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體驗丨影視IP與大空間VR的融合創新現狀研判與路徑更新建議
大空間VR是目前沉浸式文旅領域火熱的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體驗新模式,此前,大空間VR與影視IP實現雙向賦能,如《蒼蘭訣》《風起洛陽》等電視劇集通過打造數實融合的線下體驗大空間,讓觀眾流連忘返。在“影視IP+大空間VR”融合的熱現象下,更多值得關注的問題需要冷思考。
一 · “影視IP+大空間VR”熱案例賞析
(一)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
《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是由愛奇藝裂鏡工作室自研,基于愛奇藝原創IP內容、IP開發體系和技術研發能力打造的VR體驗項目。正是基于《風起洛陽》劇集,從世界觀、布景到人物角色都與劇集關聯,同時利用VR技術和實景空間重新設計敘事與互動的沉浸體驗,不僅書迷、劇迷有驚喜,完成度上即使是對劇集劇情不太了解的游客來說,同樣可以無門檻地享受這一IP帶來的樂趣。數據顯示,自4月正式運營以來,《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已經吸引了超5000人次“打卡”。
和市場上常見的線下VR體驗相比,《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的差異一目了然:不要求玩家站在指定位置,而是一種頭顯內容與實地布置共同作用的擬真體驗,結合了主題樂園觀景過山車與真人密室探索的特點——既有乘坐載具、模擬高速移動和失重的段落,也有需要玩家自己行走、摸索的場景。工作人員與數字NPC則會幫助玩家完成不同形式體驗之間的過渡,確保玩家們都能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內順利完成體驗。
(二)《蒼蘭訣》全感VR
《蒼蘭訣》全感VR項目,由上海機遇時空與愛奇藝聯合投資開發運營,同時配合沉浸互動劇場、AI劇情攝影館、數字藝術館、國潮文化街區等模塊,組成時尚潮流智慧旅游沉浸式生活娛樂體驗空間。《蒼蘭訣》全感VR,包括兩個重點體驗部分:實景演繹部分體驗時長20分鐘;VR全感部分體驗時長40分鐘。依托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體系+數實融合場景化產品體系實現項目內容的快速迭代和可持續發展。
《蒼蘭訣》全感VR的冒險始于一場精心設計的實景互動。首個任務是尋找故事線索碎片,用以換取進入皮影戲樓的門票。在虛擬體驗部分,使用了全球領先的VR全感技術、高度擬真的三維建模技術,以及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IGC),構建出生動逼真的唯美仙界、冰寒雪域、神秘宮殿等奇幻場景,全面調動玩家的五感六覺,讓玩家在實景空間充分代入劇情,在虛實結合中讓玩家的仙界之旅更顯驚險刺激。雖然視覺的盛宴構筑于虛擬之境,但五官六覺的真實觸感讓人難辨虛實。
(三)《魷魚游戲》
今年9月Sandbox與Netflix 合作將熱門韓劇《魷魚游戲》也入局VR體驗,并且僅在上線后兩個月的時間就創收了456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 3235 萬元」,打破了Sandbox VR的新紀錄。與連續劇不同的是,《魷魚游戲》VR雖然在部分游戲關卡設定上模仿了連續劇的想法,但整體上改動較多,更加注重游戲樂趣而弱化「賭博」成分,關卡設計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更加友好。比如,VR游戲中的一關類似于原劇中的123木頭人,也是大多數人的童年游戲,一個人背靠大家,所有人悄悄靠近。只是原劇中由機器人扮演數數的人,VR版的游戲也是如此。
VR與IP的高契合度、強話題性、「模糊現實」概念以及多人體驗的游戲性更令人著迷,能讓更多玩家身臨其境體驗類似玩法和內容。VR大空間有著無限大的應用潛力,而疫情結束后涌起的“報復性社交”的影響也造就了《魷魚游戲》線下VR版的成功。
二 · “影視IP+大空間VR”:沉浸式文旅與影視產業的雙向賦能
