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投青年讀書會實錄|蔣登科談讀書
蔣登科
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出版專著20余部。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多次獲得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重慶文學獎、重慶藝術獎等,并榮獲“重慶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重慶市十佳讀書人”“重慶市十佳書評”“重慶市十佳全民閱讀點燈人”等稱號。
各位年輕的朋友,大家好,非常高興來到文投集團和大家一起談談讀書的事情。剛剛跟程鋒副總溝通了一下,感覺集團領導對大家非常關注、關心。我知道,集團的年輕人比較多,集團的領導希望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給年輕人的成長創造更多的條件。我非常認可文投的人才戰略。我一直有一個看法:未來都是年輕人的,誰抓住了年輕人,誰就抓住了未來。我相信,重慶文投集團的未來會因為你們這些年輕人的成長而越來越好!
我是西南大學的老師,但我年輕的時候卻無書可讀,在座的孩子們可能感受不到。我年輕的時候尤其是在讀高中之前,生活在大山里,窮鄉僻壤,沒有書可以讀,見到一張剩半邊的廢報紙,我有時候都要拿回家讀一遍。我父母跟生產隊長的關系比較好,他家里有報紙,我經常會去他們家拿報紙來讀。我就是這樣開始閱讀的。你們現在閱讀的條件太好了,自己有很多書,單位也非常重視大家讀書。
青年閱讀要讀什么呢,我認為首先是讀懂大政方針。我們是做文化產業的,文化產業具有特殊性。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導向,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底氣。國有文化企業在改革發展進程中,要把兩個效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社會效益肯定要放在首位。我所在的西南大學出版社非常重視這一點,在教育部組織的社會效益考核中,我們先后拿過兩次滿分,這是很不容易的。當然,文化企業不掙錢肯定不行,我們有出資人,出資人是需要回報的,員工也需要生存。所以我們要講兩個效益,社會效益第一,兩個效益同步推進。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就是要做到站位高、方向正,現在國家強調“守正創新”,方向要正才可能創新,才能視野廣、理念新。
青年讀書,要讀關于文化的書。我們現在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守方向,也必須依托文化。我們現在所在的85號創意公館,在過去是什么樣,現在是什么樣,保留了什么,改造了什么,都有自己的新的文化理念,但是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有文化情懷。做好這個項目的前提是了解這個項目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如果是普通開發商用推土機一推就可以掙錢,很簡單,而我們的保護可能比開發商花的錢還要多,但是我們保住了文脈,我們到這里就能感受到幾十年、上百年前重慶這一片是什么樣子。我們現在強調四個自信,其中有一個是文化自信,這是我們搞文化產業根本的立足點。你自己都覺得不好,自己都沒有自信,搞這個項目就沒有動力,也不會有好的效果。了解歷史、文化是我們做到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我們要閱讀關于重慶歷史、重慶文化的書,找準重慶文化產業的定位。我們要摸清家底,比如重慶是什么樣,重慶的文化有什么特色,哪些東西拿得出來,我們一定要非常了解。最近一段時間,關于重慶的自然文化和飲食文化的小視頻天天被刷屏,一打開手機就是“我爬了11樓,到了上面還是1樓”“多層的立交橋使導航失去了作用”“軌道穿樓顛覆人們的想象”等等,這就是重慶的特色和文化。因為重慶獨特的自然環境,我們不可能像北京、成都那樣做到一馬平川,馬路很直,但這恰好是重慶的特點。余秋雨先生有一次作報告說,到很多城市去看一個地方就不想看第二遍了,因為街道、高樓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喜歡重慶,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新鮮感。我們要不斷研究重慶歷史,研究重慶文化的特點,在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中找準我們的發展方向,思考我們該怎么做。
我還建議大家讀點心理學方面的書。我是搞文學的,但是我要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甚至跟隨黃希庭教授做了心理學博士后研究工作。我為什么要學一點心理學?原因很簡單,我們判斷一篇作品好還是不好,很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它是否寫出了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果他能夠通過文字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寫活,喜怒哀樂能表達得很清晰,那么這個作品一般就是有檔次的。在普通的心理學之外,大家還要學一學專門的文化心理學、消費心理學。你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消費心理對我們已經開發的項目進行研究,比如你們投資開發了很多文化景點,可以分析一下哪些效果比較好,哪些效果不夠理想,最后可能會發現,這中間可能有地理位置的原因,可能有文化挖掘的原因,也可能有消費習慣的原因。做這種分析,可以對我們今后的規劃、開發提供有益的參考。
我們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成為重慶文化發展的行家里手。我們經常說某某人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專家是從哪來的?其實就是從你們這些年輕人中慢慢成長起來的。成長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讀書厚植文化底蘊,或者多跟一些文化人交流,獲得鮮活的文化信息。七星崗的通遠門城樓上就有一個茶樓叫“重慶文學會客廳”,幾乎每天都有一撥文人在那喝茶,一些老作家、年輕作家喜歡在那里聊天,這種交流看似沒有明確的目的,但是不同人之間的交流有時可以碰撞出靈感的火花。重慶的作家其實很多,優秀的作家也不少,關心、關注重慶歷史文化的作家也大有人在,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有時候讀一讀他們的作品,應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重慶的歷史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比如長篇小說《紅巖》,它是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印刷數量最多的一本,把重慶的歷史文化和重慶人的精神帶到了全世界。黃濟人是重慶市作協原主席,他寫過報告文學《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長篇小說《重慶談判》等,影響很大,還有一部報告文學叫《命運的遷徙》,寫百萬大移民,里面的很多故事、細節很精彩。張者的短篇小說去年獲得了魯迅文學獎,他的校園三部曲《桃李》《桃花》《桃夭》里面的場景有很多來自我熟悉的西南大學,讀起來就比較親切。重慶作家虹影的小說影響很大,大多數都是以重慶為背景的,但是她的視角和很多作家不一樣,可以看到重慶的另一面。王雨是超聲醫學專家,但他喜歡重慶的歷史文化,喜歡文學創作,出版了《填四川》在內的多部長篇小說,最近出版的小說集《十八梯》也值得一讀。重慶的詩人何其芳、方敬、傅天琳、李鋼、柏銘久、李元勝、冉冉、冉仲景、張遠倫等等,都有不少以重慶為題材的優秀作品,閱讀這些作品可以讓我們對重慶的當下文化、文學發展有更多理解,從個人層面說,可以讓我們內心產生一種柔軟,讓我們成為有情懷、有眼界、有溫度的人,使我們的人生可以更加豐滿。
最后提一點建議,我們在讀書的同時可以寫一寫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寫一些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內心,以及我們對現實與人生的思考,即使寫出來的東西還暫時不太令人滿意,也沒有關系,但我相信,它們可以成為我們人生旅途、成長道路上的珍貴記憶。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今后你們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現在出版的個人著作大概有二十多種,但是我還有一個東西是別人暫時看不到的,就是寫日記。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過的很多事情、見到過的很多人,可能會逐漸淡化甚至忘記,但是我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查查日記,看看自己什么時候做了什么事,尤其是和一些詩歌界、詩學界朋友的交流,基本都能查到。這是我的歷史、我的經歷,也是我的成長足跡。我希望在今后能夠讀到大家創作的散文、詩歌以及和自己工作有關的紀實文學,有些人可能還會寫出自己的精彩小說。
今天就聊到這里,謝謝大家,也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