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高校文化傳承創新
高校不僅是知識的殿堂,也是文化的堡壘,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文化思想為高校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動力。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陣地,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必須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將其精髓深植立德樹人的精神沃土,推動新時代高校文化建設工作邁向新高度。高校不僅要在理論創新上取得新突破,更要在實踐探索中結出碩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文化力量。
堅定高校文化自信
在思想引領上“知重負重”
凸顯高校文化傳承的歷史擔當。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培育人才,它既是培養未來社會棟梁的搖籃,也是促進文化傳承,維護文化穩定、完整與連續性的關鍵力量。在構建系統的教育體系過程中,高校應始終擔當歷史使命,堅持以中華文化為根基,以培養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為己任,確保中華文化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得以賡續不輟,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勇擔培育創新人才的時代重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高校進一步明確了自身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戰略定位。高校不僅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傳授,更要致力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助力他們成長成才,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滿足文化文明傳播的現實需要。高校作為思想碰撞與知識創新的殿堂,要發揮學科專業領先、研究實力雄厚的獨特優勢,自覺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作為教學與科研的指南,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靈活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解答現實問題,致力于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深刻關懷,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自信。此外,高校應發揮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文化對話,用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和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共同繁榮。
強化文化凝心鑄魂
在爭創一流中“創新創造”
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做好理論研究宣傳闡釋工作。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學術優勢、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匯聚各方智慧與力量,致力于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通過體系化研究、學理化闡釋,不斷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從整體上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在邏輯和結構體系,挖掘其背后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為高校文化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建構中國話語和中國學派,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文化領域深耕細作,強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融合,推動文化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需秉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核心理念,扎根于中國實踐的沃土,致力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展現中國文化的自信與魅力,以高水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惠及國家和人民。
融入“大思政課”體系建設,講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故事。將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度融入課程體系,是強化思政教育的關鍵路徑。高校應通過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思政課的核心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認同,拓寬思政教育的實施維度。此外,應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采用主題教學、翻轉課堂、虛擬仿真等形式,講好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故事,提升思政教育成效,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價值認同,以文化滋養與價值引領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思政素養。
豐富文化育人實踐
在彰顯特色上“出圈出彩”
堅持文化傳承,繼承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高校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源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豐富文化內涵,強化文化育人,通過文化鑄魂、引領與傳承,塑造特色鮮明的校園精神風貌。高校教師應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在賡續中華文脈中,以豐富的道德哲學與藝術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綻放光彩。
堅持文化引領,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校應深度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于人才培養和精神文明建設之中,確保這些精神力量在細微處扎根,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動力。深挖紅色文化資源,精心打造校園文化項目,以思想感染力和精神震撼力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我們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學,將理論精髓轉化為實際行動,激勵學生在新時代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筑牢思想防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高校力量。
堅持文化浸潤,彰顯大學文化的底蘊特色。構建健康和諧、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是彰顯大學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高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深度與廣度,直接關乎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文化底蘊的積累以及人文素養與文化人格的塑造。為此,高校應將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引領,通過多樣化宣傳手段與生動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精神成長與文化認同。一是運用新媒體平臺,讓學生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與深遠意義。二是策劃并舉辦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動,激發學生文化創造力與創新精神,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三是充分發掘和運用校史文化資源,塑造學校獨特文化品牌,增強師生歸屬感,展現學校的辦學特色與文化底蘊,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文化價值認同,激勵廣大師生共同鑄就學校的“精神之魂”。
拓展文化育人格局
在發展站位上“更高更遠”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高校應加強黨的領導,堅守正確政治方向,鞏固思想文化主陣地。一方面,通過加強課堂、教材等陣地建設,以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另一方面,通過深入實施“文化鑄魂工程”等,加強高水平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學科建設,打造理論宣講宣傳高地,激勵青年學生勇擔時代使命,凝聚發展力量,助力高校文化傳承與創新高質量發展。
完善文化傳承創新機制。高校要建立健全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校管理體制機制,為履行文化使命提供有力保障。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鏈條之中,為學校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打造一支既具備高尚師德又擁有卓越專業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直接承擔者,推動學校文化軟實力提升。
加強多元文化交流互動。高校應積極投身文化傳承與創新,強化產學研合作,將文化研究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實際動力。此外,應拓寬國際視野,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以文化的輻射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傳播至世界各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也讓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文化興則國家興。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與文化高地,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引導學生成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勇于擔當起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話語體系的重任。總之,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設文化強國、教育強國的征程中,用立德樹人的生動實踐彰顯習近平文化思想強大的真理偉力,以文化傳承創新繪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藍圖,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實現文化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