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新形勢下,高質量文化產業具有綠色、數字、智能等重要特質,具備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極大潛力和空間。我們要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內涵、要素特征和實踐要求,準確把握新時期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體、對象、載體、手段等新變化新特點新趨勢,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合“新質”發展動能,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隨著以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文化產業的勞動工具也從自動化向智能化轉變,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在文化產業生產中的作用愈發突出、應用愈發廣泛,從內容生產上的AI生文、AI生圖、文生視頻等,到內容分發上的個性化算法推薦、內容運營上的數字人等技術應用,生產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要把新一代網絡通信、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引入文化創作生產、分發流通、運營消費各領域全流程,特別是與傳統文化產業、地方特色文化融合發展,優化提升內容品質和載體形態,增強智能交互體驗應用場景,實現新質生產力對傳統文化產業的二次賦能。比如,江蘇揚州借力“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挖掘利用運河文化資源稟賦,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大屏小屏共振,開展多語種、多渠道、跨平臺、跨文化傳播,推動新時代“運河之歌”在網絡空間長久回響、在海內外廣泛傳播。要大力推動數字文化建設,通過對文化內容的深度數字化處理,為文化產品和服務注入新的生命力與傳播力,讓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可觀、可聞、可及、可感。要利用和發揮網絡延伸文化產業鏈的平臺功能,支持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基地和數字基礎設施,為基于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支撐。
探索“新質”生產模式,構建新型生產關系。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要求我們發揮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文化優勢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一方面,要積極推動文化生產力轉型變革升級,深化文化市場“放管服”改革,建立適應文化新業態發展特點的監管機制,打通政府、媒體和市場間的壁壘,暢通新型主流媒體、政務類新媒體、商業網站平臺和自媒體的資源池和流量池,優化文化發展營商環境,增強文化主體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要發揮“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的倍增效應,推動形成一大批以數字技術、信息、產品和服務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新業態,及時將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成果應用到文化產業鏈,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推動傳媒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協同創新,為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提供新動能。比如,人民網發布的“幸福運河”大模型共建計劃、央視頻啟播的國內首部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北京市文物局與訊飛星火聯合打造的“首都文博大模型”等,展現了政府、媒體、企業多主體協同,技術、文化、產業多要素融合的創新實踐。
打造“新質”人才隊伍,提升數字能力素養。勞動者在生產力要素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新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主體。文化產業承擔著優化經濟結構和滿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雙重功能,因此對從業的新型勞動者有著更高的要求。要著眼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重點加強文化工作者在虛擬現實、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數字素養與數字技能培訓,培養創新創作思維,培育打造和積極引進高層次科研技術人才和應用工匠型人才。要著眼勞動形態多樣化趨勢,積極適應并靈活運用遠程工作、自由職業、項目制工作等新型工作方式,引導更多勞動者向文化產業新業態涌入。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理念,加深人機協同程度,實現人機雙向賦能,構建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增長與勞動就業穩定的良性生態圈。例如,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人民網的“蚣蝮”、敦煌研究院的“伽瑤”、揚州文旅的“揚小柳”等數字人,依托強大的數據庫化身文博場所的導游、對外傳播的大使等角色,更好提升生產工作效率、服務群眾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