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特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新境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性認識達到新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充分彰顯了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文化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人民評判等鮮明的人民性特質。
始終堅定文化發展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
民心所指,就是文化所向。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文化發展只有解決好“為了誰”,才能明確前進方向、錨定奮斗目標,以堅強信念創造偉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文化發展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將“為了人民”寫在文化發展的旗幟之上,寫進文化發展的理念、宗旨、內容等各環節之中,真正從文化方面踐行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不僅取得了豐富的文化發展成果,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與廣泛支持。
新時代新征程,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切實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化素質;要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人民提供更加多樣、更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要進一步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著眼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量大質優的文化產品,使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做實做細做好文化發展為了人民。
始終堅持文化發展依靠人民的主體地位
文化,因人民而興。依靠什么人的問題,是發展的動力問題。文化發展只有解決好“依靠誰”,才能找到勝利前進的力量源泉,進而以強大動力不斷創造新的輝煌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必須牢固樹立依靠人民群眾的觀點,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信人民是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磅礴之力,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文化發展就是要始終堅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觀,“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從而不斷取得新突破、實現新飛躍。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文化發展,取得了彪炳史冊的歷史性成就,使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加繁榮,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更加鮮明。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人民,只有人民,才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才是真正推動文化發展的主力軍與行動者。
邁步新征程,擔負新使命,要堅持鞏固發展人民文化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自信;要教育引導人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夯實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充分激發人民文化創造活力,鼓勵人民積極投身文化創新創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呼吁人民當好文化交流的使者,切實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動員人民做好網絡主流文化建設與傳播工作,把互聯網這個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增量,切實過好網絡關,從而不斷推動文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始終堅守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價值旨歸
文化,民之共享也。發展成果“由誰享有”,是發展的價值歸宿問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要始終堅持人民的價值主體地位,做到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也提出,要做到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下,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真實性與實效性顯著增強: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不斷健全,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愈加可靠;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愈加真切;科技和文化融合程度不斷加深,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愈加有效。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更好實現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要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加強有效供給為重點,努力提供持續時間更長、輻射范圍更廣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解決好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布局的均衡性問題,以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助推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要積極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以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為抓手,努力開發便于檢索、易于獲取、面向大眾的文化數字資源,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從而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始終堅持人民評判文化發展成果的科學標準
文化,為民所評也。發展成果“由誰評判”,是由發展目的所決定的,是與發展“為了誰”高度統一的。與資本主義社會不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文化發展并不是為了實現資本的增殖,而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而這也決定了人民是文化發展的價值評價主體,即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評判。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分析“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的基礎上,就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成果的評判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誰來評”“怎么評”等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因此,在文化發展方面,就是要始終堅持人民的評判主體地位,將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檢驗文化發展成果的根本標準,切實做到“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為實現美好精神文化生活而不懈奮斗,取得了許多經得起人民檢驗的文化發展成果,極大滿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充分印證了只有堅持人民“閱卷人”的身份,文化發展才能合乎人民利益,更好造福于民。
“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文化強國的今天,必須將人民認可不認可作為評判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根本尺度,使之更好心系群眾、反映人民,不斷提升其公眾認可度;將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文藝作品質量的根本標準,使之更好扎根群眾、謳歌人民,不斷提升其人民滿意度;將人民稱心不稱心作為評價公共文化服務品質的根本準繩,使之更好貼近群眾、服務人民,不斷提升其群眾稱心度,從而真正將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檢驗文化發展成果的最好“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