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敘事教學法路徑探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提出了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的重要命題。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將“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回答好重要命題的關鍵問題。
依據“四史”教育內容的特點以及思政課教學實際,采用敘事教學法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形式。以敘事教學法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主要著力點包括敘事主體的教學能力提升、敘事內容的文本構建、敘事話語的創新表達等方面。
增強敘事主體綜合素養,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在敘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作為敘事主體的思政課教師不僅是敘事教學的引領者、策劃者,更是執行者,其綜合素質對于思政課敘事教學的效果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四史”教育的敘事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敘事技巧。教師應著重提升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拓寬歷史視野,以全面增強綜合素養,確保敘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首先,思政課教師要有堅定的信仰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思政課教師只有自己首先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身示范,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四史”教育涉及到豐富的歷史素材,也會產生紛繁復雜、立場各異的歷史觀點和見解,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堅持好、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政治引導。思政課教師要系統掌握“四史”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演進脈絡,深入了解相關的重要歷史素材,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及其思想引領。在此基礎上牢固堅定“四個自信”,進而以堅定的信念和清晰的邏輯,理直氣壯講好新時代思政課。
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有開展“四史”敘事教學相應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在敘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通過講好“四史”故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創新理論、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講生動、講明白、講清楚。教師需根據教學目標精心挑選故事素材,選擇合適的敘事形式,并營造出沉浸式的敘事環境。通過講述鮮活的歷史故事和當代故事,揭示其背后的歷史邏輯和規律,引導學生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在新發展階段,作為青年一代接續奮斗的重要性,激勵他們積極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建構敘事文本,堅持教學目標指向和生成邏輯原則
敘事文本是敘事教學的客體和素材,是實施“四史”教育的重要載體,對于完成敘事教學起到基本的內容支撐作用。作為課堂教學基礎的敘事文本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向進行構建,以生成邏輯為原則進行編制。
其一,以教學目標為指向選取敘事素材。深刻把握思政課“講道理”的本質要求,根據課程教學目標選擇相關的“四史”素材和敘事內容。在“四史”的敘事教學中,若脫離高校思政課的理論體系和教材體系,選取的素材不能緊扣教學目標,只是“為講而講”,將使得教學浮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教學的高階性目標層面,將不可避免地偏離思政課講道理的本質。為了確保教學的規范性和有效性,教師在實施敘事教學時,首先需要在深入理解并準確把握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深度的專業鑒別力,對各種來源的“四史”素材進行專業而審慎的甄別篩選。選擇的故事應當與教學內容所涵蓋的學理、道理、真理緊密相關,同時具備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以此作為敘事教學的核心素材。
其二,以生成邏輯為原則編制敘事文本。思政課教師要注重史實選取與道理講授之間的邏輯關系,要處理好史與論的關系、講故事與講道理的關系、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關系。對選取的“四史”素材不能僅僅采取“拿來主義”,要對素材進行再加工,厘清其中的邏輯,明確要講述的道理,在此基礎上形成敘事教學的教案,即敘事文本。敘事文本的建構要注意以下方面,要有時效性和針對性,思政課敘事教學所處的社會時事環境不斷變化,因此敘事文本的編制要依據當時當地的教學環境,特別是要結合最生動最鮮活的故事講好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受教育者的思想狀況和認知水平也會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因此要針對不同的受眾對敘事文本進行重構。要堅持問題導向,實施問題鏈的教學方式,以社會熱點焦點、學生的困惑點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通過設置場景、提供材料、史實分析開展敘事化講述,為學生答疑解惑,使得學生在史實故事的敘事化講述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要體現教學設計,一堂敘事化教學的“四史”好課離不開巧妙的教學設計,可以使用“四史”故事進行導入;也可以用來作為論證的依據;或者以其為主線,講述挖掘背后的理論演進歷程、本質規律等。通過一系列教學設計,在講好故事的過程中講清楚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創新敘事話語,注重話語表達的接受度和效能提升
話語是思想的寄托和載體,教學話語是實現思政課教育功能和目標的基本媒介。“四史”教育的敘事教學需要注重話語表達創新,旨在實現受眾對教學內容的有效接受,提升話語效能。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規律,學生只有聽得懂、聽得進,才能達到對道理的理解和認同,也即只有入耳才能入腦入心,并進而實現知識傳授到價值塑造、政治引導的遞進轉化。
具體來說,思政課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提升話語表達力。一是要依據授課內容提升話語創新表達力?!八氖贰惫适碌臄⑹路绞讲煌?,會呈現不同的結構和功能。因此,可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的需要,在各種話語類型之間進行轉換互動,以此更鮮活地講述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故事和現實故事,把其中蘊含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教學中,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敘述視角和場景,例如講述“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個問題,可以采用宏大敘事的方式,依據時間脈絡、以開闊的視野和詳實的數據展現這一歷史時期的整體面貌,展現四十多年間時代的巨大發展與輝煌成就;也可以以微觀敘事的方式,通過講述教師個人的經歷或者某個人物的經歷,呈現個體在這個過程中的生活變化、感受體會,以身邊人身邊事講述大時代大變遷,引發學生的代入感。
二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規律提高話語創新表達力。要善于在敘事中采用相應的語言表達手法,呈現豐富多元的教學效果,使思政課敘事教學的話語體系更加立體而生動,從而引起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接受心理變化,達到較好的接受度。語言的魅力在于其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是教師尤其需要注意和提升的方面。敘事過程中可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活潑且情感豐富的敘事語言,融入青年人比較熟悉和常用的網絡流行語來呈現故事內容,都是有效的話語表達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提升話語的親和力,引導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達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