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we02i"></strike>
<th id="we02i"><s id="we02i"></s></th>
<samp id="we02i"></samp>
<strike id="we02i"></strike><ul id="we02i"><pre id="we02i"></pre></ul>
<th id="we02i"><menu id="we02i"></menu></th>
  • <ul id="we02i"><pre id="we02i"></pre></ul>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文化產業智庫 > 正文

    清華五道口:2024文化產業投融資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 2024-11-18 11:01:05
    來源: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
    字號: [小] [大] 【分享正文】

    文化產業投融資研究報告

    摘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激發,文化自信持續提升,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當前文化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2023年下半年以來,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文化新興業態成為文化產業中最活躍、最具潛力的部分,新動能、新產業和新業態迅猛發展,成為培育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能。文化產業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愈加突出,文化新興消費成為消費領域的一抹亮色,為區域經濟增長和轉型提供新方向。

    與此同時,金融為文化產業的優質增長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文化產業投融資市場穩步增長,金融多渠道發力賦能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債券市場融資規模不斷擴大,并購市場持續活躍,私募股權市場金融資源加速流向新興賽道,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和支持。為以高水平金融服務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出臺落地,文化與金融合作層次持續提升,合作領域持續深化,金融要素供給持續優化,文化與金融合作的良好局面加速形成。

    今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聚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了專門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經濟社會運行的血脈,金融行業應當抓住文化產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以培育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為關鍵著力點,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根本服務遵循,加強財政金融聯動,培育耐心資本,擴大有效投資,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功能,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目錄

    一、完善政策體系,打開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一)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文化產業利好政策頻出

    (二)產業實現全面增長,文化新業態發揮引領作用

    (三)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成效顯著

    二、引入金融活水,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新活力

    (一)投融資市場健康發展,融資金額穩步提升

    (二)多元融資渠道發力,金融資源配置不斷優化

    (三)服務體系日漸完善,文化金融服務提質升級

    三、強化金融賦能,把握文化產業發展新機遇

    (一)新階段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廣闊

    (二)金融賦能文化產業的根本遵循

    (三)金融賦能文化產業的戰略方向

    一、完善政策體系,打開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一)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文化產業利好政策頻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聚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幾個顯著特征。一是文化強國戰略為文化產業發展賦予新使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機遇。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推進文化繁榮,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與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的重要載體,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二是文化與科技加速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加速推進文化產業新一輪產業變革。文化產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與未來產業培育格局日漸清晰。三是文化消費市場持續火爆,文化新業態的消費潛力持續釋放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活力。文化消費持續活躍,以文化活動為例,2023年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412萬場,同比增長53.5%;服務人次183537萬人次,同比增長91.6%。高品質、個性化、數字化、融合化、體驗式消費需求日益旺盛,有力支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為文化產業守正創新,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多部門多措并舉,發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共同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一是文旅融合,激發文化產業消費潛力。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將文旅消費作為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提出進一步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大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釋放消費潛力。二是提質增效,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國家電影局、廣電總局等6部門印發《推動文化和旅游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推動演藝設備、智慧文旅、電影產業、高清超高清設備等更新提升行動,全面提升文化產業服務質量。三是前瞻謀劃,促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從技術創新、產品突破、企業培育、場景開拓、產業競爭力等方面對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培育進行前瞻謀劃。并就建設文旅元宇宙,打造數智文旅沉浸式體驗空間,發展數字文化消費級智能終端,加快文化內容新型顯示推廣,做強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文旅裝備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積極培育文化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動能。為加快推動相關政策的實施落地及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文化與金融的融合不斷加深,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加強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推進財政金融協同聯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產品與服務,發揮產業基金引領作用。二是擴大有效投資。政策鼓勵各地統籌多渠道資金,引導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強對文化和旅游領域設備更新的支持。支持文化重大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三是助力文旅消費。鼓勵各地發放文旅消費券,支持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針對文旅消費創新產品與服務,提高入境游客文娛消費支付便利。四是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名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與金融合作模式,發揮了先行先試的示范效果。

