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文化自信 為民族復興偉業培根鑄魂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既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目標指向,更為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精神動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這一目標,必須在讀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超越時代的永恒魅力、守正創新的辯證基因和多元一體的綜合稟賦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繼而奮發有為、擔當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根鑄魂。
文化自信源起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獨特優勢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主要包括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這些特性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和獨特優勢。這種核心價值和獨特優勢,構成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最深沉的基石。
文化自信內蘊于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歷史是文化的根基,文化從歷史中走來。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實證了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從歷史中演化創造、于傳承中生生不息。只有以大歷史觀來認識中國,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形成過程、發展趨向,增強對自身文化價值、文化生命力的認同,才能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理解過去、展望未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化自信依托于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中。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內在質的規定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自信來自文化主體性,只有確證了“文化意義上的自我”,鞏固文化主體性,才能始終堅守民族文化立場,賡續民族文化血脈,才能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追求、道德觀念充滿信心。在堅持“兩個結合”中創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彰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文化自信興盛于當代中國的蓬勃發展。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狀況成為影響國民文化自信的強烈因素。近代中國,國力衰弱,中國人因為貧窮落后而受欺挨打,消退、動搖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攀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國家硬實力的飛躍帶來了文化軟實力的提高。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就是勃興于輝煌的中國奇跡、火熱的中國實踐和偉大的中國成就。
以文化自信提振全民族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
以文化自信提振全民族精神氣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民族精神氣質是一個民族的獨特氣質和精神標識,也是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在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最終形成根植于“傳統”、發展于“現代”、著眼于“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滋養人民精神生活,以燦爛文化積蓄自信的底氣,以中國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
以文化自信提升全民族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是一個民族在共同文化背景熏陶下,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生態度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共同特質,是一個民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獨立自主,堅定對本民族文化價值認同和自信的依據。中華文明以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生機盎然的文明體系。中華民族以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凝聚成魅力無窮的文化品格。這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實踐的精神遺產和文化傳承,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力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時代進步潮流和歷史發展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展示出來,以文化人、培根鑄魂,不斷提升全民族文化品格。
以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一年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放眼今日之中國,“文博熱”持續、“文創風”勁吹、“詩詞熱”興起,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文化自覺不斷增強。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以昂揚向上的風貌奮發圖強守正創新。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道阻且長。既要立足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沃土,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使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又要堅守馬克思主義這一“魂脈”,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還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新時代“最大的政治”,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在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在這一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只有以昂揚向上的風貌主動作為、自信自強,才能展現出強烈的歷史自覺與主動精神,在砥礪拼搏的生動實踐中守正創新,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擘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篇章。
以理性平和的心態兼收并蓄開放包容。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融通中外、貫通古今,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在破解“古今之爭”的過程中,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以今非古;而是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破解“中西之爭”的過程中,既不能簡單拿來,也不能盲目排外;而是要兼容并蓄,以“美美與共”的博大胸懷包容、吸收、借鑒各種不同文明形式的優秀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實現文化繁榮。理性平和的心態是破解“古今之爭”“中西之爭”的重要條件,有助于我們秉持開放包容,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優勢、制度優勢、文化優勢、發展優勢,壯大話語優勢,不斷增強國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使全體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自信自強,勇毅前行,凝心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