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兩個結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理論指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當今世界,多重挑戰和危機交織疊加,冷戰思維陰魂不散,各種思潮激流涌蕩,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沉渣泛起,加劇了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在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對于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球文明倡議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立場觀點方法。全球文明倡議以四個“共同倡導”為主要內容,即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四個“共同倡導”的核心在于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分別回答了“為什么需要交流互鑒”“為什么能夠交流互鑒”“交流互鑒什么內容”“如何實現交流互鑒”四個維度的問題,具有科學系統的邏輯統一性。
從文明的多樣性而言,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和基礎。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文明雖有差異,但不是“唯我獨尊”,而是多樣共存。從文明的共通性而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指引。世界各國雖然具體國情不盡相同,但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追求是一致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反映了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最大公約數,超越了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差異,為國際社會實現最廣泛的團結提供了可信的價值紐帶。從文明的發展性而言,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內容源泉。文明交流互鑒既要繼承發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有機融合。從文明的實踐性而言,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是文明交流互鑒的路徑方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開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才能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沖突,共同為世界文明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堅定文化自信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基礎
文化自信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華文化素來具有相互尊重、包容互鑒、和諧共生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基礎。
首先,相互尊重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儒家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仁”是自我對他者關心愛護的道德情感,是一種相互性的倫理規范。基于此,中華文化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以相互尊重、感同身受的心態來對待一切事物。
其次,包容互鑒體現了中華文化對待他者的態度。任何事物都有可取之處,要以虛心的態度來學習并豐富自己。《楚辭》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故需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虛心態度。儒家的“一物兩體”“陰陽之道”、道家的“無為”“有為”以及佛家的“出世”“入世”,都說明事物之間互補的重要性。
最后,“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和諧共生思想的集中體現。“和,相應也”,中華傳統文化的“和”包含和平、和睦、和諧等多重內容,意味著既肯定事物的多樣性,又包容事物的差異性。“和”之所以如此重要,因為它是生成萬物的必要條件。“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事物相互調和才能生成繁盛的新事物。和諧發展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極大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為絲路貿易的和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
秉持開放包容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基本原則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以團結化解分裂、以合作回答對抗、以包容代替排他,這不僅打破了西方中心論主導的文化霸權話語體系,而且拓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廣闊空間,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開放包容的內在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只有立足“兩個結合”,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兩個結合”是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的必然選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開放包容的外在要求。事實上,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被動境地。長期以來,國際輿論格局“西強我弱”的態勢尚未發生根本變化。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區域化和分眾化表達,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的真實全面客觀了解。尤其是面對國際社會那些脫離事實、惡意抹黑的謠言,要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升重大問題的對外發聲能力,讓中國聲音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堅持守正創新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品格
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既要賡續歷史文脈,又要譜寫當代華章。
習近平文化思想注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特別是意識形態安全,這是守正的基本底線。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文化安全的核心要義。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安全直接涉及道路和旗幟問題,關乎國家政治安全,在文明交流互鑒中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也是人心之爭、意識形態之爭”。對此,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保駕護航。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是創新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應運而生,并隨之深入發展且不斷豐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要是“中華民族”的,又要是“現代”的。這就要求,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另一方面,要廣泛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創新與超越。文明交流互鑒既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增進了解、建立互信、構筑友誼、加強合作的應有之義,也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寬廣胸襟和世界情懷。
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習近平文化思想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秉持開放包容態度,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必將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