    (二)產業實現全面增長,文化新業態發揮引領作用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繼續展現較強的增長勢頭。2023年下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0158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文化投資運營、新聞信息服務這三個領域實現較快增長,同比增速分別達43.5%,30.4%和19.8%。2024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4961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新聞信息服務這三個領域實現較快增長,同比增速分別達14.0%,11.7%和11.5%。

    其中,文化新業態保持快速增長。2023年下半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28807億元,同比增長20.7%,占到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整體營業收入的41.1%。2024年上半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27024億元,同比增長11.2%,占到文化及相關產業整體營業收入的41.6%。

    6

    一、完善政策體系,打開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一)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文化產業利好政策頻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聚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幾個顯著特征。一是文化強國戰略為文化產業發展賦予新使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機遇。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推進文化繁榮,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與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的重要載體,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二是文化與科技加速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加速推進文化產業新一輪產業變革。文化產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與未來產業培育格局日漸清晰。三是文化消費市場持續火爆,文化新業態的消費潛力持續釋放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活力。文化消費持續活躍,以文化活動為例,2023年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412萬場,同比增長53.5%;服務人次183537萬人次,同比增長91.6%。高品質、個性化、數字化、融合化、體驗式消費需求日益旺盛,有力支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為文化產業守正創新,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多部門多措并舉,發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共同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一是文旅融合,激發文化產業消費潛力。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將文旅消費作為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提出進一步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大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釋放消費潛力。二是提質增效,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國家電影局、廣電總局等6部門印發《推動文化和旅游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推動演藝設備、智慧文旅、電影產業、高清超高清設備等更新提升行動,全面提升文化產業服務質量。三是前瞻謀劃,促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從技術創新、產品突破、企業培育、場景開拓、產業競爭力等方面對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培育進行前瞻謀劃。并就建設文旅元宇宙,打造數智文旅沉浸式體驗空間,發展數字文化消費級智能終端,加快文化內容新型顯示推廣,做強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文旅裝備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積極培育文化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動能。為加快推動相關政策的實施落地及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文化與金融的融合不斷加深,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加強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推進財政金融協同聯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產品與服務,發揮產業基金引領作用。二是擴大有效投資。政策鼓勵各地統籌多渠道資金,引導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強對文化和旅游領域設備更新的支持。支持文化重大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三是助力文旅消費。鼓勵各地發放文旅消費券,支持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針對文旅消費創新產品與服務,提高入境游客文娛消費支付便利。四是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名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與金融合作模式,發揮了先行先試的示范效果。

    (二)產業實現全面增長,文化新業態發揮引領作用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繼續展現較強的增長勢頭。2023年下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0158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文化投資運營、新聞信息服務這三個領域實現較快增長,同比增速分別達43.5%,30.4%和19.8%。2024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4961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新聞信息服務這三個領域實現較快增長,同比增速分別達14.0%,11.7%和11.5%。其中,文化新業態保持快速增長。2023年下半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28807億元,同比增長20.7%,占到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整體營業收入的41.1%。2024年上半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27024億元,同比增長11.2%,占到文化及相關產業整體營業收入的41.6%。

    二、引入金融活水,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新活力

    (一)投融資市場健康發展,融資金額穩步提升

    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上半年,文化產業在主要資本市場4的融資金額持續增長。2023年下半年,文化產業在主要資本市場的融資項目數為216次,融資金額為419.2億元,融資金額同比增長13.1%。2024年上半年,文化產業在主要資本市場融資項目數為208次,融資金額為302.3億元,融資金額同比增長9.3%。

    7

    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我國不同地區在文化產業融資項目數和融資金額方面的排名情況與文化產業地區發展情況較為一致。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因文化企業梯隊較為成熟、文化與科技資源較為集中、金融資源較為豐富,融資相對活躍。同時,浙江省、江蘇省文化產業創新驅動力較強、市場消費潛力較大、文化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融資項目與融資金額也排名靠前。

