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投新征程|重慶大劇院15周年慶演出季即將推出大型紅色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
燃點與淚點交織 舞臺美學氣質獨特
作為一部革命歷史題材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用藝術的手段展示了多個革命與戰爭場景,燃點不斷。從北伐革命到南昌起義,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舉凡廣州起義、南昌起義、4.12事變、井岡山反圍剿、萬里長征、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皖南事變、重慶談判以及三大戰役、湖南和平解放等,這些事件在作品中通過人物的命運串聯起來。
第二幕尾聲,由王勁松飾演的共產黨員瞿恩英勇就義,象征革命英雄鮮血的紅色光芒浸染了舞臺,面對此情此景,不少觀眾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劇中有不少直戳淚點的片段,比如瞿恩的妻子與寄養在楊家的兒子費明見面,雖然臺詞只有寥寥數句,卻字字動情;還有楊立青與昔日老班長范希亮重聚冰釋前嫌,楊立青在延安與瞿霞重逢等場景都令人動容。
回歸話劇舞臺 用實力演繹恢宏巨制
重返話劇舞臺,王勁松直言:“沒有什么不習慣的。電視劇也好話劇也好,在表演上是不能區分開的。這兩種藝術根源相同,并沒有什么大的區別,能演好電視劇,就也可以演好話劇。話劇和電視劇之所以會給人不同的觀感,歸根結底是二者的結構不一樣。電視這種傳播形式,和觀眾之間的交流是間接的,觀眾作為收看者,和表演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但話劇最大魅力恰恰在于縮短了這種距離,劇場在其中作為一種載體,給了演員和觀眾更直接的溝通維度。”
當經典作品以新的形式再次上演,《人間正道是滄桑》背負著巨大的流量與期待,有人說這是“復刻經典”,有人說這是“老劇翻新”,而對于王勁松而言,他并不認為要一味地追求劇目的新鮮感。
“一部作品如果非要追求新鮮感,那么它就不能稱之為經典,經典是回過頭看,無人可超越的。劇版《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優秀是毫無疑問的,對于一個演員,至少對于我來說,這部劇的高度一直在我心里,它是不可復制的。不可否認的是,即將走進劇場的觀眾一定帶著這樣或那樣的期待,這種期待對于我們話劇演員來說壓力很大,但是我們最起碼要達到一個標準,不給這部劇抹黑。真正要說這部劇能走到哪,等觀眾們看完之后,他們會有準確的評判。”“瞿恩是一個圣潔的角色。他有別于我們在眾多文藝作品中看到的共產黨形象,他不是在前線沖鋒陷陣的人,而是一個文人,但也正是他把共產主義思想傳播給蕓蕓眾生。”在王勁松看來,這種共產主義的光環是屬于瞿恩的“人間正道”。
在劇中,王勁松飾演的瞿恩對于一眾年輕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在劇外,王勁松也毫不吝嗇對于劇組青年演員們的贊賞。“從看到他們、和他們對戲,我再次感覺這些青年話劇演員的素質和奉獻都非常亮眼,但因為他們常年沉浸在劇院里,所以沒有很高的曝光度。我想他們如果走到影視前線,一定會被更多地關注。我希望這樣一批年輕人能有機會走到更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