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評:大力發展人文經濟 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要研究人文經濟學,“人文經濟”新范疇已經越來越受到學術界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重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以開放促改革,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而發展人文經濟將會為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新路徑注入新動能。廣東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勁的創新能力,一直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在“五外聯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能夠不斷展示中華文明之美;作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排頭兵,廣東正推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這一歷史進程必將激發嶺南文化的新融合、新裂變,產生文化的大發展,孕育出更富新時代屬性的人文精神,推動廣東開放格局不斷擴大,實現人文經濟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良性互動與全面深化。
“人文經濟”是面向世界的發展新范式
人文經濟蓬勃興起,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演繹,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它深刻反映了新時代中國對于文化和經濟融合發展的深刻理解和實踐探索,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人文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富有人文關懷的包容性發展模式,它強調經濟與文化的相互融合與促進,注重地方特色與民生需求,引領著高質量的發展方向。這種模式不僅為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提供了新的動力,而且強調文化創新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鼓勵對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創新轉化,以人文理念引導經濟發展,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人文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形態的升級和演進,更是對資源配置、社會協調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全新探索,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新成就,在文化經濟化與經濟文化化過程中,注重文化內涵和社會責任,弘揚共同價值,不斷擴展與世界的交流交往交匯交融。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人文經濟必將在促進中國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將助力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新生態,為全球經濟的繁榮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在高質量發展語境下,新時代的人文經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新范式。它不僅重視經濟增長,更強調人文價值的傳播和文明對話的深度融合。廣東嶺南文化底蘊深厚,華人華僑資源豐富,發展人文經濟不僅能促進經濟增長,更有助于推動跨文化傳播,深化國際合作。嶺南文化以其開放性和包容性著稱,深深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還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在文學、藝術、經貿等領域,展現出了鮮明的個性和風格。這種開放性使得嶺南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都能支撐廣東應對各種挑戰和變遷,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而其包容性則促進了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融,可以攜手港澳,鏈接世界,形成一個獨特而多彩的人文經濟新格局。
發展人文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要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應然選擇。粵港澳大灣區率先提出“共建人文灣區”的目標任務,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實現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打造宜居宜游優質生活圈,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這些成果正通過人文經濟活動,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向世界傳播,從而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譜寫世界人文經濟新篇章,展現了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全球經濟的繁榮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和力量。
廣東發展人文經濟的積極探索
廣東大力推動人文經濟發展,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探索,為文化產業、教育事業和旅游業等與文化緊密相關的領域注入了新活力,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為中外文明交流交融搭建了橋梁,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拓展人文經濟新空間。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經濟全球化遭遇諸多新挑戰,廣東依托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極探索人文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通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廣東將人文底蘊與現代經濟優勢相結合,推動人文經濟的國際化發展,不僅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和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還為人文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全新視域和更廣闊的空間。
二是構建人文交流平臺,豐富人文經濟新內涵。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各民族之間的互動日益頻繁,廣東通過舉辦以“讀懂中國”為主題的學術交流、圖書出版和電影文化節等活動,致力于打破信息壁壘,向世界展示一個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形象。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中外溝通與理解,也為構建一個和諧共生的國際社會、形成一種“共有”敘事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舉辦盛事活動,提高人文經濟新高度。人文經濟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盛事活動已經超越了簡單的體育競技或文化表演的范疇,成為國家之間展示軟實力與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廣東舉辦的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數字文娛大會以及2025年即將舉辦的第15屆全運會等一系列盛事活動,不僅展示了中國的經濟和技術實力,也推動了人文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交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積極貢獻。
發揮廣東人文經濟優勢賦能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歷史上曾是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的橋頭堡。如今,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廣東正擔負起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使命,積極弘揚特區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其在數字技術領域的優勢,廣東致力于激發農文旅融合的活力,推動文化制造業的升級,促進人文經濟的蓬勃發展,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提供強大動力。
首先,廣東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數字技術基礎,在網絡數字文化的傳播方面展現出強大的活力和創新能力。近年來,廣東的酷狗音樂、QQ音樂等網絡平臺,在數字文化國際傳播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不僅在國內取得了廣泛的用戶基礎和高度的認可,更向東南亞市場擴展,取得了跨區域文化傳播的顯著成就。
其次,要全面把握“百千萬工程”帶來的新機遇,加快促進農文旅融合,把美麗鄉村建設打造成為對外交流展示廣東新時代成就的新窗口。尤其是通過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將該片區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花園、世界級森林溫泉康養目的地、城鄉等值發展實驗區、嶺南特色的現代化建設樣板,通過舉辦“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將廣東的和美鄉村打造成世界了解中國現代文明的窗口,使之成為吸引國際游客體驗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的新路徑,也使其有望成為世界青少年來華游學的樞紐型基地。
進而,要進一步提升廣東文化制造業水平,實現粵港澳人文經濟協同發展。以東莞為代表的廣東文化制造業,近年來依托動漫、玩具、服裝等產業基礎,開啟了“潮玩”創意設計與制造,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找到了現代傳播載體與產業化新路,從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到卡塔爾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均出自東莞,為廣東文化制造業打開世界市場塑造了文化IP矩陣。目前,香港正在積極打造“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澳門舉辦“中葡文化藝術節”,旨在利用其廣泛的國際網絡向世界傳遞中華文明,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互相理解與融合,而廣東的文化制造業恰好能夠為之提供豐富的產品支撐與產業鏈協作,由此促進粵港澳人文經濟的協同發展,對于增進中國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的新時代人文經濟尤為重要,這不僅能推動各國的共同繁榮,形成利益共同體,還能促進跨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動全球治理變革。廣東大力發展人文經濟是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現代經濟緊密融合,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同時,也架構起了更穩固的中國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