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葛樹丨許大立:天籟之音響徹在渝水之畔
在城市腹地或者山水之間舉辦音樂會,已是現代生活里的一種時尚。且不說流行音樂歌手熱爆世界、熱爆中國大中城市,就連相對高雅上流的交響樂也走出了音樂殿堂,頻頻和民眾密切接觸于高樓廣宇之外的園林廣場,這也是文旅大繁榮時代的新氣象。筆者就曾在西安、上海、成都等地置身于這樣的場景之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時代的精神。此生最激動人心的一次與音樂相遇,是在那個難忘的春天,幾十萬人擁塞于成都人民南路廣場,聆聽音樂家們最激情的演奏歌唱,吹響號角,傾吐心曲,用歡欣的熱淚迎接新的時代。而我,正因為新時代到來才能進入川音學習,也觸及到了人類怎樣在如此闊大的廣場上宣泄情感,如何把手里的管弦、心底的波瀾演繹成宏大的聲浪,歡呼著歷史的偉大轉折。
四十多年后,我在長江嘉陵江交匯的重慶大劇院廣場,面對千萬年奔流不息的江水,面對璀璨奪目的城市燈火,面對千廝門大橋與洪崖洞絕美的構圖,又聆聽了一場山水之上、殿堂之側的天籟音樂,禁不住心潮澎湃感念萬千。《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果然名副其實,音樂家們用上佳的演奏,展現了風華絕代的重慶,風華絕代的中國,彈奏出了時代的脈搏時代的節奏時代的音響。其實,我已經不止一次聆聽過江畔音樂會,那是在手機上屏幕上。現場的聆聽的確大不一樣,眾多樂手縱情演繹于山水之間,頭頂浩瀚星空,面對城市燈火,不時有飛機掠過頭頂,游船浮弋江面,在如此環境里享受音樂享受生活,真有人間至美飄飄欲仙之感。
音樂會曲目經過精心配置。既有廣大聽眾喜聞樂見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長江之歌》《燈火里的中國》,又有跨越歷史跨越時空常駐于心的《漁光曲》《海闊天空》《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更有時尚經典《起風了》《蘭亭序》《向云端》等等,充分照顧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背景聽眾的喜好與要求,把這些音樂經典巧妙地編織在晚會里,古典與時尚交織,飄逸和厚重偕美,歷史和現代聯袂……如果說這臺音樂會的意外驚喜,那就是請來了一代國樂大師方錦龍先生。這位被譽為“以無法為有法,唯獨秀于諸家”的國樂藝術家、教育家,被業界稱為“一個人的樂團”,他的登場和獨特的鋸琴演奏《漁光曲》,五弦琵琶獨奏《憶江南》等掀起了一個又一個小高潮。他飄逸的白發、精湛的演技、詼諧的神態,與光彩奪目的山水景色交相呼應,成為這座城市一眾看客手機里腦海里永遠的回憶。
必須一提的是,音樂演奏最好的場地是建筑師精心設計的專業音樂廳。單純使用民族樂器在空曠的環境里演奏,因為聲波的傳播和共鳴受限,很難把最好的音樂感受傳遞給聽眾。民族樂團編導果斷地將交響樂團的許多西洋樂器吸納進樂隊里,大大改善了在空曠的廣場上的表現力。雖有“非驢非馬不中不西”之歧義,但是現場感覺卻大為改觀。這是高明之舉,也為民族樂團的廣場演出開創了新思路新方向。個人以為,除了弦樂器,其實管樂器也可加入其中,如此,面對宏大的天宇,更有無窮盡的沖擊力感染力。
全場高潮華彩樂章自然是由趙東升、周勇作詞,趙東升譜曲的主題歌《重慶風華》。青年歌唱家趙丹妮、肖飛以高亢激越的嗓音唱響了江畔音樂會的主題:“平湖高峽好風光,解放碑鐘聲回響,重整行裝,再出發,無限風華在前方……”天籟之聲飄飛在燦爛的星空,飛入千家萬戶,飛入我們的心田。正如主辦方所言,這場“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標志著“江畔音樂會”這個重慶獨有的演藝品牌,實現了全面提檔升級。這場音樂會幾經磨礪,越發精粹,除了樂團陣容中西合璧、豪華強大,在選曲方面,更是從流行音樂到西方經典再到正宗國樂,兼收并蓄,寬厚包容,風格多元,堪為上乘之選!
無可爭辯,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已成樂壇經典。我在管弦齊鳴燈火搖曳中神思迷離浪漫暢想,如果眼前舞臺上不僅僅有鼓瑟齊鳴,還有梨園長歌名伶生旦,還有青春的芭蕾爛漫的歌舞,那將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山城之夜美好時光?哈哈,我在愉悅中向往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系重慶新聞媒體作協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