    8

    (二)多元融資渠道發力,金融資源配置不斷優化

    2023年下半年,全國文化類項目或企業通過國內私募股權市場獲得融資的次數最多,達120次;通過國內并購市場獲得股權融資的金額最多,達197.7億元。2024年上半年,全國文化類項目或企業通過國內私募股權融資的次數最多,達131次;通過國內債券市場融資的金額最多,短期和長期債券合計融資212.0億元。當前,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市場體系不斷完善,主要呈現出三個重要特點。

    9

    一是文化產業債券市場不斷發展,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上半年,債券市場成為助力文化產業融資的主要市場。2023年下半年,文化產業短期和長期債券融資事件數量分別同比增長20.0%和50.0%;融資金額分別同比增長8.9%和7.7%。2024年上半年,文化產業通過短期和長期債券融資事件數量分別同比增長66.7%和150.0%,增速較2023年下半年明顯提高;文化產業短期與長期債券融資金額分別同比增長63.5%與187.8%,增速較2023年下半年提升顯著。

    10

    上市文化企業是債券融資的主體。2023年下半年,有15家上市文化企業發生債券融資,6家非上市文化集團發生債券融資。2024年上半年,20家上市文化企業發生債券融資,15家非上市文化集團發生債券融資。文化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解決運營資金與投資資金的需求,增強業務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在短期融資中,文化企業主要通過超短期融資券擴大融資渠道,增強融資靈活性。 在長期融資中,文化企業通過可轉債、一般公司債券獲得資金,用于主營業務擴展、研發投入、補充流動性、經營周轉等。

    11

    二是文化產業并購市場持續進步,助力文化上市企業整合提質。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上半年,并購市場積極為上市及掛牌企業提供服務,幫助企業做大做強。2023年下半年,文化產業并購市場共發生59起并購事件。其中,有24起并購項目有上市及掛牌企業的參與,并購金額占到整個并購市場可統計金額的82.3%。2024年上半年,文化產業并購市場共發生35起并購事件。 其中,有24起并購項目有上市及掛牌企業的參與,并購金額占到整個并購市場可統計金額的76.5%。其中,北京市并購事件數量和金額全國領先,并購事件數量和并購金額分別占全國并購數量和并購金額的17.1%和29.4%。

    12

    文化上市企業利用并購加快產業整合,發力新賽道。一方面,上市企業聚焦服務主業,通過并購強化全產業鏈布局,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如通過投資并購,加速數字整合營銷版圖擴張,形成協同效應,達到強鏈、補鏈的效果。或通過并購完善市場布局,加快細分市場布局,創新服務模式助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質升級。另一方面,上市企業通過并購擁抱新科技,尋求第二業績增長曲線。如上市公司通過收購進軍人工智能領域,并與公司業務形成協同,加快打通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文化產業私募股權市場熱潮迭起,金融活水流向產業新興賽道。2023年下半年,共有73個私募股權融資項目發生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元宇宙與數字資產、云計算和5G等新興賽道,占到私募股權市場融資項目總數的60.8%。2024年上半年,共有72個私募股權融資項目發生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元宇宙與數字資產和云計算等新興賽道,占到私募股權市場融資項目總數的55.0%。文化產業的多場景垂直應用創新落地加速,推動上下游產業鏈智能化升級。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文化產業新興賽道融資項目以AIGC、數字人、數字引擎、虛擬現實顯示設備以及虛擬現實技術解決方案為主。從這些項目創新方向看,AIGC大模型與行業垂類模型同時發力,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商業化進程加速。虛擬現實消費級產品不斷升級迭代,3D內容生態建設加速,新一代智能終端入口逐步崛起。

