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讓文化和科技之光照亮旅游的夜空
11月27日,中國旅游研究院、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良業科技集團聯合主辦“2024中國夜間經濟研究成果發布活動”。中國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長發表題為《讓文化和科技之光照亮旅游的夜空》主題演講,全文分享如下。
各位同事,業界朋友:
時光荏苒,自2018年提出夜間旅游概念并在京發布首批研究成果以來,不覺已是六個春秋。在文化和旅游部門推動下,得益于來自科技、工程、文化、旅游、商業諸領域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的共同努力,夜間旅游從小到大,由點到面,已經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六年以來,夜間旅游見證了城鄉居民生活觀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從需求側的角度看,可自由支配時間、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消費意愿是旅游市場發育的前提條件。時間總是有限的,一天晝夜24小時、一年四季365天、人生往往不過百年。盡管有“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的意氣,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浪漫,但是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還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大眾旅游初級階段的旅游者也多是“白天看廟,晚上睡覺”“春賞花開,秋觀落葉”罷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和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公共假期和休閑時間,開始追求文化、藝術、休閑、旅游等更高質量的生活,在需求側形成了夜間旅游的第一推動力。今天,旅游休閑活動已經顯而易見地從白晝延伸至夜晚,18:00—22:00已經成為高活躍度的夜間經濟“黃金4小時”。
六年以來,夜間旅游激發了社會投資和供給創新,有效拓展了旅游邊界,也極大豐富了旅游業態。隨著時間之軸在晝夜的尺度上展開,旅游景區和度假區等典型旅游空間導入了夜間休閑項目,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戲劇場等公共文化空間延長閉館時間。無論是歷史文化街區、商業綜合體、夜間市集等重點商業場景,還是街道、廣場、公園等主要公共空間,都在有意識地融合文化、科技、時尚和娛樂元素,持續推進夜間場景迭代和產品創新。從早期點亮夜空的景觀亮化,到空中無人機編組、裸眼3D裝置、音樂節和演唱會,面向青年客群和城市未來的文化創造和場景營造,直接拉動了工程建設、科技研發、文藝創作等領域的投資,進而帶動了當地創意人才的集聚和供應鏈的優化。為滿足市民休閑和游客消費的需求,存量優化釋放的潛力和增量投資拉動的增長,進一步彰顯了來自供給側的夜間旅游第二推動力。由餐飲、住宿、游覽、購物、文化娛樂和城市交通構成的夜間旅游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正在廣泛融入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
六年以來,夜間旅游培育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市場主體,產生了明顯的需求外溢和投資拉動效應。良業科技、名家匯、利亞德等城市照明集團,陜西旅投、南京旅游、開元旅業、海昌海洋公園等旅游集團,金東數創、光影百年、勵豐文化等數創公司,作為夜間旅游產品供給的主導力量,投資研發和管理運營了一批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標桿項目。《長恨歌》《如夢秦淮》《樂動敦煌》《海上有青島》《錦夜﹒青靛甪直》等項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深圳市福田區的節日大道、北京市朝陽區的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廣州正佳廣場、上海上生﹒新所、成都東郊記憶,已經成為都市旅游新地標。中國旅游研究院夜間經濟專項調研表明,全國5A級旅游景區的夜間開放率從2020年的23%增加到現在的63%,新入駐了一批燈光造景、演藝游船、民宿集市等夜間核心吸引物。近四成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研發推出了節事演出、室內休閑、戶外娛樂等夜間產品。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暑期開展了夜游活動。夜間旅游的增量投資和創新項目提升了居民和游客的文化體驗,豐富了消費場景,也促進了城市管理、公共交通、治安應急和公共衛生等社會管理效能的提升。持續完善的營商環境和動感活力的城市形象,正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和科技企業的關注。
六年來,夜間旅游從城市到商圈、從街區到景區,形成了一批可示范可推廣的創新樣本。以文化消費和旅游休閑為主要內容的夜間經濟,已經進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體系,成為文化和旅游系統重點部署,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推進的專項工作。從全國范圍來看,文博場館和公共交通延時、分時步行街打造、24小時城市建設、城市夜間品牌塑造、夜游產品獎補機制,往往是各大城市夜間旅游促進政策的標準配置。無論何種類型的旅游目的地,無不關注研學、美食、避暑、冰雪等新興旅游市場,都在加強夜間旅游的空間規劃和產業布局。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新興需求的夜間旅游,無論是存量資源的優化,還是增量投資的拉動,都會對居民的傳統生活產生影響,也會對原有的產業格局和市場主體產生沖擊和影響。在促進創新和推動發展的同時,如何統籌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保護與開發、發展與安全、國際與國內的關系,是旅游目的地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課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促進政策,以及社區居民和社會各界的發展共識,共同構成了夜間旅游的第三推動力。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堅持文化引領和品牌建設的同時,將夜間旅游和夜間經濟的促進政策由全面覆蓋轉向精準投放,由自上而下的垂直傳導轉向上下結合的多元探索。
各位同事,業界同仁,
夜間旅游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尤其要關注發展模式單一、商業形態同質、國際競爭力偏弱、文化體驗不足、居民獲得感不高等一系列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作為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的旅游,不僅要滿足游客夜間餐飲的剛性需求,還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優秀文化作品和優質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夜間觀影、賞劇、夜讀、娛樂、休閑購物和社會交往的需求。中國旅游研究院夜間經濟專項調研顯示,都市夜游者喜歡特色餐飲和潮流市集的同時,對旅游購物和文化體驗的需求明顯上升。游客到訪歷史文化街區和都市商圈,對本地老字號餐飲、地方文博和傳統藝術有需求,對創新文化和時尚藝術更有期待。鄉村夜游者尤其偏愛在地性的文化活動、民俗節事和休閑娛樂。
