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投2022年第3期“黨課微享”:踐行集團“十四五”規劃 推動文化藝術產業鏈建設
6月1日,2022年“重慶藝術大市場·開放的六月——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游”活動正式開啟,這是重慶文投集團攜手四川美術學院舉辦該活動的第五年。重慶藝術大市場在已經建成的四川美院藝術服務中心、金山意庫ADC藝術設計中心、紅星美凱龍至尊MALL藝術家居中心等三大線下中心開辟了“藝術特惠季”展廳,同時開通線上“云展覽”,全線助力“開放的六月”活動?;顒悠陂g,線下藝術游人數每年都超過20萬,線上藝術游瀏覽量超過400萬。通過藝術展覽、文化旅游、交易消費等方式,讓殿堂藝術走進重慶的千家萬戶。這是集團運營的市級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重慶藝術大市場的破題之舉,用“小切口”開啟“大市場”。
重慶藝術大市場是一個以問題為導向而推進建設的項目。提出建設重慶藝術大市場之前,重慶面臨的是一個散亂的、不成體系的、交易規模很小的藝術市場環境,市民消費信心嚴重不足。為發揮我市藝術資源和藝術人才比較富集的優勢,彌補流通環節短板,在市委宣傳部和市文旅委、市文聯的指導下,集團經過調研于2018年初提出了建設“重慶藝術大市場”的思路,并將著力構建“1+1+N”市場格局體系。當年重慶藝術大市場的建設納入《重慶市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要點》,2019年,寫進市委、市政府《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2021年進入《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事非經過不知難。五年來,按照“搭架構、裝內容、拓項目、建生態”四步走規劃,不斷整合優質資源,線上端初步建成藝術大市場線上平臺,上線試運行稅服系統,實現了藝術品在線交易、結算、開票等功能。線下端優化四川美院藝術服務中心、金山意庫線下中心、北倉藝術空間、藝術家居星藝術中心等線下平臺的定位,促進差異化發展推進重慶藝術大市場、版權大市場一體化建設,建成一條服務藝術品創作生產、展示交易、版權開發的全功能產業鏈,進一步構建起了藝術交易市場的生態體系。
為貫徹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推出更多體現時代特征、中國氣派、重慶韻味的精品力作。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按照《集團“十四五”發展改革規劃》提出的創新發展戰略、集群化發展戰略、融合發展戰略、數字化發展戰略,擬做到以下四點:
1. 創新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第一位要求,是推動藝術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性開展藝術大市場、版權大市場一體化運營。創新性開展美術類社會團體和專業院校合作,搭建新的合作平臺,擴大前端資源。創新性吸引金融、地產等更多行業的社會機構加入藝術產業,嫁接更為廣泛的資金、品牌、渠道、市場等資源。
2. 集群化發展是提高藝術產業鏈整體實力、強化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引入畫廊等藝術品經紀機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藝術品供給規模。引入裝裱、修復、托管等專業技術機構,開展藝術品相關服務。引入鑒定、評估等專業機構,為藝術品增信。引入專業營銷機構,開展藝術家、藝術品包裝策劃服務。與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建設藝術品投資服務中心,促進后端銷售,實現流量變現。延伸集團版權服務功能,開展藝術品版權登記、托管和開發服務,延長藝術品產業鏈。
3. 文化藝術產業將以大文化格局與經濟社會全域融合發展,催生新的消費需求和文化業態。實施“城市藝術細胞培育計劃”,與市場充分接軌,深耕校外藝術市場,釋放品牌影響力,實現商業價值。依托重慶藝術產業研究院,盤活區縣、景區、商圈、城市公共空間、社區藝術空間等資源廣泛建設藝術館,在藝術城建、藝術鄉建、研學、教育培訓、文創產品研發、藝術品租賃與銷售等領域廣泛進行項目拓展。
4. 數字化是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在文化藝術領域運用的重要方向。升級線上交易平臺,創新稅收服務平臺,開展多種模式的線上交易,提供便捷交易服務。開拓類似“故宮數字光影展覽”、“數字千里江山圖”項目,打造重慶更多元化的數字藝術消費新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