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為黨育人 彰顯政治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系統部署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任務,為我們做好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共青團要始終筑牢立身之本和政治之魂,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必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增強歷史主動、彰顯組織功能,主動在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下思考如何發揮“主力軍”作用,在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的大系統中謀劃高水平融入高校“三全育人”格局和思政工作體系建設,在“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的大視野中深化對學校共青團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定位的認識,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轉化為加快推動學校共青團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團上海市委結合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將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將堅持為黨育人作為主責主業,將引領廣大青年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作為時代責任,堅持在共建“大思政”中破題探路,在優主體、聚要素、謀布局、強機制上持續用力,在上海“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教育綜合改革中找準定位,助力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引領廣大青年師生為奮力譜寫教育強國建設的上海篇章貢獻青春力量。
一、發揮“聯”的優勢,構建系統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共青團要在高校學生思政工作中切實發揮“主力軍”作用,就必須持續將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系統性成果。堅持用好黨建帶團建“指揮棒”。發揮好團市委、市教衛工作黨委共建的學校共青團工作指導委員會作用,不斷完善與各高校黨委重大事項函商機制,實現同題共答。推進團學組織“三結對”。健全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常態長效化機制,完善市級機關團組織與高校團組織結對、高校院系團學組織與高中階段學校團學組織結對、直屬團組織負責人導師與青馬班學員結對機制,實現同學共長。推動育人鏈條“一體化”。緊扣黨、團、隊育人鏈條相銜接、相貫通目標,持續優化高中高校學生推優一體化培養路徑,推動培養檔案和推優記錄在全國的互聯互通。形成資政育人“共同體”。聯動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在人才共育、課題共研、師資共享等方面形成緊密合作,既為一域增光,更為全團添彩。
二、優化“課”的要素,豐富內容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共青團要立足校園培養先鋒力量,就必須構建符合團學組織特點的思政課體系。堅持一個傳統。在重大事件、歷史節點,上海團學組織集體備課、集中宣講,既確保內容權威性,更在校園中形成共青團抓政治引領的強大聲勢。主導一項評價。始終掌握高校學生“第二課堂”評價主導權,用好“第二課堂成績單”指揮棒,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推出一批優課。逐年開展上海學校共青團專題微團課交流展示與技能比武,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導向性的精品團課,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探索一種模式。更多采用“大學生講、中小學生聽”的模式,推動高校團委承接小學生愛心暑托班、高中階段思政課程研發,增強“互動式”學習、強化混齡教育。
三、錨定“育”的目標,助力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共青團組織堅持為黨育人,就要在“五育并舉”中找準定位。提高政治站位抓德育。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廣泛建立志愿者臨時黨團組織,探索“沉浸式”育人的金字招牌。以上海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為契機,依托各級學聯學生會組織開展人民建議征集,在廣大師生中凝聚中國式現代化強大合力。聚焦科技創新抓智育。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要求,在青年發展型街區、社區廣泛設置創新實驗室,引導廣大同學深度融入“產、學、研、用”的創新生態。著眼精神素養抓體育。深度挖掘青年味、群眾性的體育大聯賽項目,在品牌系列活動中涵養崇軍尚武精神、培育學生“陽剛之氣”。結合城市治理抓美育。針對超大城市治理難題,組織大學生在城市微更新、“美麗鄉村”建設中獻智出力。立足生產一線抓勞動教育。廣泛設立大學生骨干培養實踐基地,推動廣大同學走進“田間、車間、直播間”為主要代表的“一、二、三”產業一線,“自找苦吃”、勇毅奮斗。
四、圍繞“人”的核心,抓牢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共青團要始終成為引領青年健康成長的政治學校,必須強化團的干部就是思政工作者意識,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青年講師。團干部要爭當進課堂的“生力軍”。以團干部上講臺為牽引,引導各級團干部特別是高校團干部端正價值觀、練好基本功,把講好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核心競爭力,重點提升直接面向普通同學的宣講能力。團學骨干要形成規模可觀的思政工作“常備軍”。堅持高標準選拔、嚴要求管理,使各級骨干成為在校園中宣講黨的創新理論的行家里手。理論社團要成為善學善講的理論宣講“輕騎兵”。完善上海市大中學生理論社團宣講工作機制,依托宣講聯盟、理論研究社團等載體,源源不斷地把工作對象轉變為工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