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數字化傳播助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提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新時期,數字化技術正改變著人類社會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戲劇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數字化技術的助力下注入新能量,催生新形態。目前,戲劇藝術已呈現出在線平臺和社交媒體的交互性傳播格局,戲劇創作中顯現出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當下,戲劇藝術如何在助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前提下,尋找數字化傳播的最佳路徑,探尋與數字化相對應的戲劇美學觀,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戲劇使命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作出指示,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局之際,戲劇藝術作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媒介,更需敏銳洞察時代趨勢,積極承擔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中國式現代化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形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富強的有力支撐,是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是人民幸福的思想來源,是文化交流的堅實基礎,是中華民族在歷史洗禮中積淀的寶貴財富和生存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必須傳承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新時代需堅持返本開新,科學辯證地對待傳統文化,充分挖掘核心內涵,與當代文化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文化根基。
2.戲劇藝術賦能文化傳承。戲劇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載體,在文化傳承中能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戲劇通過舞臺故事的演繹、鮮活人物形象的再現、經典臺詞的講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戲劇本體相結合,把文化符號轉換為舞臺形象。文化符號是人類交流思想和傳遞觀念的重要工具,是跨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含義,人們對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最開始的認知往往是通過該國家或民族獨特鮮明的文化符號。戲劇藝術賦能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符號以更直觀、靈活的方式呈現,實現歷史風貌、文化基因和美學品格的戲劇表達轉換。由此,戲劇展演中,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核心要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進觀眾的內心,增強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此外,戲劇具有較高的文化審美價值,在傳播傳統文化中能產生巨大效能。自古以來,許多經典的戲劇作品其自身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些作品在時間的長河里愈發成為璀璨明珠,生生不息,滋養人民,引領價值。特別是地方傳統戲劇,它展現了不同地域的獨特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如今,戲劇正探索著與新媒介相融合的新型傳播方式,更加拓寬了傳播路徑,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3.戲劇數字化傳播推進文化傳承發展的守正創新。數字化時代,無界域的快捷傳播、無限溝通的交互傳播改變著文藝生產和傳播方式,戲劇也應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與時代同行,完成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進文化傳承的守正創新。數字化傳播環境下戲劇藝術的創新勢在必行,當然這種創新要求戲劇既守住自身的創作規律與美學追求,又要求符合時代特征,遵古又不復古,守正創新。