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牽手資陽!《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印發
這個平臺,主推文旅融合!
2月22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發展改革委獲悉,近日,經川渝兩省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兩省市發展改革委印發《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這是兩省市共推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臺中唯一一個以“文旅融合”為主題的平臺。示范區規劃范圍涉及四川省資陽市和重慶市大足區全域。
▲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空間布局圖。來源:《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
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具備四大優勢
為何以文旅融合為主題?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示范區有四大優勢。
首先,有歷史底蘊。示范區巴蜀文化底蘊深厚,石刻(窟)文化是世界石刻(窟)藝術的豐碑,擁有彌足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其次,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區域內現有國家級、省級石刻(窟)類文物保護單位90處,建成大足石刻5A旅游景區、安岳圓覺洞4A旅游景區和陳毅故里4A旅游景區、龍水湖旅游度假區等若干景區,有世界檸檬產業大會永久會址,“中國檸檬之鄉”享譽世界。
第三,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示范區直接連接成都、重慶雙核,是聯動成渝的“雙門戶”。合作交流源遠流長,資陽大足是古蜀州—普州—昌州—渝州一帶經貿中心,是唐宋官道、成渝古驛道的陸路要沖。
第四,大足和資陽有“感情基礎”。兩地依托渝西川東經濟社會發展協作會、成渝軸線區市縣聯盟等平臺開展合作,實現年互送客源近百萬人次。示范區的建立將有利于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有利于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有利于促進成渝地區中部崛起。
因此,《總體方案》要求示范區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資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市場新需求,建設文旅融合發展共同體、協作共興的產業集聚地,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帶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打造具有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
構建“一軸兩區兩帶”的空間發展格局
《總體方案》明確示范區發展定位為世界石刻(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示范、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知名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提出構建“一軸兩區兩帶”的空間發展格局。
“一軸”:資大文旅融合發展主軸,依托渝蓉高速、成渝中線高鐵沿線帶狀交通資源,輻射大足、安岳毗鄰區域,布局農文旅相關產業,推動兩市區融合發展。串聯大足石刻、安岳石窟等景區,創新石刻(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共建石刻(窟)文創園區,打造“石刻+”產業集群。推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與文化旅游資源深度融合,共建合作示范園區。依托沱江、涪江分水嶺自然生態和特色鄉村文化,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
“兩區”:資陽文旅融合核心區,以圓覺洞旅游景區為中心,整合周邊石窟資源,提升圓覺洞4A級旅游景區、紫竹觀音旅游景區等重點核心景區,布局建設文旅融合重點項目,推進產城景融合,帶動安岳縣城市提級擴能和品質提升。大足文旅融合核心區,圍繞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和中心城區、功能組團,以寶頂山石刻5A級旅游景區為依托,推動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聯動”,推進“城旅共融”,全域建設石刻文化公園,提檔升級龍水湖旅游度假區,建設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兩帶”:“紅色印記”文旅融合發展帶。以紅色旅游為主題,串聯陳毅故里、饒國梁紀念館等紅色景點,發展紅色研學、光輝農場、黨史教育等紅色文旅產業。“巴蜀匠心”工旅融合發展帶。依托資陽、大足兩地特色產業,串聯資陽牙谷特色小鎮、大足五金產業園等平臺,發展工業旅游和創意、制作、體驗等業態,促進工旅融合發展。
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00萬人次,年旅游總收入達600億元
《總體方案》提出五大主要任務:共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共建文旅基礎設施網絡、共塑區域文化旅游精品、共促“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共創文旅發展保障機制。
《總體方案》明確示范區兩階段發展目標。到2025年,石刻(窟)等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成功創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資足常樂”“石刻之鄉”系列文旅品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00萬人次,年旅游總收入達到600億元。
到2035年,建成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國知名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形成世界知名石刻文旅品牌,“文旅+”融合發展示范效應凸顯,成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