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當代戲劇發展之“力的平行四邊形”
恩格斯曾說,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事實上,任何領域的發展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戲劇也是如此。青年戲劇評論者景俊美博士的新著《當代戲劇的理性審思》(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通過分析具體戲劇作品、戲劇院團和戲劇現象,清晰勾勒了當代戲劇發展的主要方面及其影響因素。
全書共分九章,分別是主體論、審美論、創作論、改編論、批評論、空間論、發展論、創新論和案例分析。從結構便可看到,作者具有理論建構的自覺。書中論及戲劇領域諸多重要理論問題。其中,一些屬于長期爭論的“老問題”,比如傳統戲的整理與改編。對此,業界學界已探索了一百多年,批判與繼承、搶救與保存、改革與創新,各種學說觀點、政策舉措、實踐作為等多維映射出戲劇在歷史大潮中的命運浮沉。作者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既從戲曲政策的演變入手,說明傳統戲保護繼承的大環境,又通過《盤夫索夫》《李慧娘》《殺狗記》等劇目的具體分析,闡述傳統戲在現代呈現中的得失成敗,進而提出“傳統戲曲是寫意的藝術,追求以程式、虛擬、規范與夸張去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改編傳統戲要遵循這一大的原則”。還有一些屬于當下涌現的“新問題”,比如戲劇在當代中國文化體制下的發展。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從戲劇作為文化部類的角度入手,作者提出藝術基金應堅持引領但不能破壞市場自身形成的藝術規律,應統籌創作主體、表演主體、市場主體、政府監管主體各方訴求,形成戲曲良性創作生態。還提出戲劇面對觀眾的“三不能”,即不能欺騙觀眾、不能縱容觀眾、不能低估觀眾,等等。這些研究和思考觸及戲劇發展宏觀、中觀和微觀諸多層面,體現出作者的現實關懷、問題意識和系統思維。
作者在理論建構中采取了“從下而上”的邏輯路線,在論述中恪守戲劇專業要求。她以長期而豐富的看戲經驗為基礎,以“舞臺”反觀“案頭”,從“作品”引發“思辨”,由“現象”推導“觀點”,如喜鵲筑巢般,在豐富多彩的戲劇創作演出中選枝擇葉,構建出屬于自身的理論體系。對于作品的評論占了本書較多的篇幅,而幾乎每一部具體作品的評論均指向一次理論提升。比如,談及話劇《活動變人形》時,作者特別強調了“光”的運用,“光讓該劇的思想性和審美性格外凸顯,特別是多媒體的加入,十分自由地實現了前臺后臺的靈活轉換”,提示讀者注意“舞臺燈光的語言化表達”,聽懂“光”的語言。分析話劇《小鎮琴聲》時,作者認為該劇之所以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關鍵在于探尋出了一條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的道路:通過對主題的選擇、風格的定位、舞美渲染和觀演關系的觀照,最終塑造了眾多立體而豐滿的人物,進而提出,“人物是話劇藝術的根本,無人物無藝術內核,當人物在舞臺上立定、在觀眾心中扎根之時,也正是一個作品能夠立定和扎根之時”。再如,在論及京劇《曹操與楊修》時,作者提出編劇努力擺脫傳統的道德視角,更加注重人性角度,從而體現了該劇高度自覺的文學追求和思想表達的深度挖掘。作者認為,這樣的“文人戲”既大大有別于歷史上的“文人戲”,又呈現出許多顯著特征,可稱為“新文人戲”。這些戲適應了新時代背景下戲曲觀眾群體的變化及其心理訴求,讓人在藝術欣賞的同時獲得新的歷史認知和思想啟迪。類似的精彩觀點、金句妙語在書中還有很多,它們來自作者觀劇體驗的轉化,也是其戲劇觀、審美觀的生動表達,構成了該書最值得反復品讀的內容。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該書堪稱一部在劇院里“寫”出來的理論著作。
架起從舞臺到書齋橋梁的是作者勤奮的批評寫作。該書專有一章論戲劇批評,寬泛地講,全書亦可視為作者對當代戲劇作出的一種整體評論。作者認為,從事戲劇評論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包括相對完備的史論儲備、比較豐富的舞臺經驗或觀劇體驗、“了解之同情”的包容心態、堅定而真誠的底線思維。文藝評論要做的是沙里淘金而不是雞蛋里挑骨頭,在這樣的批評觀指引下,作者的戲劇評論呈現出獨到的風格,這就是著名戲劇理論評論家安葵先生在該書序言中概括的:把作者想要表達的和觀眾可能已意識到的內容作出更精煉的“點題”、揭示觀眾尚未認識到的內容,對觀眾最感動之處作出更深入的藝術分析。融匯于本書中的戲劇評論既設身處地為創作者著想,也設身處地為觀眾著想,正是新時代文藝評論職責使命的擔當和體現。
作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作者更具學以資政的自覺,這也為該書增添了特色。書中專辟一章,圍繞“大戲看北京”這一文化品牌,對北京戲劇以及文化建設展開分析。作者系統梳理了北京及各區近年來的戲劇文化政策及其實施情況,總結了經驗成就。作者提出了探索實施出精品、出人才、出品牌的政策引導和專項扶持機制;發揮市屬文藝院團精品創作主力軍作用,培育多元演出空間;多維推動演藝與科技融合發展,強化網絡賦能;發揮北京人藝劇場群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的作用,強化戲劇經典的傳承和傳播等對策建議。理論的價值和生命在于運用。戲劇更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戲劇理論最終要在舞臺上完成自我實現。從我國近代以來的戲劇文化傳統和當下文化體制特征來看,只有把歷史的和現實的、藝術的和體制的、院團的和政府的、行業的和個體的、創作的和評論的各種因素貫通起來,探究來自四面八方的推動、牽引力量的內在訴求和運作機理,才能搞清楚決定當代戲劇發展之“力的平行四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