“守正”就要求戲劇創作者要深諳戲劇創作的“變”與“不變”,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辯證統一思想,辯證看待數字科技的作用和影響,戲劇藝術的初心和使命不能變、戲劇的本質特征不能變、戲劇的作用和功能亦不能變,戲劇創作要源源不斷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民族精神中汲取養分,保證藝術創作的純粹性和民族性。“創新”是指廣大戲劇工作者要利用好數字科技這一把“利劍”,依托戲劇藝術“假定性”“虛擬性”以及“象征性”的特點,重塑戲劇藝術的鋒芒,使戲劇能夠更加自由地創作和表達,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在豐富戲劇表現形式的同時為觀眾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藝術體驗,切實有效地推進文化傳承與發展。
二、數字融媒發展推動戲劇數字化傳播生態重構
戲劇與科技的匯合正處于關鍵時期。數字技術與戲劇藝術的有機結合,不可避免地對戲劇藝術本體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需要在遵循戲劇藝術創作規律的前提下探索、建立新的傳播生態結構。
1.數字劇場助推戲劇數字化。傳統戲劇要想打破傳播壁壘,必須重視媒介和傳播形式的新轉變,創新戲劇傳播方式,從傳播內容、傳播平臺、傳播新技術等層面完成傳播矩陣的重構升級,架構數字劇場,將數字影像全方位滲入戲劇演出。數字劇場是運用計算機數字技術的劇場實踐,是當代技術不斷發展下形成的劇場新樣態,其充分使用影像聲音技術、數字虛擬現實等技術,給觀眾帶來沉浸式交互體驗,為戲劇實現數字化傳播提供有力支撐。
采用多種動態光影技術,構建“虛擬場”這一全新的數字美學劇場,能夠突破傳統戲劇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將戲劇表演的不同場景整合為一個完整空間,在虛擬影像設備上逼真呈現。這可以讓劇場走向觀眾,觀眾視角更為自由,在虛擬現實空間里觸摸戲劇的全新魅力。觀眾也早已不滿足于傳統劇場僅有視覺、聽覺的感官體驗和單向的觀演關系,他們渴望更為豐富、多元的審美感受,實現與戲劇創作的雙向互動。因而構建采用多種現代交互技術,如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混合現實(MR)、沉浸式影像等視覺交互技術的多感知數字劇場極為重要,它能通過新傳感技術為觀眾創造身臨其境的交互體驗,激發觀眾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戲劇創作中,助力戲劇傳播與發展。
例如,由北京理工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共同打造的“數字梅蘭芳”項目,利用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究、掃描、構建“梅蘭芳孿生數字人”,通過1:1的復現梅蘭芳先生年輕時的模樣,建構三維數字模型,并尋找與梅蘭芳先生長相相似的梅派表演者,使用Vicon動作捕捉系統采集其模仿梅蘭芳先生的表情細節、神態動作。其實一個人的表情神態是很難復現的,為此,要掃描演員肌肉的走向、臉部的皺褶等,高科技技術對梅蘭芳先生全身及程式化動作的動態追蹤、精準捕捉,實現可視化、高逼真的復制,讓觀眾與一代京劇大師進行一場沉浸式交互體驗,感受傳統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的別樣風姿;又如上海戲劇學院創作的XR戲曲《黛玉葬花》,借助擴展增強(XR)、3D打印等技術呈現經典越劇《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片段,作品突破傳統戲曲鏡框式舞臺,對舞臺空間設計、數字虛擬場景進行了深入探索與研究,充滿科技的數字劇場展現虛實空間混合敘事的創新性。作品多個維度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創新,讓觀眾手持智能終端或頭戴XR頭盔,就能在情境式物理空間里自由穿梭,沉浸式觀看戲曲表演,大大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2.數字影像助推戲劇藝術傳播。數字影像在戲劇藝術中的全方位介入,也為戲劇藝術插上翅膀。數字影像技術是借助數字方式創造的一種視覺符號,將客觀物質世界通過動態影像設計、特效包裝等技術手段采集處理、存儲傳播,從而豐富觀眾多元化的視覺感受,滿足觀眾個性化的審美需求。中國首部全息話劇《上海往事之阮玲玉》利用數字影像拓展戲劇空間的表現形式,打破在話劇表演中使用傳統全息投影技術的形式,運用多個投影機將3D影像的阮玲玉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實景的半空中,與現實場景中的演員進行互動,創造虛實結合的豐富視覺效果。此舉不僅拓展了舞臺空間的表現力,呈現出多重時空交疊的表現空間,還將觀眾帶入全息影像里,為觀眾帶來極具張力與魅力的視覺效果。
此時的數字影像已不再是單一演出形式的補充,而是在與戲劇的融合中實現更藝術、更時尚、更科技的表達。如今IN-BOX空間舞臺作品《經海山》的出現,更能看出戲劇藝術的數字影像滲透愈演愈烈,IN-BOX空間舞臺作品《經海山》打破了傳統的舞臺空間,演員的表演區域不僅僅局限于地面,而是拓展為數字技術打造的三維空間,作品利用4K投影機通過影像服務器實時渲染,在演員表演過程中實時觸發視頻特效,增強作品的觀賞性和沉浸感。戲劇演員同時還可以借助動態互動影像,利用傳感器和實時跟蹤技術與觀眾互動,與觀眾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系。
