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博物館丨文博空間沉浸煥新,創意營造文博新場景、新模態、新社交
相約博物館玩劇本殺、看演出……文博空間逐漸成為年輕人的社交新領地。這種社交性的變化體現出文化場所的新轉型正在悄然改變年輕人的休閑方式和文化體驗。傳統的博物館已不再是單純的靜態展示空間,而是逐漸演變為充滿互動性和社交性的文化綜合體。年輕人對文化體驗的追求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觀賞模式,他們更加渴望沉浸式、參與性的文化互動。
如今,數字技術的應用為文旅產業帶來了全新生產力,博物館也通過高科技手段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體驗。解謎“劇本殺”、沉浸式劇目不斷融入博物館活動,并且,隨著VR、AR、AI等數字技術的發展,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永不閉幕”成為現實。
一 · 融合解謎娛樂性與博物館——科教性的劇本殺
中國典籍博物館推出的劇本殺《山海社的試煉》,以典物館目前的兩個展覽——《甲骨文的記憶》和《永樂大典》為基礎,以X伯爵想要在展館針對某一文物動手為主線,利用道具信息和手機軟件上得到的信息,綜合推理論證,從凱撒密碼到天干地支,從甲甲骨文的象形寓意到甲骨文的推理預測,層層遞進,最終破解X伯爵的計劃,勝利完成任務。
游戲過程中,觀眾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并了解文物骨頭上篆刻的甲骨文,學習十二生肖和一些文字的甲骨文書寫,還可以互動體驗甲骨文的占卜功能、拓印部分百家姓的甲骨文書寫等,學習到相關知識,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則在博物館劇本殺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沉浸式、互動式、參與式觀覽新方式,推出全國首個商文化主題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劇。
玩家需要根據NPC給出的提示抽絲剝繭,在千年文物里找線索,不僅一秒穿越回了商王朝,還能了解到不少關于都城修筑、青銅器鑄造等歷史知識。
比如,觀眾化身為夏末商初的時代角色,在NPC演員的引導和帶領下,在博物館展線上搜集故事任務線索,在解謎和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完成角色客串、劇情任務并推動劇情發展。諸侯會盟、桑林祈雨等歷史故事,都城修筑、青銅器鑄造等古代技藝都被巧妙地融合在劇目中。湖南博物院聯合解謎大師,共同推出了實景解謎游戲《馬王堆·符文之謎》,劇本圍繞馬王堆漢墓陳列館中的人事物展開,通過游戲設定,賦予玩家身份和故事背景,配合道具和多媒體設備,讓玩家可以在觀展的同時進行解謎,從而更加深入、全面和直觀地理解馬王堆漢墓各個文物背后更深層次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特別的是,該游戲全程無NPC且在館內進行,既能夠更加專注于解謎過程,也不會錯過觀賞其他文物。
博物館“劇本殺”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游戲,更是一次深度的歷史體驗。參與者在親自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帶入了情感,將歷史學習與輕松體驗相融合。文博“劇本殺”的“出圈”,也推動文旅融合、文旅消費又上新臺階。
二 · 數字技術與文物之間的相輔相成
文博領域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使文物在當代煥發活力、彰顯價值。AR、VR、AI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永不閉幕”。
博物館虛擬現實的開端其實可以追溯到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數字展廳,通過影像、聲音、燈光等多種感官,以超高清數字互動等多種數字化技術向觀眾再現北宋汴京的社會風情和文化,第一次讓聲畫“活”了起來。
2021年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采用數字技術針對青少年觀眾定制了國內首個聯合二次元與密室逃脫的展覽《運河迷蹤》。此展廳運用多種科技手段設計出運河上的船只與不同河道場景中的機關和難題;虛實結合的唯美場景還原揚州的富裕繁華,讓觀眾或置身喧鬧的街市瓦舍,或乘著“運河”上往來的船只。
2023年,“數字藏經洞”國內和國際版、“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相繼發布推出,讓海內外人士通過網絡就能觀賞并了解敦煌莫高窟藝術的魅力。今年5月中旬,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就吸引了大批民眾前來欣賞了解中國石窟藝術。
其中,“數字藏經洞”是全球首個運用游戲科技打造的“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它運用游戲科技等前沿技術,以4K高清畫質,在數字世界生動再現了敦煌藏經洞及其室藏6萬余卷珍貴文物的歷史場景,結合中國風現代工筆畫美術場景與游戲化互動機制,讓人們能一鍵“穿越”至千年前,通過沉浸式體驗的方式來領略以敦煌為代表的中華文明。
為了增加觀看的趣味性和生動體驗,項目借鑒游戲的操作模式和互動思維,設置了游戲角色,既有擔任陪伴、講解和對話的角色,也有供體驗者自主選擇生成、操控扮演的角色。為體驗者帶來了一場虛擬的敦煌文化沉浸式體驗。
