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投2022年第9期“黨課微享”:深耕文化金融沃土 助推文化產業繁榮
現發布2022年第九期“黨課微享”——《深耕文化金融沃土 助推文化產業繁榮》。
深耕文化金融沃土
助推文化產業繁榮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國家《“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重慶市《“十四五”文化發展改革規劃》、集團《“十四五”發展改革規劃》,都對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部署。擔保公司也進一步提升認識、提高站位,主動在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新方法、新途徑、新舉措,進一步調整業務結構、豐富文化金融產品、助推重慶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在《重慶市“十四五”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中,提出文化產業邁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到202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4.5%。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擔保公司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牢發展的主責主線,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重要指示要求,聚焦公司的經營特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努力。
一、優化業務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擔保公司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充分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特點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對傳統業務結構進行調整,大力探索發展文化類項目,提升文化項目占比,用實際行動為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貢獻力量。在每周召開的經營工作周例會上,做好文化金融業務開拓和戰略發展的謀劃和思考,集思廣益、充分討論、細化措施,及時配齊文化類項目所需的資源,為文化類業務拓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文化企業的在保余額達8億余元,文化產業相關戶數占比超30%。
二、拓展業務渠道
錨定目標后,擔保公司為了確保推進有力、落地有效,對重點工作進行督查督辦,集中火力,靶向發力。從年初開始,公司黨員同志便充分發揮先鋒示范效應,赴各區縣政府平臺企業、產業園區座談調研、推介業務。公司經營班子全員帶頭沖鋒,想方設法為公司拓展業務渠道。酷暑之下,跑區縣、跑業務;疫情間隙,跑現場、跑面簽;凌晨出發,趕飛機、乘高鐵。一次次的加速推進,一點點的成果累積,讓擔保公司在原有的產業鏈基礎上,成功拓展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農業”“文化+影視”“文化+環保”等產業鏈融合服務平臺,實現了業務渠道的順利拓展。特別是“文化+旅游”項目,目前已在南川、酉陽、彭水、萬盛等區縣的政府平臺項目中實現落地。
三、優化資金渠道
有了業務渠道,資金渠道也需要通暢、有效。除了集團的大力支持,擔保公司也按計劃做好了監管評級等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綜合實力,加強與各銀行、小貸公司、平臺公司的溝通交流,維護和新增年度授信,為業務發展攻堅戰的打響備足了“彈藥”。目前公司已與中國銀行、重慶銀行、三峽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等20余家銀行開展了業務合作,構建了較為穩定的資金渠道。擔保公司在與銀行、政府平臺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雙方黨建聯動,開展了經驗交流座談、支部聯合共建、共同開展主題黨日等豐富的黨建聯建活動,共同探索如何以黨建為引領,一起更好地服務市場主體、開展業務合作。
四、豐富產品類型
有了業務渠道和資金渠道,便是思考如何將二者有效鏈接,此時不斷豐富產品類型必不可少。通過10余年來的探索實踐,以及對重慶文化金融產業的深耕,擔保公司在支持專、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提供個性化、多樣性、高品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方面形成了比較優勢。多年來創新發展,參與運作了“影院貸”“影視貸”“無形資產質押”“商票業務”“供應鏈金融”等10余種文化類專項創新業務,不斷擴大優質文化金融產品供給,豐富了文化金融產品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