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解讀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強調,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當前國內國際環境正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成渝兩地地理位置接近,地區文化差異小。成都是中國西南部的大城市,重慶是西南部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成渝地區走上如此重要的舞臺,被賦予重要的使命,可謂恰逢其時。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和積累,成渝地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了一定的規模,在汽車、摩托車、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方面優勢較為突出,具備了較強的韌性和活力,具有建設產業鏈集群的良好基礎。同時,成渝地區也聚集了一批有實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創新資源,形成了蓬勃向上的良好發展態勢。
事實上,隨著中國制造業的不斷發展,東部地區各項成本不斷上升,一些產業和企業正向中西部或其他國家轉移。成渝地區人口多,市場廣,發展潛力巨大,完全可以成為中國制造業乃至中國經濟的新的增長空間。
更為重要的是,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發展水平最高、發展潛力較大的城鎮化區域,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成都、重慶開行的中歐班列是國內運輸貨值最大、輻射范圍最廣、產業帶動最強的兩大中歐班列。因此,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成渝地區將扮演特殊的重要角色。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規劃建設,兩地要乘著“東風”,寫好“雙城記”,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提高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優勢互補、錯位協同,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