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投新征程|獻禮重慶直轄27周年 重慶文投集團主辦“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重要講話精神,展現重慶文投集團在履行主責主業、推動重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工作舉措,6月15日晚,重慶文投集團在重慶大劇院戶外廣場舉辦了“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獻禮重慶直轄27周年。
江畔音樂會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任指導單位,重慶文化產業投資集團為主辦單位,重慶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重慶市保利文投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重慶廣電第1眼新聞聯合承辦。
當天晚上,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姜天波,市文化旅游委黨委書記、主任冉華章,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周慶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然希,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鄧美濤,市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周勇,市政府參事、市教委原主任黃政,萬州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蔣藝義,渝中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鄒曉宇,江北區政府副區長蘭廷春,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向澤映,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別必亮,重慶出版集團紀委書記王平,重慶新華書店集團副總經理程鋒,重慶旅游集團副總經理楊靜,華龍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春燕等出席活動,重慶文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冉斌陪同出席。
著名指揮何建國攜重慶民族樂團帶來一臺全新編排的音樂會曲目,并特邀著名民樂藝術家方錦龍現場演奏。夜幕落下,伴隨著悠揚的旋律,演出拉開帷幕。此次音樂會,既有耳熟能詳的世界名曲《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歌劇魅影組曲》,又有在國內傳唱度極高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燈火里的中國》《長江之歌》,現場掌聲、贊嘆聲不絕于耳。
一首首重新創排的經典流行樂曲響起,《起風了》的深情厚誼,《蘭亭序》的詩意飄逸,《晚風心里吹》的溫馨舒暢,《海闊天空》的自由不羈……許多觀眾忍不住內心澎湃,輕聲哼唱,動人的音樂回蕩在山水之間。
國樂藝術家方錦龍精心挑選了《憶江南》《漁光曲》《詩經·玄鳥》3首經典曲目,憑借其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情感表達,將觀眾引領至《詩經》所描繪的古典意境。
《詩經·玄鳥》選自《商頌·玄鳥》,商“受天命”治國的頌歌,淵源古老,神性莊嚴,感情純真,氣勢雄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傳說玄鳥所經之處無不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方錦龍說,“這首曲子是送給我們美麗的重慶,希望重慶的明天越來越美好。”在現場,大家看到了民樂的更多創新與探索,讓更多的觀眾在天地山水間能夠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平湖高峽好風光,解放碑鐘聲回響,重整行裝,再出發,無限風華在前方……”音樂會在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趙丹妮和男高音歌唱家肖飛帶來的《重慶風華》中達到最高潮。這首歌選自重慶民族樂團原創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弦上巴渝》,滿滿重慶味的詞曲點燃現場觀眾對重慶的熱愛之情。
“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的成功舉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晚,江畔音樂會登上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中國晚8點直播;重慶廣電第1眼新聞與重慶大劇院等視頻號并機直播,線上觀演超350萬人次。
光明日報客戶端刊發《“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點燃山城夏夜》,文章得到中共重慶市委黨建門戶網站七一網轉載發布;新華網重慶頻道刊發《天地為幕,山水為臺 “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奏響夏日浪漫》。中央媒體的關注增強了江畔音樂會在全國范圍內影響力,將持續推動重慶與長江沿線城際合作和城際文化交流、國際文化交流,帶領“江畔音樂會”演藝品牌沿長江經濟帶走出去。
市級媒體對江畔音樂會進行全面報道。重慶日報于6月17日頭版配圖報道《江畔音樂會奏響重慶浪漫》,6月18日重慶直轄27周年當天,重慶廣電文體娛樂頻道《娛樂現場》欄目播出江畔音樂會專題報道《“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奏響山城》。華龍網《華龍會客廳》獨家專訪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冉斌,基于“重慶風華”江畔音樂會的舉辦,談重慶文投集團如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重要講話精神,在履行主責主業、推動重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工作舉措。
在文藝評論界,江畔音樂會的成功舉辦引起較好反響,重慶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勇為江畔音樂會撰寫文藝評論《江畔有天籟 重慶有風華——寫在江畔音樂會500天之際》刊發在重慶日報。市新聞媒體作家協會組織江畔音樂會的專場采風活動,陸續在上游新聞、重慶晨報、重慶法制報等推出市新聞媒體作協名譽主席許大立、著名詩人吳向陽、著名作家蔣春光等文藝評論和文藝創作十余篇。
下一步,江畔音樂會將成為重慶文投、重慶文旅一道靚麗風景線:一是內容賦能。持續推動本土院團與國際國內頂流藝術家合作,持續推動長江沿線城際合作和城際文化交流、國際文化交流。二是模式創新。推動以江畔音樂會為核心,協同藝術圈、非遺圈、旅游圈、商貿圈、美食圈等構建起“1+N”模式,對重慶區縣進行創新性整體文化輸出。三是加大“走出去”步伐。在開拓區縣演藝市場的基礎上,大力開拓長江沿線演藝市場、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演藝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