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巖:在堅持“兩個結合”中深入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及其科學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世界范圍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提出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要把握好其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關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切工作的科學指引,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這一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實踐當中生成的。兩大思想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內在統一的關系,是基本理論與文化理論的關系。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時代,包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具有豐富實踐內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關系,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關系。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了強大偉力,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要在哲學層面理解“體”與“用”的關系,做到正確理解與準確表達相互統一。“體”是根本,“用”是實踐,“明體”就是明晰宗旨,“達用”就是完全通達實踐,“體用貫通”指理論與實踐相互統一。“體”與“用”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近代許多思想家也曾使用這一概念。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用”體現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包括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決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等等。
習近平文化思想歷經實踐檢驗,其科學性與作用力已經在實踐中得到充分證明。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遵循好、運用好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科學而準確地發揮好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的偉力。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必將隨著實踐深入不斷豐富發展。因此,我們要持續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內在的邏輯結構與科學架構,我們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此來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
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不能孤立學習,要結合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要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華文化發展史、人類思想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題鮮明、體系完備、邏輯嚴密、博大精深,深刻揭示了新時代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提出及其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關系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時提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大命題。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從這篇重要講話中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概念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范疇,這一范疇可以支配并包容其他概念,是完全成熟且具有典型性的范疇。
什么是范疇?概念發展的最高階段是范疇。康德曾說過,范疇“是關于一個一般對象的概念,通過這些概念,對象的直觀就在判斷的邏輯機能的某個方面被看作確定了的”。涂爾干說,范疇是最高概念,可以支配和包容其他所有概念,“是精神生活的永恒模式”。恩格斯指出:“一切真實的、尋根究底的認識都只在于:我們在思想中把個別的東西從個別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從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們從有限中找出和確定無限,從暫時中找出和確定永久。然而普遍性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因此是無限性的形式,它把許多有限的東西綜合為一個無限的東西。”
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要從新的文化使命出發,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目標,進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及“兩個結合”的深厚意蘊。
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科學內涵
(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貫穿在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過程當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從民本到民主,從九州共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萬物并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華文明別開生面,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從這段論述中可以看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為起點,貫穿我們黨的全部歷史。建設并建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個長期過程,要分階段進行建設,不同階段顯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
從革命史、現代化史的角度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可以豐富我們對黨的歷史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奮斗過程,同時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擔負起領導民主革命的大業,提出“第一個結合”,為走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支持,也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支持。在民主革命進程中,我們創立了先進的左翼文化、近代的紅色文化,形成了具有文化形態價值和意義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也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是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第一個階段,即與“第一個結合”相適應的階段。此后,我們步入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第二個階段,形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這兩個階段可知,要想最終建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適應新的時代發展,具有新的更高的理論自覺,出現新的理論創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時提出“第二個結合”。沒有“第一個結合”,就不具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礎;沒有“第二個結合”,就無法最終建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成之時,中華文明將形成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相互輝映的雙子星座。同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較之古代文明,將更加雄渾壯闊并富于時代精神、向著未來無限演進。
(二)對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的“現代”的理解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的現代文明,是與古代文明相對應的概念。中國古代文明,又被稱為中華文明、華夏文明,或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全球史的視野看,中華文明往往與地中海文明相對應,二者共同構成了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雖然“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不等于能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自覺建設起來,還需要有一個合格的主體自覺、自為地建設。歷史表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此重任。之所以稱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不是近代文明或當代文明,是因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主體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體現了其與古代文明的形態傳承與區隔,也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與政體的標識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這段重要論述表明了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關系,表明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深刻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古代文明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文明標識。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體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光明前景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從這段重要論述可以看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對應“第二個結合”,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密切關系,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成階段的文化形態。換句話說,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會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當中建設完成。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體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光明前景。與新民主主義文化這一概念一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具有階段性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時代,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形態,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有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又有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的深厚物質基礎。
(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替,而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深厚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融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二者是形態的傳承與區隔的關系。我們絕對不能理解成,一旦有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拋棄古代文明,二者不是斷裂性的區隔關系,而是包容性的、蘊含性的區隔關系。
(五)文明與國家的關系
國家是文明的集中體現與依托,國家政權與文明形態不能夠割裂,一旦割裂往往就政息人亡。關于文明與國家的關系,一部部文明史已經非常鮮明地說明了這一點。比如,古希臘文明與城邦制結合在一起;西周青銅文明與當時的封建制度結合在一起。總之,文明與國家政治制度不可分割。歷史上許多文明往往伴隨著國家政權的消亡而消亡。所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要與我國的國家政權和國體緊密結合,相互適應,相互支撐,不可分割。
因此,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和政體形式為依托,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路徑,以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為基礎,以“兩個結合”為動力,尤其是以“第二個結合”為直接動力的文明形態。
