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路線和具體任務,標志著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的高度,是黨的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才能更好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把握歷史主動,建設文化強國。
內在意蘊:以“堅定文化自信”為根本
文化自信,不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賦予的內在要求。先進的文化能夠推動個體與社會的進步,落后的文化則會妨礙個體和社會的發展,削弱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一種高度的文化自信彰顯了大國情懷和大國擔當,向世界各國積極展示中國和平發展的強大文化基因,向世人展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以史為鑒,如果中華民族缺乏文化自信,就難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難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只有增強文化自信,才能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前進的動力,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譜寫出新時代的文化強音。
實踐遵循:以“兩個結合”為原則
“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不僅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科學路徑,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是我們黨推進理論創新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工具,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指導我們如何在實踐中有效地改造世界。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蘊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積淀和智慧結晶,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根基。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夠形成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馬克思主義“魂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在理論特質和價值取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是兩者有機融合的先決條件。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來源不同,但在社會追求、治理理念和道德教育上卻高度契合。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與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理想相一致;馬克思對實現每個人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重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丈夫”“君子”等倫理思想相契合。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于天地萬物,來源于真實世界的客觀存在,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高度契合。
目標導向: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方向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宏闊的文化視野,為我國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使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新時代的文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成功地將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實踐經驗融為一體,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獨特魅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上,體現出一種政治自覺。習近平文化思想基于高度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邁向文化強國宏偉目標所肩負的一種責任擔當,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文化思想完成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構建,為新時代文化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包含了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內容。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面,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在政治文明建設方面,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全民閱讀活動,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在社會文明建設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