝文化走廊,打造更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城市文化IP。同時,也要懷揣著探索精神,走進戴家巷、山城巷、龍門浩老街、彈子石老街等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氣息的傳統街巷,把有本地特色的、在地化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梳理、重新整合,不斷激發重慶城市文化張力,讓重慶老街古鎮的文化IP更有韻味。
彰顯“特色”。重慶是一座“一城千面”的城市,它的標簽有很多,如霧都、山城、8D魔幻之都、美食之都……其中“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中穿”是其典型的特色。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要與最典型的山水空間結合起來,將城市文化浸潤融入城市肌理,比如打造濱水空間、山脊眺望空間、山地建筑空間、山地交通空間等,突出巴山渝水文化特色,彰顯城市風貌風情風味風格。
讓重慶城市文化IP獨樹一幟,就要突出“江城”“山城”特點,加大對城市物質空間的文化改造,把原有的古樹、吊腳樓、老城門、老堡坎、老梯坎、老防空洞等盡可能保留下來,保存原有的歷史文化記憶,延續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建筑肌理。同時,重慶作為西南工業重鎮,建設廠、發電廠、鋼鐵廠……這些也是重慶的工業遺產、寶貴的文化資源。打造重慶獨有的城市文化IP,要將城市工業遺跡轉變為文化資本,通過融入藝術化的設計開發,使原本廢棄的物質空間與人們的文化需要相契合,變“工業銹帶”為“人文秀帶”,擦亮工業重鎮的特色文化IP。
突出“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打造城市文化IP的關鍵。重慶大學許薌斌副教授說,“創新就是強調城市文化IP打造要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比如打造重慶城市文化IP要年輕化,跟年輕人喜歡的主題內容、呈現方式等結合起來,使年輕人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這些文化IP的影響”。
如今年七夕,渝中區小什字公交車站,粉色、紫色、白色……上千朵玫瑰花裝扮了整個車站,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尤其是吸引了大批文藝青年慕名而來,駐足觀賞、打卡拍照。通過個性化文化創意,對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化改造,讓重慶的七夕節多了一絲浪漫氣息。這種與時俱進、變化創新的做法,給城市文化IP注入了更多新元素。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要將重慶本土文化資源以創新性的方式呈現,充分關照年輕人的內在期盼和情感需求,創新“互動體驗”形式,打造“本地飲食+網紅打卡地+網感故事+影視綜藝+城市的流行音樂”于一體的新模式,做年輕化的、青春化的城市文化IP,打造別樣精彩的人文之城。
強調“融合”。數字化是未來發展的新藍海。數字技術與城市文化IP的融合發展,將有效促進城市文化影響力的傳播,刺激文化消費不斷增速,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要將數字技術新形態新要素與城市IP的文化內涵相融合,利用數字文創創意體系,依托“巴渝文創云”等平臺,創新推出紅巖數字藏品、創意文創火鍋、“鋼鐵工仔”(3D版)等文創產品,大力提升重慶十八梯、兩江游、江北嘴、長嘉匯燈會等數字化場景品牌,創造出“時空穿越·暢游異地”的實時交互感。
可充分借鑒“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始終堅持打造沉浸式體驗游、數字化智慧服務、互動性劇目演藝等多重特色服務產品的經驗做法,結合重慶城市文化IP,打造更具特色的沉浸式文旅產品,如實現與革命英雄“跨時空對話”的《重慶·1949》等,滿足游客多元的消費需求。正如重慶史研究會會長周勇說:“打造重慶城市文化IP是數字重慶文化建設的終端產品。數字文化建設不能摸著石頭過河,要做好頂層設計。包括數字資源、數字大腦、數字終端、數字網絡建設等。”通過城市文化IP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讓重慶城市更具現代感和奇幻感。
兼顧“效益”。城市文化IP最終要賦能城市建設,助推經濟發展。要持續放大洪崖洞、磁器口、李子壩輕軌等網紅打卡點的IP效應,順勢而為打造文旅發展新業態。重慶文化產業(西南大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楊毅認為,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要推動城市文化業態創新,升級文化+餐飲、文化+娛樂、文化+休閑等復合業態,讓母城記憶、山城印象、巴渝風貌等城市文化元素與“人間煙火氣”、市井街區、現代都市等有溫度、富情懷、會生活、接地氣的文化特性深度關聯,營造城市良好的文化營商環境。
文化是詩,旅游是遠方。要為旅游注入文化IP,打造有城市個性、有文化內涵的文旅產品,讓城市文化IP出彩出圈,提升城市文化IP在商業應用上的價值。通過把城市文化IP的塑造與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結合起來,把城市文化IP轉化為一種文化空間、文旅線路、文化景點或者文創產品,直接或間接推動文旅發展,那么城市文化IP的價值效益就能充分釋放出來。
愛上一座城,始于顏值,終于文化。要不斷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延續城市文脈,彰顯文化底蘊,讓城市“足夠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