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土壤 引領大學生“接棒”文化傳承
每逢畢業季,很多高校畢業典禮的視頻都會刷屏網絡,撥動起人們青春記憶的心弦。在今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該校電子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代表成杰以一段快板表達了對母校師生同學的祝福,也為他的大學生活畫上圓滿句號。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成杰不僅是理工生,還是一名傳統曲藝文化愛好者,在學校“介四相聲社”里,他與熱愛曲藝文化的同學一道努力,讓更多年輕人領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對中國人來說,傳統文化的基因銘刻在骨子里,從家庭教育到社會風俗,傳統文化的根和魂,處處烙印在人們的文化認同中,這使大學生天然親近傳統文化。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熱愛古風、打卡博物館和展覽館,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就像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空氣和水,大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同樣離不開適宜的環境。
國內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知名高校之所以受到社會認可,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大學文化的傳承不輟、賡續不息,校園內那些標志性建筑物,無聲訴說著學校的厚重歷史,它們所承載的精神,也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大學生踏入校園起,從校訓、校風、校歌的豐富內涵,到老建筑、景觀雕塑、道路命名以及各類文體活動,再到校史館、博物館等場館的精彩展陳,都能讓學生經歷學校人文精神的洗禮,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植根之深、影響之廣。
優秀傳統文化不只體現為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等的精神追求,也表現為詩詞、書法、相聲、戲曲等文藝形式。不少高校指導學生組建的傳統文化社團,讓對某些傳統藝術感興趣的學生找到“知己”,定期舉辦的社團活動,給大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藝、交流心得的平臺,也豐富了大學校園文體活動。對學校而言,這些社團是聯系大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推進“五育”并舉、培養時代新人的有力抓手。
大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與社會有機“接壤”。相比于課堂、書本上的傳統文化知識,社會則是本“大書”。大型博物館的珍貴館藏、城鄉間的民俗風情、民間藝人手中的高超技藝等,能夠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其領悟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了解到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軌跡,以及在遷移變動過程中,被艱難保存下來的強大韌性,從中汲取文化滋養和精神力量。
大學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作為科研、教學的重鎮,它還承擔著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研究、傳承的重要任務。一方面,一些人文社科類專業,本就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各類專門從事與傳統文化相關工作的學生,比如北大鐘芳蓉的畢業選擇,就證明年輕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忱;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不應是神秘的,走向大眾有利于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從而影響更多年輕人。對此,高校和學者應該發揮專業優勢,善用“青言青語”,更新話語體系,并與各地文化管理部門緊密配合,借助新興媒介技術,共同講好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讓年輕人自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接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