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他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四個重大轉變”,即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這些重大轉變具有鮮明的世界意義,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實踐來看,為解決全球性生態環境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實現公正平等的全球環境治理新秩序注入了強大動力。新時代新征程,深入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要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國際傳播議題的敘事能力,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及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突出成績,講好中國綠色故事、講明中國環境道理,在生態環境領域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大國形象。
著力堅持戰略思維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重大創新成果。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既要善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歷史主動、堅定戰略信心,又要善于在復雜國際政治格局中葆有歷史耐心、秉持戰略定力。要看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立足國內可持續發展,又放眼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根本上扭轉了過去在生態環境領域國際話語權弱勢、制度話語權缺失、學術話語權邊緣化的被動局面,為思考人類發展問題提供了全新視角。這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大歷史觀,準確把握中國同世界關系正在發生的歷史性變化,著眼于生態文明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約數,持之以恒、深耕細作地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也要看到,堅持綠色發展是世界范圍內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長時段的動態歷史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以生態文明引領美麗中國建設堅定執著的戰略思考,堅持胸懷天下,通過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實現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推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還要看到,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會遇到各種矛盾問題,但我們有強大的制度優勢和綜合實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著鮮明優勢,要不畏西方話語霸權,堅持自信自立,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充分展示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強大軟實力。
著力把握系統完整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邏輯嚴整、開放發展的思想理論體系,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和形成過程,同時必將隨著時代發展進一步完善。為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國際傳播,不僅要注重傳播“生態興則文明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核心理念,同時要防止碎片化傳播,注重對這一重要思想的體系化研究、整體性傳播。這就要求我們在這一重要思想的國際傳播上首先練好理論“內功”,深入理解其鮮明的時代性、系統性、思想性和創新性。準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核心要義,圍繞“十個堅持”,講清楚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歷史依據、基本原則、核心理念、宗旨要求、制度保障、全球倡議等,充分彰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厘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邏輯、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敢于講、善于講、能講好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義、體系框架,在國際傳播中做到有力破解西方生態環境理論的邏輯困境,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增加核心政治話語的供給,積極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的重要論述的研究闡釋,從人類進步、世界變革、時代發展的大潮流出發,深化研究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思想觀點和理論成果的世界意義。
著力彰顯文化底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實踐根基、豐富的文化底蘊,其國際傳播不僅應突出這一重要思想對中華傳統優秀生態文化的創新轉化,更應突出這一重要思想對國際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國際生態環境理論等的反思鏡鑒。比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并予以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與”等傳統哲學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生態文明新理念,使中華傳統生態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生態文明領域踐行“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這就要求我們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尋找和搭建更好的文化載體,打通跨文化傳播“最后一公里”。又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深刻反思西方傳統現代化模式基礎上,跳出了西方環境理論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維窠臼,站在人類命運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我們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我們講清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如何借鑒了西方有關發展理論、生態環境理論所蘊含的合理成分,并在克服其思想局限性中實現了理論超越,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
著力轉化話語表達
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要注重講好道理學理哲理,把政治理論話語轉化成科學話語、學術話語以及大眾話語,轉化成國際共通的話語表達,把中國綠色故事融入世界生態故事的講述中,真正讓世界讀懂中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綜合性理論體系,這要求我們既善于運用科學話語和科學邏輯傳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又善于運用學術話語和學理邏輯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要義,為這一重要思想的國際傳播提供堅實學理支撐。用好科學話語和科學邏輯,就是突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含的系統生態學原理,以科學事實為依據,主動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全球環境治理議程有機融合,用國際共通的話語體系、敘事方式闡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開展的具體行動和取得的積極成效,注重在“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下推進生態文明議題國際傳播。用好學術話語和學理邏輯,就是通過多學科、跨學科的視角,更好調動相關學術學科資源支撐這一重要思想研究,加快推進生態經濟學、生態政治學、生態社會學、生態哲學、生態文學等交叉學科建設,積極建構具有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特點、符合學術研究范式的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學,力求推出能夠在人類生態文明史上留下印記的標志性成果。此外,還要把握好普遍性話語與特殊性話語的關系,注重突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內蘊的人類共同價值,讓國際社會認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世界范”的同時,進一步理解和接納其獨特的“中國味”。
著力區分傳播對象
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不僅要繼續利用國際峰會、國際學術交流等契機加大這一重要思想的傳播力度,而且要著眼分眾化、差異化、精準化,由“內外有別”走向“外外有別”,針對具體國家、國際機制及國際受眾等設置傳播議題。其一,根據區域國別開展重點傳播。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模式的國家和國際實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國際傳播應在全球范圍內統籌布局,突出重點國家和地區,深入開展區域國別研究,注重加強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國情調研,逐步形成對象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方位綜合研究以及完整認識,在此基礎上做到生態文明傳播“一國一策”“一地區一策”。其二,針對全球環境治理機制開展專題傳播。加強對全球環境治理制度體系中相關國際組織、國際論壇、國際倡議、國際標準等平臺機制的研究,積極參與在各機制框架下的環境與氣候治理,針對不同合作機制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規則,做到“一制一策”,進而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秩序中彰顯中國智慧。其三,圍繞國際受眾開展共情傳播。增強受眾意識,深入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群體特別是青少年、中間階層的文化心理和接受習慣,結合他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熱點和實際需求,在傳播方式、內容、渠道等諸方面進行個性化安排,善于運用云南大象北上遷徙等小故事小案例,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將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富有創意的行動倡議。
著力運用技術賦能
當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成為新聞輿論“主引擎”和“新變量”,為國際傳播帶來新的變革和機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要用好數字技術賦能,既適應數字化技術高度“去中心化”、沉浸性、交互性等特點,又加強技術研究與運用,通過加強平臺建設、精選話語符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戰略傳播體系。一是進一步推動數字技術與媒體有效融合,根據受眾對新媒體內容分眾、垂直、精準的需求,加大視覺化、社交平臺化的力度,促進生態文明國際傳播的立體化、多樣化、動態化。二是積極搭建數字化生態文明外宣平臺,把全媒體傳播作為國際傳播效能提升的重要一環,構建具有感召力、創造力、公信力、親和力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提高信息的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探索建立國際傳播多元主體間的高效融合傳播模式,鼓勵支持國內數字傳媒企業“造船出海”,開拓國際市場,拓展海外受眾。三是開發打造數字化國際交流項目和產品,從不同視角透視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發掘和傳播生態保護過程中的中國故事、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及其世界意義,增強受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使國際用戶“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