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雕客”跨越千年再攜手
自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的第一聲開鑿之音算起,大足石刻鑿壁開窟的聲響已延綿上千年。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百余處摩崖造像的總稱,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可鮮為人知的是,重慶大足石刻凝聚著四川安岳石刻工匠的心血。
千年前,四川安岳文氏石刻工匠扎根大足,他們在大鐘寺、石篆山、石門山等石刻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雕鑿痕跡,且極有可能參與了寶頂山石刻的萬尊造像,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印記。
千年后,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川渝兩地石刻工匠、企業、藝術家再度聯手,千年石刻正煥發新活力,書寫更多可能。
1
安岳石刻工匠六代人扎根大足約200年
1986年,大足新石鄉長生村村民周明泉在大鐘寺坡南側挖掘新屋地基時,挖出了50多件宋代圓雕造像。
在這批石質文物中,有一件高0.48米的八面體石柱較為奇特。考古人員分析后發現其是一件陀羅尼經幢的幢身部分,上面完整記述了營造的緣由,更重要的是經幢殘件上還刻著“鐫作文昌 男惟簡 惟一”字樣。
這是在大足石刻上發現的最早的匠師署名題記。
根據署名前的籍貫和稱謂可知,文昌、文惟簡等文氏匠師均是如今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人。
后經考證,此次出土的50多件宋代圓雕造像主要由文氏工匠雕鑿,包含了尊者、圣僧、羅漢及菩薩像。雕刻技藝有一個共同點,即身上服飾衣紋的線條起伏轉折柔和、刀法流暢。這繼承了北山晚唐造像淺雕淺刻手法,并進一步發展為純熟多變的線雕陰刻,為大足石刻增添了一種藝術風格。
如今,大鐘寺圓雕造像多數陳列在大足石刻博物館展廳之中,部分作品還先后在英國威爾士卡迪夫國家博物館、加拿大安大略省基齊納博物館展出,向世人訴說大足石刻的歷史。
“據考證,文昌是第一代來大足的文氏工匠,在他之后,先后有五代文氏后人在大足獻藝,延續時間長達200年左右。”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強告訴記者。
據調查和研究梳理,文氏工匠第二代包括文惟簡、文惟一,兩兄弟的署名最初與其父文昌一道出現在大鐘寺圓雕陀羅尼經幢上,后來又在大足石門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出現過。
在石篆山石刻中,文惟簡的署名作品較多,比如志公和尚龕、文宣王龕、文殊普賢龕、地藏與十王龕等。在石門山石刻中,文惟一在山王龕、釋迦佛龕上均有署名,據考證,他是目前在石門山發現最早的雕刻匠師,對石門山的后續雕鑿有較大影響。
到了文氏第四代,目前發現有文仲璋、文仲寧、文仲淵三人的署名。三人的造像地點較文氏第三代有增加,其中,文仲璋在大足妙高山石刻的三教窟、玉灘石刻的千佛洞以及安岳縣凈慧巖石刻的數珠手觀音龕均有署名作品。
“妙高山的三教窟中,釋迦佛、老君、孔子共處一窟,可見文姓后世匠師不但善于三教題材,還對三教題材的融合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李小強說,石篆山石刻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至8米,是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在全國石窟中都較為罕見。對此,文氏工匠功不可沒。
而到了文氏第六代,目前共發現5人。其中,文藝是已發現的文氏家族在大足的最后一位匠師,其作品僅見于靈巖寺石刻之中。
據統計,在大足的安岳文氏家族共有22名匠師,其中有17人在大足石刻中有署名,其作品主要散布在大足中敖、三驅、珠溪、郵亭等地。
世人皆知,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后一座豐碑”的寶頂山石刻,由南宋著名僧人趙智鳳主持營建,根據現有資料,文氏工匠很可能參與其中。
李小強介紹,寶頂山石刻造像近萬尊,造像題材無一重復,涉及佛教密宗、禪宗、華嚴宗等宗派,規模宏大,在雕刻技藝、選材布局等諸多方面均屬于石刻開鑿的空前突破。然而,在寶頂山石刻方圓5里內近萬尊宋代造像中,未見一處關于匠師姓名的題記。
寶頂山石刻的匠師究竟有哪些人?
