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協委員:共建巴蜀文化圈 助推成渝文旅融合發展
成都與重慶同屬巴蜀文化圈,巴蜀文化是成渝兩地和西南地區共同的文化標記,全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巴蜀文化無疑是內生動力。
如何挖掘、研究、傳播、利用好巴蜀文化資源?在本次成都市兩會上,來自對外友好界別的成都市政協委員劉嘉建議,應共建巴蜀文化圈,助推成渝文旅融合發展。
機遇:深挖巴蜀文化內涵
可進一步推進文旅一體化
“在成渝雙城發展進程中,文化旅游產業作為先導產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劉嘉認為,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新背景、新場景下,緊抓機遇,聯合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成渝兩地大有可為。“成渝旅游共享發展合作系列活動”“攜手推進成渝兩地文旅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這為構筑巴蜀文化圈、助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同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各城市文旅業發展勢頭良好,互為重要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成渝兩地互聯互通的交通系統也有助于區域旅游客源的高效對接。未來,巴蜀文化圈可以在產業共推、市場共建、環境共治、服務共享等方面繼續加強交流與合作,深挖巴蜀文化內涵,可進一步推進文旅一體化。
建議:打造巴蜀文化旅游精品線路
推進文旅智慧服務一體化
“兩地應該共同爭取國家層面相關支持,爭取將巴蜀文化圈建設重點內容納入國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等,科學引領川渝文化旅游發展。”劉嘉建議,應做好巴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保護好重要古建筑、重點文物,建設好遺址保護場館。充分運用新技術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水平。協調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平臺,振興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品牌。加強對古籍的保護、整理、出版和研究。以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為前提,開展創造性轉化利用,激活文化遺產生命力。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精品線路。開發巴蜀文化旅游產品、推動建設文化旅游優勢產業集群。 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精品線路上,以城市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長江生態文化等為重點,創新打造一批巴蜀文化旅游圈精品線路。依托成都、重慶“文旅雙核心”和知名景區景點,以文化內涵相近、產業形態相似為契合點,大力開發文旅+大熊貓、文旅+影視、文旅+數字動漫、文旅+主題游樂、文旅+音樂產業等新文旅業態,培育“巴蜀文脈”人文旅游、“巴蜀風韻”民俗旅游、“巴蜀脊梁”紅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態康養等十大巴蜀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同時,推進文旅智慧服務一體化。依托互聯網經濟產業優勢和5G應用及產業鏈,充分利用一體化創新發展的契機,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信息共享平臺,統一巴蜀文化圈行業服務標準,不斷提升區域文旅信息一體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