    13

    當前,金融資源通過私募股權市場投資孵化文化初創類項目功能進一步凸顯,其中上市企業和地方產業基金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成為了最活躍的兩類投資主體。如上市企業通過領投的方式,支持孵化初創類文化科技公司。上市企業在為初創公司提供了資金支持的同時,也為初創公司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市場拓展機會。又如地方產業基金與產業投資人共同推進地方在文化產業新興領域的布局。地方產業基金與產業投資人的合作,可以為文化產業新興領域的發展提供耐心資本支持和資源整合機會,有效助推地方文化產業的創新和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三)服務體系日漸完善,文化金融服務提質升級

    在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的頂層設計下,地方政府結合區域文化與金融實際情況,遵循文化與金融合作規律,持續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覆蓋文化企業各發展階段、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有機結合的文化金融市場體系,進一步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

    一是不斷健全文化與金融服務體系。各地以文化與金融服務中心為抓手,為區域文化企業提供政策解讀、投融資對接、培育孵化等常態化文化金融服務。文化與金融服務中心定期舉辦沙龍、培訓、政策輔導等活動,推動文化金融政策落地,暢通金融與企業對接渠道;搭建線上服務平臺,開展企業線上融資對接服務,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深化產學研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動文化產業投融資人才體系建設。同時,地方文化金融服務平臺還與主要資本市場建立合作機制,共建上市培育基地,為擬上市文化企業提供“一對一”輔導服務,鼓勵文化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

    二是創新優化文化與金融對接機制。地方文旅部門創新文化企業投融資“白名單”機制,會同金監局等部門形成區域內龍頭企業、高成長企業、優質企業、重點文化項目的名單,定期推送銀行機構,降低銀行與文化企業的信息不對稱風險,促進銀企精準對接。銀行機構根據企業特點與項目特點,開發專項文化金融服務計劃,支持區域優質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地方政府還積極推進文化金融專營機構建設,通過建立掛牌認定標準,創新授牌機制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在文化金融的業務流程、風險管控、考核監管等方面不斷深化管理機制,持續激發金融機構支持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鼓勵文化金融產品創新。地方政府強化財政政策工具的應用,利用貼息、貼保等方式,建立并完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銀行積極探索“風險補償金”模式,拓展針對文化企業的純信用貸款產品與無形資產抵押產品。區域擔保公司與銀行加大合作力度,推出面向文化企業的專項政策性融資擔保產品。保險公司結合區域文化產業特點創新非遺保險、完片擔保、保證保險等專項產品。地區“政銀保擔”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提高文化企業融資可得性。

    四是利用產業基金撬動功能。地方政府利用文化產業基金,發揮“資本運作+投貸聯動”優勢,推動地方文化產業升級轉型。地方政府與區域文旅集團、領軍文化企業共同設立文化產業基金,通過直接投資、投貸聯動等方式,形成“政策金融+產業基金+資本運作”的文化產業供應鏈金融體系,推動區域產業鏈升級,助力文化小微企業融資。

    三、強化金融賦能,把握文化產業發展新機遇

    (一)新階段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廣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發布的最重要成果。《決定》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極大地提振了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與文化金融市場參與者的信心。

    一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前景廣闊。《決定》指出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這既是對當前文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下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對未來文化產業怎么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怎么培育這類重要議題給出的方向。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促進了文化領域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過程中,通過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3D建模等,在保留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觸達了更加多元化的人群,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是文化創新創意激發文化新消費。《決定》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這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不斷繁榮發展的根本落腳點。通過提升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各類文化供給質量、培養優秀文化人才隊伍、增強綜合治理與國際傳播能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等具體部署,激發創作熱情,促進創新氛圍。未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不斷延展其豐富內涵。在此過程中,人們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被激發。這種認同感和自豪感將轉換成人民對高質量文化供給的期盼,并成為激發文化消費的重要驅動力,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與文化產品的創意、生產、傳播、消費等環節緊密融合,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和精準的文化體驗,推動了社會性的文化創造創新活力。