“文氏匠師極大可能是寶頂山石刻營造的重要力量。”李小強說,在寶頂山石刻營造時期,大足境內極少有石刻營造活動,發現的匠師署名造像點也僅有靈巖寺,為文惟簡玄孫文藝的題名,便再無署名造像,這一現象與寶頂山營造之前大足石刻的盛行不相吻合,因此當時文氏工匠很可能與本地工匠一起參與了寶頂山石刻的雕鑿,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2
共享產業園翻開川渝“雕客”合作新篇章
在南岸區雅巴洞江灘公園,有一個熱門打卡地,只有汛期之后才會露出全部面貌。它名為《長江·母親的歌謠》(暫定名),由30多位川渝石刻工匠用時近10個月雕刻而成。
遠看這座巨型石刻,一位母親正作游泳狀,11個孩子憨態可掬,聆聽著媽媽的歌謠,滿臉歡笑。該石刻長度為63米多,象征長江6300余公里長。母親的形象代表長江,11個孩子代表沿江11個省市,孩子們在母親呵護下奔向大海,走向世界。
該石刻于2022年動工,采用借鑒了摩崖造像、牧牛圖的雕刻手法,在兩地石刻工匠通力合作下完成,2023年初完工后,成為許多市民熱衷的打卡地。這也是近年來川渝兩地工匠合作助推石刻“出圈”的典型作品之一。
大足石刻文創園服務中心主任段勇告訴記者,像這樣的川渝“雕客”合作,得從一個園區講起。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速推進,兩地的合作日漸緊密,但在石刻方面一直存在著一大瓶頸——缺少一個為兩地企業、工匠、藝術家打造的合作平臺。
2019年,大足相關部門專門在區內以及四川調研了石刻企業發展情況。“我們發現兩地大多數相關企業體量很小,也沒有專門的工廠,數控化程度很低,同時分布還十分分散。他們各自經營,彼此之間缺少交流合作,難以承接大項目,發展緩慢。”段勇說。
為凝聚企業力量,加快形成聚集效應,2022年,川渝雕刻共享產業園應運而生。這也是川渝首個專門為雕刻而建的產業園區,開啟了千年來川渝“雕客”合作新篇章。
共享產業園擁有2萬余平方米雕刻工廠,配備了機械臂雕刻機器人、大型圓雕和浮雕機共30余臺,采取設備共用、人才共育、市場共建的共享模式。入駐企業第一年減免租金,第二、第三年租金減半增收,減免水電費,此外還有金融服務、創業指導、技能培訓、集中創作等服務,一改之前川渝雕刻企業散、小的局面。
去年,位于大足區的重慶巨龍雕塑有限公司遇到了一個“幸福的難題”:公司通過重重競爭,拿下了四川儀隴縣市民廣場大型文化浮雕項目,但項目所需人力物力較大,難以獨自按時完成。
怎么辦?
