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個方面著力加快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繁榮與科技迭代深度發展的現實需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效機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強市的應有之義。
構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整體協調機制。整合政策規劃、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資源,構建政策規劃先行、市場需求牽引、技術創新驅動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整體協調機制。一是強化部門間協調合作。健全市、區(縣)兩級聯合行動機制,引導鎮街開發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布局和培育文化與科技產業集群。決策部門制定政策舉措,分解目標,落實單位,明確責任。實施部門根據宏觀設計、建設方案和行動計劃,將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機制落到實處。二是健全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平臺體系。搭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綜合服務平臺,承擔展示、推介等服務功能,定期發布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扶持政策及需求報告。按照政府主導、大集團引領、大項目帶動、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的思路,強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平臺體系建設。三是完善以需求側為中心的政策供給機制。引導開放式創新主體實踐探索,切實解決在技術共享、知識協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文化科技產業與金融業的對接,構建綜合運用銀行信貸、信托擔保、產業投資基金等渠道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金融服務機制。
構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新發展機制。以突破技術、整合資源和做強基地為導向,促進創新發展型文化和科技融合機制建設。一是集中力量實現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強化對共性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持續提高文化和科技融合相關技術裝備水平和集成應用能力。依托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暢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循環。二是以科技為抓手整合重慶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優秀文化的精髓,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供豐厚資源。以數字重慶建設為引領,集成文化歷史遺存、研究著述、圖片等資源,構建知識圖譜,建設新型專業數據庫。圍繞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數字化保存與展示,凝聚優勢力量,全面促進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三是強化國家級示范基地培育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業態的功能。依托重慶云谷·永川大數據產業園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兩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帶動性強的領軍企業。促進大中小文化和科技企業融通發展,形成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的產業集群。
構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以高質量建設人才強市目標為導向,強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人才的招引、開發和支持機制建設。一是健全人才招引機制。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高端引領的人才招引方針,面向全球吸納文化和科技人才來渝創業落戶,為重慶文化和科技產業融合發展注入充沛的人才資源。二是優化人才開發機制。對引進的高端團隊在項目啟動資金、人才政策方面給予有力支持,防止人才資源空轉或低效運轉。三是完善人才支持機制。鼓勵企業、智庫、園區等整合資源創辦人才實訓基地,滿足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人才干事創業的平臺需求。完善公益性文化和科技融合事業單位特設崗位、自主聘用的機制,解決創新型、復合型和外向型人才的后顧之憂。
構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指標評價機制。圍繞“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構建同文化和科技融合相匹配的指標評價體系。一是健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相互耦合的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機制。打破戰略、數據和產業之間的藩籬,為評價重慶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業態提供機制支持,打消企業在開放式協同創新發展過程中的顧慮。二是構建涵蓋融合基礎、融合投入、融合產出和融合環境四個環節齊備的文化和科技融合評價模型。優化產學研用各個環節相互支撐、深度融合、一體發展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指標評價機制。三是健全以應用和產業化為導向的指標評價體系。完善專利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的參股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提高骨干科技人員和一線工作人員的持股比例,充分調動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