(一)利用IP效應,拓展營銷路徑
大熱影視IP在播出期間累積大量粉絲受眾,在其轉化為大空間VR項目后,自帶的粉絲流量將形成一定IP效應,作為自傳播節點的粉絲群體會成為游戲的第一波“自來水”,這是一般線下VR大空間所不具備的營銷路徑,也是大空間VR撬動流量市場的成功密碼。同時影視產業與沉浸式文旅的結合是一次跨產業的平臺共建、內容共創的嘗試,通過影視內容分發平臺、版權方等齊力宣發,能夠為大空間VR提供嶄新的露出機會與消費者觸達。
(二)故事化VR體驗,實現題材新突圍
以影視IP為內容,故事化VR體驗,能夠區別于一般大空間VR體驗,實現題材的突破創新。目前國內大空間VR項目有41%以“華夏文化”為主題,而以影視IP為主題的僅占6%。相比起一般無故事情節、情景觀賞類的大空間VR項目,影視IP+大空間VR的優勢就在于,其創作之初就帶有完整故事情節,能夠選取劇集中的名場面、名情節、高人氣角色進行改編,同時依托對劇集場景的復刻,能夠讓受眾更快沉浸到沉浸體驗當中,將自己融入角色。
(三)高坪效場景營造,小成本也能有大商機
相較于影視IP+主題公園性質的文旅融合,影視IP+大空間VR的模式更能夠以較少的成本投入,獲得更大的口碑與收益。VR頭顯設備為體驗者創造出一片超越時間、空間的虛幻夢境,體驗者能夠擁有更大的行動想象空間,同時也省去園區游覽的時間精力就能不間斷獲得高沉浸感的互動體驗。而對于大空間VR運營方來說,合理的互動裝置點位設置,結合巧妙的空間動線安排以及實體搭載模型,能夠更高效利用場地空間,同時也為影視IP周邊開發提供了一個少成本大收益且可復制的實踐路徑。
三 · “頭一熱”還是“新藍海”?關于沉浸影視體驗的冷思考
影視IP+大空間VR的模式創新是一次沉浸影視體驗的先鋒嘗試,如今的向好態勢必然會吸引更多內容平臺投資入局,而在探索藍海的道路上,我們更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思考目前沉浸影視體驗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更新的方法。
(一)抓住“粉絲經濟”,復刻融入劇集名場面
影視IP的粉絲效應是第一批流量收益的關鍵,如何“迎合”IP粉絲們的體驗需求,快速形成IP圈層內部高口碑,是影視IP+大空間VR項目要想嶄露鋒芒前就要打磨好的利刃。通過主要人氣角色、主要劇情場景、線索物的三維建模,劇集特質的光影打造,為消費者營造似真似幻的或是修仙奇境,或是硝煙戰場抑或是古時盛會的沉浸影視體驗,讓他們成為塑造故事中的一分子,讓粉絲的參與感得到滿足,才能夠不辜負其為IP而來的希冀。
(二)降低受眾準入門檻,低壁壘“圈粉”普通用戶
對于影視IP+大空間VR項目來說,如何將“流量”轉化成“存量”是出于項目長期運營與迭代更新的必要命題,而此類項目對于未接觸過該IP的VR愛好者來說,更要降低受眾的準入門檻,降低情節設定的壁壘,在保證主要目標受眾情節體驗充實的同時,多以視覺奇觀與創新的互動模式抓住普通用戶的心。
(三)多題材模式試驗,拓展用戶年齡圈層
《蒼蘭訣》《風起洛陽》等影視IP+VR的成功也給有此類影視IP文旅開發計劃的影視公司一劑強心劑,目前的沉浸影視體驗多圍繞古裝、科幻劇集,吸引的也多是一般劇集粉絲,而編者認為此模式更值得向各年齡段拓展,比如開發兒童影視的VR空間體驗項目,讓親子游也能跟影視相結合,再比如以主旋律影視為題材,讓紅色電視劇發燒友也能體驗抗戰時期保家衛國的戰場激昂等等,才能讓影視產業鏈與沉浸式文旅地融合在深度與廣度上有更大的進步。
(四)關注“沉浸感”營造,增強體驗自由度
影視IP在與大空間VR的融合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VR內容與空間體驗,更要竭力塑造整體的空間沉浸感,在非VR體驗區也要打造符合影視IP特質的空間環境,比如古風長廊、仙俠云霧等的聲光電環境內容,讓觀眾從進入項目場域內就能夠沉浸在角色與IP內容中。在VR體驗中,更要進一步放大觀眾自由度,減少劇情動線對觀眾的束縛,讓觀眾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有自由探索的機會。在觀眾摘下VR眼鏡后,更不能讓夢境“戛然而止”,更應該通過NPC互動沉浸式復盤游戲過程,持續的感官、精神填充才能抓住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