3.戲劇符號多元整合的創新傳播。傳統戲劇表演中創作者們通過舞美、人物、臺詞、肢體行動等戲劇符號來傳達故事情節、表達人物情感。數字化傳播環境下戲劇創作更為自由,數字化傳播應將戲劇符號多元整合二次編碼,打造戲劇文化新IP,以此讓戲劇實現高效能、高技能、高熱能的數字化傳播。IP形象是傳播文化的重要符號,創建具有獨特性、可塑性的戲劇文化新IP符號有助于增強戲劇在傳播過程中的辨識度,延長傳播的時效性,是戲劇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契機。在媒介渠道豐富多元的當下,戲劇應積極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多元整合,完成二次編碼,形成具有獨特標志性的戲劇符號,提升戲劇傳播力。
一是將戲劇與綜藝節目相結合,創建戲劇文化新IP符號。一系列原創文化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均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通過設計穿越時空長廊,具有意蘊美的戲劇劇場,借戲劇性演繹展現歷史人物、歷史文物等背后的深刻故事,傳統戲劇中人物情節、表演形式、舞臺設計等元素被二次編碼,形成具有故事性、藝術性、觀賞性的IP符號,使觀眾不僅了解傳統文化內涵,更直觀感受戲劇表達的獨特魅力,實現戲劇的數字化傳播。
二是將戲劇與熱門游戲相融合,衍生熱門IP符號。如游戲《王者榮耀》中就出現昆曲“游園驚夢”、京劇“霸王別姬”、越劇“梁祝”等角色動畫與裝飾,游戲利用戲劇文化賦予角色獨特魅力,借數字演繹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角色IP引入流量,實現娛樂與傳統文化的相互賦能,激發大眾對傳統戲劇文化的認同感。
三是將戲劇與音樂相融合,形成具有戲曲元素的現代歌曲,打造爆款IP符號。戲腔《武家坡2021》《赤伶》《萬僵》《新貴妃醉酒》等現代歌曲,這都是在保留傳統戲曲韻味的同時,采用現代的編曲手法將戲劇元素二次編碼,呈現一夜網絡爆火、萬人跟唱的場面,讓人耳目一新,喚起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尊重,自發感受戲劇的別樣美。
戲劇二次編碼后創建的新戲劇IP表現出更靈活、更多樣的形式,給觀眾更豐富、更多元的藝術體驗。
三、戲劇數字化傳播“新范式”下的美學風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要結合新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美學精神是藝術精神的重要引領,它對藝術理想的建構、藝術情懷的提升、藝術標準的確立,都具有關鍵的意義。當前國內戲劇藝術實踐的傳播依托科技融合的迅速發展,逐漸形成數字化傳播的“新范式”,即戲劇藝術突破傳統創作觀念,呈現充滿科技的全新姿態與創新模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對其所闡發出的美學風貌予以探討和界定,以便呈現出更具深度與價值的中華美學精神。
1.從中國立場到世界眼光的民族美情觀。民族美情觀是每個民族文化底蘊、歷史傳統、藝術審美和價值觀念等元素共同塑造的獨特之美和情感體驗,強調對于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贊美。在數字化傳播“新范式”下,科技力量與民族美情觀的碰撞也愈發激烈。中華民族美情觀以更具包容的姿態為民族、為世界帶來新的觀念形態和藝術形式,呈現出跨地域跨時空跨文化的中華美學精神和以真善美為基石的詩性寫意品格美情觀。
一是跨地域跨時空跨文化的中華美學精神。它集中體現在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美學觀念和藝術價值,在不同地域、時空和文化之間的融合、演進和交流。中華美學精神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表達方式和多元審美觀念,為全球藝術與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傳播形式。
二是建構以真善美為基石的詩性寫意品格美情觀。在藝術創作中融入真善美的元素,呈現詩意、意境、品格和美情的表達,與受眾建立精神聯結。事實上,無論西方戲劇作品還是東方戲劇作品均有真善美的體現。如西方莎士比亞戲劇作品與東方湯顯祖的戲劇作品,兩者文化相差甚遠,美學觀也有所差異,但在創作中均崇尚和諧美。莎士比亞戲劇作品《威尼斯商人》就將人文理想與社會現實的矛盾結合起來,通過塑造安東尼奧誠實守信、熱情善良的人物形象,描繪了一個充滿友誼、愛情、真誠的美好理想世界。湯顯祖的戲劇作品《牡丹亭》歌頌“真情”,通過“情”與“理”的沖突,展現杜麗娘對愛情的極致追求,柳夢梅的癡情忠誠,丫鬟春香的正直善良,刻畫真摯的愛情,展示人性的美好。兩者在藝術創作中均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表達,利用強烈的戲劇效果激起觀眾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使作品具有情感共鳴和內在力量。