夜間旅游需要小吃夜市和光影秀,但小吃夜市和光影秀不是夜間旅游的全部,更不是夜間經濟的未來。當代旅游發展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智慧,近者悅方能遠者來,唯有深水靜流,終成盛世繁花。該是放棄爆款引流、網紅出圈、數據政績等短期思維,轉向由善意、溫暖、品質、真誠、包容支撐的長期主義的時候了。該是結束需求淺化、千夜同款、供給守舊、萬城一面的時候了,該是轉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商業環境現代化,以文化創造和場景營造引領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時候了。
我們期待文化引領旅游的未來,讓旅游者在行程中領略自然之美,在目的地分享文化之美。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引領旅游向上,讓人們在行程中涵養家國天下的情懷?如何以優秀的文化作品引領,并滿足游客在行程中日漸增長的文化需求?如何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落實到具體的項目、場景和線路上?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現實課題,也是夜間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夜間旅游要將意識形態、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貫徹到要素開發、產業培育、文明旅游和市場監管諸環節中,不斷增強夜間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共識和精神動能。推動旅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紅色基因的革命文化、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度融合,不斷增強夜間經濟發展的文化內涵。需要指出的是,夜間旅游是以本地居民夜間休閑為基礎的,就像布魯塞爾每月最后一個周末的夜間輪滑,也如巴黎歌劇演出、馬德里的斗牛、阿根廷的足球,都是融入于當地文化的市民生活,游客只是分享者。隨著夜間文化體驗和旅游消費的需求升級,市民和游客對休閑品質、文化創造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我們需要延時開放更多的公共文化空間,需要培育更多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暖的文化娛樂空間。市民夜間生活體驗豐富了,場景品質提升了,才會有近悅遠來、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間,才會有夜間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行穩致遠。
我們期待藝術照亮旅游的夜空,讓國民大眾在書生意氣的研學和家國天下的旅行中擁有向上的力量。藝術屬于人民,歸于生活。要讓更多的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小劇場盡可能延長向社會開放的時間,盡可能降低觀眾和游客的藝術審美門檻。至今猶記夜間在挪威國家美術館的觀展經驗,晚上十點美術館還是大門敞開,人來人往而又井然有序。在蒙克的《吶喊》原作前,可駐足細觀,可靜坐沉思,也可在作品前拍照或者觸摸——當然館方有特別的保護裝置。這樣的藝術空間多了,觀眾和游客自然也就接受了美的教育。要建設大劇院,引入知名院團,也要發展更多年輕態、時尚感和參與性的藝術形態,如小劇場話劇、現代舞蹈、輕音樂、合唱團、電子競技、街舞、街頭雕塑、公共美術、24小時書店、作家見面與讀書分享,還要用好文化站、少年宮、兒童中心等群眾文化場館,培育更多青年友好型文化驛站。這樣的城市才是不言自明的文化高地,才是無須任何機構掛牌的最佳旅游休閑城市。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無所不在的文藝氣息都能夠吸引游客駐留體驗,也愿意重復到訪。
我們期待科技增強旅游的體驗,讓旅游者在每一座城鎮都能看見歷史的遺產、當下的生活和無限可能的未來。要著眼于旅游發展的現實需求,對新技術在旅游場景中的運用要有耐心和智慧。全球旅游發展和商業創新史表明,從概念導入到產品量產,是一個充滿風險和挑戰的漫長過程。令人遺憾的是,數字文旅、沉浸式體驗、虛擬旅游等新概念滿天飛,動不動就原始創新和全面顛覆,不是那么回事嘛!由于缺乏實驗室經濟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完善鏈條,導致模仿跟風者日漸增多。從TeamLab到《消失的法老》,都可以在每座城市看到似曾相識的復制品,翻來覆去炒幾盤遺產的冷菜。這次來到深圳,來到福田,我們看見了節日大道、Coco Park、華強北路、樂淘里地下商業街,林蔭遮蔽的香蜜湖路、文藝氣息與市井生活融為一體的景田南三街,還有“社區公園、溜娃好去處”之美譽的僑香村,看見了面向當下的努力,也看見了面向未來的創造。如此城市和這般街區,才是我們要的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才是各地可以學習和借鑒的當代中國都市旅游時尚樣本。
我們期待社會投資和市場主體在旅游強國戰略體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以酒店和民宿為代表的夜間旅游住宿商,以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為代表的旅游休閑運營商,以燈光、創意、光影科技等代表的科技創新企業,以音樂、演出、時尚、藝術企業機構為代表的內容創造商,要以高效的商業能力滿足今天的消費,也要以卓越的創新能力引領明天的需求。政府要引導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地生活、文化藝術資源,建設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夜間旅游強區和品牌街區。要建設一批像倫敦西區、東京銀座、香港蘭桂坊、巴塞羅那蘭布拉大道這樣的國際范和時尚感的文化休閑街區,要培育一批滿足市民夜間生活需要,以文化味和煙火氣而聞名的社區休閑空間。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夜間旅游資源配置主導作用的同時,要下決心管住政府這只看得見又閑不住的手,不要急于做規劃、出標準、發牌子,而是將更多的行政資源聚焦于需求調研、數據生產、文化引領和科技賦能上來,至于市場可以自發配置的餐飲、住宿、零售等初級市場,要相信市場的潛力和社會的力量。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夜間旅游市場擴容和產業升級的源動力,發展夜間經濟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休閑和旅游權利。推動夜間旅游高質量發展,要加快建設文化底蘊深厚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城市和街區、培育世界一流的旅游企業。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要藝術下沉,也要旅游向上。引入新質生產力,促進夜間旅游提質增效,要人民滿意,也要人民受益。文化工作者、旅游從業者和研發創新者聯合起來,為了文化和科技之光照亮旅游的夜空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