(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系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概念上的強親緣性。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就表明,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種已經被創造出的文明的新的形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段話表明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主要內容。
人類文明新形態已經成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礎,二者又共同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發展基礎。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些重要提法、重大命題之間,具有明確的邏輯關系。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構成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共同基礎,又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共同基礎。從主體性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從全球文明的視角出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合力,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七)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將此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新的文化使命自然涵蓋在內。中國式現代化是未來中國的時代主題、實踐主題,也是正在進行的重點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就表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是正在進行的重點任務。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是需要共同努力創造、扎實推進的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特色。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都是具有重大歷史理論內核的理論范疇,但三者的“時態”不一樣。人類文明新形態已經形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尚在建設當中,中國式現代化是二者的共同基礎,并在形成人類文明新形態后,繼續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動力。
(八)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概念。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標志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成階段的文化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創造的文明。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所彰顯出的文化形態。
(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目標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理論目標是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也是當代中國的思想主題、理論主題。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思想理論上的動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歷史進程,并已經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書寫了美麗的中國篇章,今天我們的建設重點要放在開辟新境界上。
(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問題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極其牢固、極其鮮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
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主體性建設,在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要更加深刻、更加科學、更加鮮明地突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體性;在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要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主體性”一詞,體現黨的歷史的貫通性,也體現階段性。隨著黨的二十大所擘畫的藍圖不斷推進與展開,已經形成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必將繼續向前發展,吸納從古至今的優秀文明成果,形成更加鮮明而強固的主體性,從而構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特性”與“文化主體性”“旺盛生命力”是緊密聯系的整體,不可分割。
(十一)如何理解新的文化使命
只有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才能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這就需要我們對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高度的理性認識,并以此為行動指南和根本動力。其中,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是條件,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點要求: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要特別注意這段話中的一些關鍵詞,如“古今中西之爭”,這是學術界研究的重大命題。
總之,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就已經出現了。黨自建立之日起,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同時開啟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已經融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之中。
四、“兩個結合”的提出及其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系
(一)“兩個結合”的提出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兩個結合”。《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科學闡述了“第二個結合”,并且使用了“貫通”與“融通”的講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思想來源,揭示了其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高度契合性,揭示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路徑、方法與方向,指明了理論目標與實踐目標。
我們要將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與上述重要論述結合起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我們一直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現在我們又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四方面基本認識:第一,要從全部黨的歷史出發,在大歷史觀中看待“兩個結合”;第二,“第二個結合”是新時代新的理論創新成果;第三,“兩個結合”的提出體現黨的理論傳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第四,要從“兩個結合”出發,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
(二)“兩個結合”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對我們已有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進行總結概括,是過去進行時和完成時的時態;第二部分“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是現在進行時的時態;第三部分“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正在進行時和將要進行時的時態。這篇重要講話,意義不斷遞進,視域由遠而近,展現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所以,我們要想真正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必須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首先,我們需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科學闡述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第一,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第二,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第三,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第四,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第五,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其次,我們需要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一,“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不是硬湊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第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第三,“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第四,“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五,“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從前提、結果、道路根基、創新空間、文化主體性五個方面,揭示了“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也揭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兩個結合”的關系。對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來說,“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發展動力、方法、路徑、特征。“兩個結合”發展了唯物史觀的社會發展動力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拓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突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沒有“兩個結合”,就無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建不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五、文明與文化的關系
在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新的文化使命等重要概念。那么,我們應該在什么語境下使用“文化”,又在什么語境下使用“文明”?
文明與文化,既有聯系又相互區別。理清這二者的細微差異,有助于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把握蘊含其中的方法論。
總體上看,文明是可物化的文化,文化是觀念化的文明。所以,可以直接看到的,具有可標志性,并有一定的外在表現的文化,被稱為文明。簡單來說,文明是讓文“明”起來,文化是讓文“化”開去,雖然都是以文為內容,但是一個是向外顯示,光明燦爛、人人可見,一個是向內生存,深入人心、人人可感。人人可感的,未必人人可見;人人可見的,一定是人人可感。在時間上看,先有文化,后有文明,文明誕生后,又進一步發展出新的文化,二者互相轉化。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包含文明的內容,也包含文化的內容。什么是“文”?“文”是一個訓詁學和文化史、思想史相疊加的概念。很多人都曾專門寫文章探究此事,“文”字攜帶著從具象到抽象、從政治到文化的多層級的復雜含義。一方面,文字、文詞,都屬于“文”;另一方面,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婚嫁、喪葬、飲食、工事等,也都屬于“文”。面對如此豐富龐雜的內涵,有一個簡單的理解方法,“文”與“野”和“質”相對。也就是說,與一切野蠻的、質樸的內容相對,就是“文”。
從歷史的角度看,一種文化一旦可以用物化的方法標識,就往往被稱作文明,而不再稱為文化,比如金字塔所標識的古埃及文化就被稱作古埃及文明,又如中國的長城、黃河、長江,都是華夏文明的標識。文化史比文明史更長,我國擁有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明史之所以比文化史短,是因為一種文化思想,只有經過長期積累,才能夠以器物化的形式標識出來。一旦有了器物化的標識,這種文化的意蘊和內涵會更加鮮明突出。所以,文明是文化的定型化。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是感性層面可感可知的,也是與人民生活交融在一起,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的現代文明。我們可以通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這五個方面,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總而言之,習近平文化思想主題鮮明、體系完備、邏輯嚴密、博大精深,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強大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我們要通過“兩個結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