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玲: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含的文化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大勢、時代發展和歷史潮流的深邃洞察與重大判斷。一個“變”彰顯出了我們所處的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最大特征,揭示了當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的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之下,剖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的文化價值,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力量支撐。
一、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含文化價值的生成背景
(一)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共生
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對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第一次進行全面系統的闡釋,他說:“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在邁向現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國人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更加需要團結抱團、不畏艱難,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奮斗精神闊步向前。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實施路徑,賦予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愿景和人類未來命運相呼應的時代價值,從中凝練出體現中國大國擔當和責任的影響力和凝聚力。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這“四觀”深刻表達了中國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并構成指導中國對外交往的內在核心價值。
1.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天”代表世間萬物,天道綱常。“人”除了代表現實意義中的人外,還代表了人的一切行為和思想。“合”是人與萬物之間的關系,天道即為人道。孔子主張天地化生萬物,化生就是關懷和回應民生疾苦,以百姓的好惡為好惡,以百姓的是非為是非,如此就是符合天道或正道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成為歷代王朝執政的一面鏡子。
2.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尚書·堯典》中記載:“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表達了各個國家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在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關系處理上,同樣應遵循大道效法自然。
3.和而不同的社會觀——《論語》中講道:君子和而不同。《中庸》中也講道: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上有眾多的國家、不同的民族,綿延許久的文化和多樣的文明習俗,那么,各種文化基本理念能否進行溝通交流呢?對此,中國古代經典早已給出了答案,說明世界文明的溝通、交流與互鑒并非不可能,只要從人類的生命經驗去做適當的解釋,就能夠順利開展。儒道思想共同揭示了中國古典哲學的特質,那就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和以價值為中心的人生觀。
4.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禮記?大學》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明確表達了古人一生奮斗的起點和終點,強調了要做事先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有可能做對事。如果人都做不好,家務事都處理不好,那就根本談不上去建功立業了。“文明以止,人文也。”用文明的力量使人達到至善,是中國古人倡導的人文精神。古人特別強調修身,修身其實也就是修心,突出了人的使命、價值和意義都是由內而外顯現的。
二、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含文化價值的思想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相繼提出中國夢、“亞太夢”、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形成對中國、亞太、全世界發展前景的完整清晰的認識判斷。這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新形勢下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真誠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蘊含著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國際公平與正義,保障民主與自由的精神價值,并且展現了當今這個時代應有的精神譜系和價值擔當。
(一)和平與發展: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含文化價值的總目標。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的歷史道路,這不僅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發展之路;不僅僅是一種價值理念的體現,更是堅守的實踐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
(二)合作與共贏: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含文化價值的總抓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多元層次上豐富和發展著中國傳統的優秀文明,同時結合當今世界發展和國家發展的前途命運,對于構建更加公平、開放、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發出了呼吁。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多年來,中國不斷為促進世界和平繁榮貢獻智慧與方案,始終將促進世界各國團結合作、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作為最根本的追求,表達了對于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麗、幸福世界的美好愿望和應有行動。習近平總書記總是在不同國際場合多次呼吁構建同呼吸、共命運的國際關系,表明國家之間只有合作共贏才是唯一的方向和出路,否則只能在一意孤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三)開放與包容: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含文化價值的總策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秉承開放的人文關懷,這就需要我們在更深刻的層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出思考:近代以來中國遭遇慘痛的經歷和教訓告誡我們,國家只有開放和包容才能緊跟歷史潮流,爭取發展的寶貴機遇。當前的世界全球化和現代化趨勢加速向前,中國繼續秉承“內外兼修”的大國開放戰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優化營商環境、完善開放格局中,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
三、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含文化價值的實踐面向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重構了文化價值認同體系
進入21世紀, “中國聲音”、中國故事和中國思想,逐漸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動,得到了世界性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說道:“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中華文化有著“有容乃大”、“兼濟天下”的胸懷,中國的發展本身體現出來對多元文明的吸納、包容和借鑒的基本態度。構建文化價值認同體系的實踐層面將從中國與世界的聯系進行考察:真正的文化認同感,是需要共享的日常生活空間形成的有關身份、情感的歸屬以及化解問題產生的路徑依賴。通過彼此之間長期的博弈、應對挑戰的碰撞中不斷調整適應性策略,逐漸獲得成長的空間、價值的認可。中國人在海外的努力奮斗和發展訴求獲得的成長密碼成為增強中國與世界互動性的文化價值認同符號。微觀的視界與觀念倒逼并反塑著中國自我意識的變革與改造,形塑中國精神結構中非常重要的價值認同體系。
(二)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的視角提供了認知世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說,“各國應該堅持人類優先的理念,而不應該把一己之利凌駕于人類利益之上”。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核心、最關切的位置,不光是中國人民的發展,也同時關注世界人民的發展。把“人類”作為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視角時,我們對很多問題將會重新看待、質疑和判斷,也將會得到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基于歷史維度、生命維度、實踐維度的考量,闡明了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和合共生的思想。這一中國方案已經逐漸成為世界共識,獲得了廣泛的認可、接受與踐行。十多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陸續寫入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重要文件,并且在人文、衛生健康、生態、安全等諸多領域推動構建命運共同體,可以說已經深刻影響著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經驗證明,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之路都必須立足自身的發展。只有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在國家的歷史文化資源中找到具有支撐力的精神價值,才有可能獲得更強發展的內驅力。只有依靠自己、改革自己、發展自己,才能真正自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全球價值、國家發展以及人類生存等多層面、多維度豐富和發展中華傳統文明,同時也借鑒了世界優秀文化的內容。中國開放式的人文主義關懷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新認知、新思想、新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