“公司有十余名工匠,沒有生產車間和智能化設備,以往的石刻作品都是純手工雕刻,耗時很長,也很少與其他工匠合作。”巨龍雕塑總經理張儀剛說,一時間他也不知從何下手:如果純手工雕刻,大概需要一年半至兩年時間,客戶等不及;如果購進設備,成本太高,公司難以承受。
一籌莫展之際,張儀剛從段勇那里得知川渝雕刻共享產業園有共享設備可以租賃,還有川渝兩地的石刻工匠可以雇用。
張儀剛立即與園區取得聯系并籌備生產。“除了租用設備,我們還從產業園聘請了川渝兩地二十余名工匠。”張儀剛說,兩地石刻文化一脈相承,技藝上有共通之處,實操過程中,工匠們會根據客戶需求從石刻比例、結構、技法等方面深入討論,結合各自經驗,給出最優方案。
歷時約半年,巨龍雕塑保質保量完成了訂單。“這是公司第一次到共享產業園租賃設備,也是第一次與四川的石刻工匠合作,積累了許多實操經驗。”張儀剛說。
據了解,目前川渝雕刻共享產業園已入駐100多家川渝兩地的雕塑企業和石雕石材企業。通過這個產業園,兩地“雕客”聯手完成了《長江·母親的歌謠》、四川儀隴縣市民廣場大型文化浮雕項目、廣安市文博公園文化創意項目等多個大型雕刻項目,書寫了許多精彩的合作故事。
3
川渝技藝碰撞激活“雕客經濟”
6月17日,記者走進位于四川省蓬溪縣的四川藝道雕塑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見10臺自動化雕機有序運行,鉆頭在石料上來回打磨,留下精美的圖案。
“這是達州客戶的訂單,再有兩三天就完工了,雖然量不大,但我還是預備了一些工匠來補位生產。”公司總經理、蓬溪石雕非遺傳承人趙向培說,之所以如此謹慎,是因為兩個多月前,公司剛經歷了一場“生產危機”。
今年4月,廣州一位客戶交給了趙向培一個500萬元的項目,要求在5月18日前完成。
趙向培立即向蓬溪縣和大足區的石刻工匠發出召集信息,很快就有60名工匠響應,但僅靠這些人仍有可能無法在規定時間里完成訂單,存在較大風險。
趙向培不得不前往成都尋找合適的石刻加工企業。“接連找了兩家企業都不符合要求,要么設備不行,要么工匠水平不夠。”眼看時間一天天過去,趙向培也想過找一些知名度較高的企業來進行粗加工,但對方收費太高,公司難以承擔。
趙向培束手無策之際,段勇送來了好消息:大足區川渝雕刻共享產業園有現成的共享設備和工匠,設備租賃整體價格比市場價格至少低10%。
現場考察后,趙向培分出了200㎡的浮雕讓園區首次加工。“本來我想再采購一批設備,但長遠來看,很可能會閑置,如今有了園區的共享設備,至少給我節約了60萬元的設備成本。”趙向培說,當時園區僅用十余天時間就完成了加工,質量也很高,首次合作非常順利。
此外,趙向培還雇用了一批大足石刻工匠前往蓬溪縣對石刻精加工,其中就包括楊家勝。楊家勝有著成熟的石刻技藝,但一直使用傳統手法,對現代雕塑的接觸較少。
“客戶對人物雕像的神態、表情、整體輪廓都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靈活運用線條來塑形。”楊家勝說,由于沒有接受過系統訓練,所以在實操中有時難免無從下手。
趙向培經常召集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最佳雕刻手法,線條的路徑如何規劃,臉部各部位的深淺該留多少,如何讓眼睛更傳神、立體感更強……
“蓬溪的石刻工匠更擅長宏大的城市雕塑,而大足的工匠更擅長對小場景的刻畫。”趙向培說,大家相互交流總能碰撞出新的創作手法,這既豐富了川渝兩地的石刻技藝,也能承接難度更高的雕刻項目,進一步激活“雕客經濟”。
今年5月15日,趙向培和60多名川渝石刻工匠提前三天完成了訂單,獲得了客戶多次點贊。
“當前市場環境較為低迷,對企業來講,通過降低設備成本來提升收益是首選,共享產業園恰好符合企業當下需要;對工匠來說,只有通過項目才能獲得更多就業和學習機會。”趙向培說,以優質項目驅動兩地石刻發展是未來趨勢。
記者采訪趙向培過程中,他接到了段勇的電話:共享產業園正在與臺灣客戶洽談加工大型石雕作品《愛的符號》,目前已經進入分割設計階段,待客戶確認后就將進行加工制作。段勇說,屆時大足雕刻技藝將在臺灣展示,想邀請藝道雕塑參與這個項目,并聯合川渝兩地石刻工匠共創精品,再次攜手“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