“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則結合游戲科技等前沿技術能力,綜合應用三維建模技術、 游戲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動態光照、VR虛擬以現實場景等前沿游戲技術,1:1高精度立體還原莫高窟第285窟。游客可零距離觀賞壁畫、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細節, 可以“上升”到窟頂,身臨其境參與壁畫故事情節,感受古時洞窟中曾被照亮的場景。
與此同時,敦煌研究院在優質的流行文化、互聯網社交和娛樂產品中“加載”敦煌元素,敦煌主題的虛擬數字人、游戲皮膚、數字藝術藏品等不斷推出。這些全新的數字媒介產品,正在不斷解鎖敦煌藝術的新潮玩法。
三 · “博物館奇妙夜”
博物館的夜游、夜宿活動熱度不減,除了讓更多人實現“錯峰逛館”,也讓博物館內的珍貴文物在夜晚“亮起來”“活起來”。如國家博物館在暑假每周日延長開放時間至晚9點,故宮舉辦了“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等。
今年3月,河南安陽推出“大邑商·夜安陽”博物館夜游活動。殷墟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博物館等六個場館全部推出夜游項目。讓游客遇見夜安陽,領略三千年大邑商的魅力。
國家自然博物館自2006年首次舉辦“博物館之夜”活動以來,已接待觀眾近10萬人次。2023年暑假 ,“夜宿”這一孩子們無比喜愛的項目重回“博物館之夜”活動菜單。
參加活動的家庭體驗了國家自然博物館展廳學習、自主探索、4D實景故事體驗、科普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極具趣味性的教育活動,并獲得在恐龍公園中與“恐龍”相伴度過驚險一夜的奇特經歷。
四 · “內容+平臺”助力博物館融合創新
近年來,廣西博物館深入挖掘博物館文博資源,與時俱進地將廣西文化融合演藝、數字技術等元素,推出了多媒體舞臺劇《夢見甌駱》、“鼓動八桂聲震九州——廣西古代銅鼓文化數字化陳列”展覽等特色項目,通過沉浸式的主題展演形式,讓觀眾更加深入了解和感悟文物的歷史內涵。
它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采用時空穿越的敘事結構,還原博物館場景為劇情發生地,充分利用館藏資源和展覽,結合廣西本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在忠于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造性轉化,展現廣西的石鏟文化、花山文化、銅鼓文化和海絲文化,用以小見大的巧思闡釋出廣西“悠久、多元、融合、開放、同心”的特點。
借助“內容+平臺”的產業優勢,讓文物在動態演繹中獲得新生,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歷史文化的方式。
“鼓動八桂聲震九州——廣西古代銅鼓文化數字化陳列”展覽則是由線上展示平臺、線下數字展兩個部分組成。線下數字展通過裸眼3D屏、視覺互動、魔屏觸摸交互、AR、動作捕捉、裸眼VR虛擬漫游、全息投影、智能桌面交互等多種先進的數字技術,打造出國內外首個銅鼓專題的數字化展廳。
展覽全面復原及展示了廣西古代銅鼓文化的整體面貌,跨平臺多層次、多角度展示廣西古代銅鼓歷史文化。在八大類型銅鼓仿制品旁,觀眾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在銅鼓精靈的指引下,通過“AR互動”獲取豐富的銅鼓知識。
此外,還有“漫游銅鼓之鄉——裸眼VR虛擬漫游”展項,采用VR技術還原重建古代八大類型銅鼓產生的自然、人文環境,讓觀眾無需使用任何輔助設備,就能突破時空限制,身臨其境的感受廣西各地獨特的風土人情。
圍繞“銅鼓之鄉”“鑄銅為鼓”“銅鼓之用”“壯美銅鼓”等四個主題,展廳多維度營造沉浸式觀展體驗,不僅科技感十足,還有極強的趣味性。
“銅鼓之用”展區為觀眾呈現了“廣西古代銅鼓使用與發展體驗空間”。這一空間主要采用了體感音畫互動技術,讓觀眾可以直接使用肢體動作與周邊的裝置和畫面互動。
“廣西古代銅鼓鑄造體驗空間”采用了多點觸控智能交互透明屏技術,將四面屏幕組成一個魔方屏,打造了一個古代銅鼓鑄造工坊,展示廣西古代銅鼓鑄造從制模到澆注成型的全過程。借助智能交互技術,觀眾能通過屏幕做人機交互操作,沉浸式體驗古代銅鼓的鑄造工藝。
來到“壯美銅鼓”主題的“廣西古代銅鼓魅力展示與體驗空間”,則是一場體驗美的歷程。這一空間通過虛擬投影技術、3D渲染特效等手段,以美妙的聲光電效果和全方位的互動投影,將銅鼓鼓面、鼓胸、鼓身豐富的裝飾藝術數字資源活化利用,讓觀眾置身絢爛的奇幻空間,多感官、沉浸式的感受銅鼓之美。
數字技術的革新為文化傳播和體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通過VR、AR和AI等前沿技術,博物館正在打破時空限制,將靜態的文物轉化為生動、富有敘事性的文化符號。解謎類游戲如劇本殺的引入,用“1+1>2”的方式賦能了博物館的體驗形態,也為文化傳播找到了更加年輕化、更具吸引力的路徑。這種創新從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滿足了年輕人的社交需求,還巧妙地將文化教育與娛樂融為一體。
博物館正在經歷從"被動觀賞"到"主動體驗"的轉型。數字技術讓文物"活"了起來,觀眾不再是冷靜的旁觀者,而成為文化敘事的參與者和共創者。這種轉變意味著文化傳播的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文化場所正在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傳統與創新的重要紐帶。通過技術的賦能,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展示空間,更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更新的文化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