    三是文化新質生產力不斷解放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決定》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機制,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發展文化領域新型生產關系才可以構建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產力。這就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機制改革,建立適應文化新業態發展特點的長效機制,完善文化資源配置與要素流通機制,提升文化企業經營環境,增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金融賦能文化產業的根本遵循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在整體改革中予以推進,也要增強文化自信,注重發揮文化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特殊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發展注入創新創造的文化活力。文化與金融的合作可從以下四個方面支持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一是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雙效統一原則。文化與金融合作要以“雙效統一”原則為共識,做好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統一、短期收益與長期投資的平衡。在金融支持文化企業或項目評估過程中,對社會效益評估實行“一票否決”。進一步改革完善文化信貸、文化產業基金的考核、容錯免責機制,績效評價制度,強化雙效統一要求及長期投資的理念。開展文化金融專營機構、文化產業基金、私募基金專項評比,定期公布,對市場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二是發揮資源配置功能,提升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能力。金融機構應將“以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落腳點。努力發現文化產業各類市場主體以及文化消費市場各類參與者的有效金融需求,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與創新,提高金融供給的精準性,實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助力消費提質升級的功能,促進形成投資與消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三是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健全文化金融治理體系。完善文化金融監督管理體系,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強對文化金融的實時、動態、全面的監管,助力更加精準地識別風險,提高監管效率和效果。提升業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增強對文化產業與項目風險識別與管理水平。金融機構支持文化企業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健全網絡內容生產和傳播環節的治理體系,加強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促進產業健康運行。

    四是助力文化產業出海,構建更有效的國際傳播體系。金融機構應與出海文化企業協調配合,助力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構建。金融機構應發揮海外渠道優勢,推動文明交流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設,助力中華文明傳播工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金融機構應針對出海文化企業需求優化跨境結算、增信支持、匯率管理等服務,提供跨境并購、債券發行等特色融資服務,助力企業擴大全球貿易伙伴。保險機構應針對出海文化企業境外風險場景,積極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有力支撐。

    (三)金融賦能文化產業的戰略方向

    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既是金融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也是金融業做好“五篇大文章”、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為核心驅動力,以高水平高能級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為支撐,需要創新生產要素配置,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文化與金融的合作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助力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

    一是培育耐心資本,擴大有效投資。鼓勵文化領域的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發揮產業基金的功能,引導資金流向文化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為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提供長期可持續的市場化資金來源。探索私募股權基金份額轉讓、創投基金實物分配股票等試點,豐富基金退出渠道。擴大文旅項目有效投資,做好重大項目投資與項目庫建設,引導形成圍繞重大項目、資產盤活的多金融機構參與、多類型資金來源的融資體系。

    二是加強財政金融聯動,強化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銀行與保險機構、融資擔保、基金等開展合作,發揮各自優勢,為文化產業業態創新、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等重點領域提供多元化融資支持。鼓勵銀行針對文化中小微企業開發專有普惠金融產品。加快推廣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優秀經驗做法,鼓勵文化數據要素流轉與資產化、文化資產盤活、金融賦能文旅融合等方面加快創新實踐。

    三是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功能,提升市場主體活力。鼓勵上市企業聚焦主業,通過并購、資產重組、再融資等方式將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增強核心競爭力。通過發展第三方擔保公司增信、搭建文化集團與專業機構投資者的對接平臺等方式提升市場投資信心,增強文化企業債券融資能力。

    地址:重慶市江北區大石壩北濱一路526號 電話:023-67062001
    Copyright?2017 保留所有
    渝ICP備1305346號-2 渝公網安備50010502000680號
    集團官微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熟妇人妻无码xxx视频| 色AV永久无码影院AV|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自拍中文精品无码|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午夜福利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出轨| 午夜福利av无码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不卡|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综合国产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无码日本电影一区二区网站| 精品无码免费专区毛片|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免费A级毛片无码A∨中文字幕下载|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大| 免费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VA无码中文字幕电影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91嫩草国产在线无码观看|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午夜福利av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少妇人妻无码专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