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紅色文化,為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供新的探索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魂,文以鑄之。“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先進文化。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對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傳承紅色文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明確價值指引。作為歷史記載,紅色資源承載著革命先輩的崇高革命精神,不但具有深刻的政治內涵、歷史內涵,而且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傳承紅色文化,旨在凸顯紅色文化的價值內核,發揮紅色文化的價值指引作用,引導全體人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堅定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激活紅色文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思想動力。紅色文化高揚自立自強、團結前進的旗幟,記錄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史詩。一個個前赴后繼、英勇獻身的英模形象,一曲曲震撼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讓紅色文化天然具有穿透人心的感召力。應通過紅色文化的熏陶,在全國各族人民中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躍的現代文化,是湖南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豐富資源和深厚基礎。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就必須在“文化和科技融合”上創新方式方法。進一步用好用活湖南紅色資源,挖掘湖湘紅色文化,努力為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供新的探索。
首先,充分利用湖南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挖掘紅色歷史,開發創作紅色題材文藝作品。湖南是革命老區、偉人故里,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形成了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湖湘紅色文化,有取之不盡的題材寶庫,也蘊含著深刻的革命精神與民族情懷。近年來,湖南在紅色文化資源的發掘和紅色文化題材的開拓上取得了不俗成績,這些年拍攝的《恰同學少年》《毛澤東》《秋收起義》《湘江北去》《辛亥革命》《半條棉被》《十八洞村》《熱血當歌》等多部紅色主旋律影視劇、舞臺劇既叫好、又叫座。要發揚優良傳統,在重大時間節點以及反映黨史國史軍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方面,繼續創作紅色大型舞臺劇目,創作更多接地氣、有溫度、有影響的作品,優化紅色題材文藝作品供給。
其次,將思想教育與實地體驗相結合,釋放紅色文化的多元功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升級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經濟。近年來,湖南加快發展紅色旅游,讓浸染了歷史風云、先輩熱血的故居、舊址、遺址等“火”起來,把紅色資源轉化成了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發展資源,取得較好的成效。下一步,應該立足“文化+旅游”這一時代命題統籌布局,加大產業化發展力度。
從資源有效利用來看,湖南紅色資源豐富、地域分布廣、形式多樣,現有革命舊址20000多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38處,位列全國第一。這些湖南獨有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不僅能夠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鑄魂育人的作用,同時在文旅文創方面還有無限潛力可挖。如何開發好、利用好這些資源,是新時代面臨的重要課題。應以傳承紅色精神為核心,以紅色遺址遺跡為依托,開發集旅游、研學、文創、數字體驗等于一體的紅色文化產業群,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升級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經濟。
從文化產業發展角度來看,紅色文化既有特色鮮明的精神文化寶藏,也有遍布全國的博物館、革命遺址等紅色資源,是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超級文化IP,可以為地方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的增長作出巨大貢獻。湖南可進一步完善規劃紅色旅游線路、做好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紅色旅游景區服務,做實“文化+旅游”這篇大文章。
再次,為紅色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守正創新,充分運用科學技術,創新方式方法,進一步用好用活湖南紅色資源。運用三維全息、體感互動等技術,實現革命文物物質形態與數字形態的融合融通,開設云直播、云展覽,對革命文物進行延伸式展示宣傳,讓紅色文物“活起來”、紅色記憶“熱起來”、紅色場館“潮起來”,讓革命文物凝結的紅色基因深深融入湖湘兒女的精神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