2.戲劇場景數字化傳播的美學意蘊。隨著科技賦能和數字融媒發展的推力,戲劇創作也在不斷將藝術與技術進行高度的融合。數字化傳播背景下,戲劇場景要獲得更大的創意和表現空間,需重塑戲劇場景全新美學意境,給觀眾帶來沉浸交互的視聽奇觀,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復合性審美體驗,在獨具東方格調的美學意蘊中呈現出與傳統戲劇截然不同的場域沉浸情境美和虛實交融意象美。
一是場域沉浸情境美。通過多項技術融合營造出逼真的特定情境,為戲劇場景構建更為絢麗豐富的虛擬場域,使受眾全情投入,感受情境之美,是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產物。數字化科技營造出的虛擬場域不僅使戲劇場景在舞臺上以更精確、生動的方式展現,還通過VR、AR、數字影像以及三維建模等創造出高于生活、充滿科技和魅力的視覺體驗。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就以數字虛擬技術逼真地再現戲曲布景,將杭州西湖、鎮江金山寺、建筑園林等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營造獨特的中國風水墨意蘊,這種既有民族文化特性又極具美感情趣的場景,給予觀眾沉浸式體驗感,激發觀眾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二是虛實交融意象美。創作者在深挖中華格調的美學意蘊過程中,強調要通過科技架構的虛實疊合來呈現虛實交融的意象之美。在“虛擬場域”中“實”注重于演員的舞臺行動與情感遞進,“虛”則是通過數字技術呈現出獨特的舞臺景觀。徐州方特呈現的歷史舞臺劇《大風歌》正是利用了全息投影技術,建立現實角色與影像角色的交互,如夢如幻,與觀眾在精神上進行審美互動;《梁祝》的“化蝶”、《白蛇傳》的“游湖”等也通過科技的虛實交融使其美學意蘊得以重塑。在這樣的意象表達中,不僅能夠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美感效果,還能夠激發觀眾自行填補虛幻和真實之間的空白與作品互動,使作品具有更深刻和豐富的內涵。
3.中華戲劇詩性寫意精神數字化傳播的視聽美學景觀。中國文化的本體是詩,其精神方式是詩學,其文化基因庫就是《詩經》,其精神峰頂是唐詩。總體來說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中國的戲劇創作向來非常注重詩性寫意精神,隨著數字科技的融合創新發展,詩性寫意精神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衍生出新的美學景象,呈現出東方戲劇美學的詩化影像風格和中華審美意蘊的詩性視聽景觀。
東方戲劇美學的詩化影像風格是以戲劇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思辨性的藝術氛圍融入影像語言來營造詩意化的沉浸之美,激發情動效應。在數字化傳播范式下,帶有東方戲劇美學的詩化影像風格依托擴展現實(XR)技術在時間和空間的把握上控制影像的動靜變化,營造戲劇的節奏和氛圍,傳達戲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生活哲學。借助色彩、光影、構圖等手法交織詩意畫面,形成視覺上的韻律感和詩化張力。在東方戲劇美學中,創作者們多用象征性手法,借助“5G+AR”以及三維建模展現東方自然元素和超自然的圖像效果,以此符號象征來傳遞寓意和隱喻,表達人與自然、人與命運之間的關系。兩者的相互交織凸顯出獨特的影像表現和思辨性的藝術風格。
中華審美意蘊的詩性視聽景觀強調以詩意的方式將自然景觀、文化符號、韻律節奏等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富有詩性意蘊的戲劇場域。中國首部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尋夢牡丹亭》以《牡丹亭》為創作源泉,在實景搭建的基礎上借助多種如全息投影技術、數字影像技術和巨型圓環裝置等科技手段,打造出一場如夢如幻的戲劇場域。觀眾置身場域之中,感受層次分明的景深和神秘又富有儀式感的氛圍,此舉不僅增強了虛實相間的景觀效果,也集聚戲劇表演的詩性“矢量力”,在貢獻感官和場景高度串聯的視聽景觀的同時也激發了受眾詩化的共情回歸,切實有效地實現了數字化傳播的實踐價值。
四、結 語
新時代,為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戲劇藝術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也需堅持守正創新,探尋數字化傳播“新范式”下的美學風貌,為大眾創作既遵循戲劇創作美學特征,又符合時代特點的高質量戲劇作品。同時,數字化傳播背景下戲劇的創作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意蘊和中華美學精神的高度凝練。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借助戲劇的數字化傳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探索戲劇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數字化傳播發展過程中呈現東方美學風貌,擴布中華美學精神,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