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文旅新場景—— 重文.重慶大劇院江畔音樂會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的“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重慶文投集團以全資子公司重慶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為建設主體,圍繞構建“都市演藝聚集區”高質量發展要求,將持續打造重慶大劇院“江畔音樂會”這個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演藝品牌,做靚世界山水都市、壯美長江三峽等旅游名片,培育打造“文化演藝+重慶山水夜景”為特色的新產品、新業態提振旅游消費。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重慶大劇院自2022年底開始推出“江畔音樂會”,以重慶美景為臺,重慶文化為韻,利用獨特的城市景觀,用一種新的環境音樂概念,形成以線下欣賞結合線上直播的創新演出模式。江畔音樂會不斷嘗試拓展與本地院團的合作、與外地院團的文化交流,和重慶民族樂團、方錦龍工作室聯合推出“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和重慶民族樂團、長沙交響樂團聯合推出“湘渝情”——長沙交響樂團中外經典作品專場音樂會、與重慶京劇團聯合推出“國粹之美”·渝夜京韻江畔音樂會、與重慶大劇院愛樂童聲合唱團聯合推出“童聲·童韻”六一兒童節江畔童聲合唱公益音樂會等20余場江畔音樂會,音樂會一開票即被搶購一空,同時吸引3000多萬觀眾線上觀看,囊括傳統文化、紅巖精神、城市聯動、童趣親子等多方面,成為重慶人文立城、文藝立品,涵養城市人文氣質、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金字招牌。2023年8月10日在央視《新聞聯播》和2024年6月15日央視《東方時空》中作為重慶特色文旅活動之一予以報道,充分彰顯了重慶大劇院作為城市文化名片推動重慶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風范。
一是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文化新業態新場景。全面落實“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打破傳統演藝場館的空間限制,利用千廝門大橋、洪崖洞景區、來福士甚至南濱路的霓虹夜間景觀作為江畔音樂會的山城夜景“背景板”,疊加數字化多媒體加持,為市民游客提供全新的沉浸式文旅體驗場景,延伸文化藝術新業態,推動文化和旅游協調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市,著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是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江畔音樂會將通過與國際國內一流藝術家建立長期合作,不斷提高重慶大劇院江畔音樂會藝術品質和品牌知名度,為城市提供多元化、高質量文化演藝供給,針對重慶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100元上下的門票,將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提升重慶文化演藝品牌的全國影響力和傳播力,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強市,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
三是促進國際國內名家與本地院團同臺交流。為了發揮重慶大劇院在我市文化演出行業的引領性和標桿性,嘗試在江畔音樂會中引進方錦龍等國樂大師與重慶民樂團等本地院團的同臺交流,大力推動重慶藝術領域的多元化發展。以重慶美景為臺,重慶文化為韻,吸引更多的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來到江畔音樂會這個具有重慶辨識度舞臺,通過與本地藝術家、音樂人以及藝術院團的藝術交流,加快重慶市文化藝術人才建設。外地游客通過江畔音樂會不僅能欣賞到重慶獨特的山水夜景,還能欣賞到本地民族音樂、京劇、川劇、合唱等藝術表演。
四是帶動重慶區縣文旅融合發展。以江畔音樂會為核心,協同藝術圈、非遺圈、旅游圈、商貿圈、美食圈等構建起“1+N”模式,對重慶區縣進行創新性的整體文化輸出,以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引領和創造市場新需求,推動文化消費新模式的建立,串珠成鏈地建立主城區和區縣的互聯互通,以文化藝術賦能區縣旅游發展。
二、經驗啟示
一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是建設我市文旅項目的初衷和使命。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全面發展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鼓勵重慶本地文藝工作者結合重慶文旅資源,推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和城市氣質的優秀作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不斷滿足本地市民和外來游客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二是打造場景化文旅的內容核心是項目成功的關鍵所在。場景化文旅作為一種新的旅游消費形態,比單一的風景游更有吸引力。通過將旅游所在地的空間、文化、藝術、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沉浸感、體驗性、互動性。江畔音樂會創新性采用“民樂+管弦樂”演奏方式,既保留中國樂器體現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補充了西洋樂器在現場演奏中的恢弘大氣;江畔音樂會創新性地對演奏曲目進行了結構性優化,國際曲目占30%,國內曲目占40%,重慶本地曲目占30%;江畔音樂會善于引入打造“爆品”,比如方錦龍的無弦琴演奏、民樂演奏流行歌曲《海闊天空》都能引發現場共鳴合唱。
三是創意傳播模式是推動重慶新文旅“破圈”的必要手段。城市文化旅游內涵與形象創意傳播的載體是互聯網平臺、短視頻、影視、攝影、寫生、動漫、游戲等,“文化+科技+互聯網+旅游”的產業融合是城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特點,也是催生城市文化旅游內涵與形象創意傳播的新路徑。作為文旅新場景,江畔音樂會建立了便于新媒體等媒介進行傳播的場域和情境,通過短視頻、攝影、網絡文學等方式完成了江畔音樂會的“破圈”。重慶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勇為江畔音樂會撰寫文藝評論《江畔有天籟 重慶有風華——寫在江畔音樂會500天之際》,市新聞媒體作家協會組織江畔音樂會的專場采風活動,推出市新聞媒體作協名譽主席許大立、著名詩人吳向陽、著名作家蔣春光等文藝評論和文藝創作十余篇在網絡上傳播,部分個人拍攝的短視頻還被市文旅委官方視頻號轉載,形成江畔音樂會的IP討論熱度。
四是探索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是文旅發展必要路徑。通過江畔音樂會,加大“走出去”步伐,在開拓區縣演藝市場的基礎上,大力拓展長江沿線演藝市場、成渝雙城經濟圈演藝市場等,擬在萬州、巫山、武漢、長沙、上海等地舉辦長江沿線系列音樂會,擬在成都府南河畔舉辦特色音樂會,進一步推動工作重心下沉、優質資源下移,與當地文化產生交流碰撞,讓文化在賦能文旅演藝的同時,為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同時豐富“世界山水都市、壯美長江三峽”內涵,不斷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
重慶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2024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