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通“宮崎駿宇宙”:動畫電影重映成功學
一、7年7部的“宮崎駿宇宙”
自2018年《龍貓》被引入中國大陸重映至今,目前宮崎駿電影共計7部進入中國市場,其中有6部為重映,僅有今年4月份上映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新片首映。
6部重映電影中,在中國名氣最大的《千與千尋》票房最高,達到4.88億,是當年同檔期影片中遙遙領先的冠軍。《紅豬》《崖上的波妞》兩部由于偏小眾,粉絲數量有限,票房較為慘淡,票房分別為2800萬、2300萬元。
從票房平均值來看,宮崎駿重映的電影票房單部均值達到1.65億元。1.65億票房在院線市場中是怎樣的水平?考慮到分賬比例,一部電影總票房達到1.65億元,片方大約拿到5000萬~6000萬元,對于常規中低成本影片,這個收益水平是能打平制作加宣發成本的。如果將2023年作為參照系,該年度共計上映新片510部,其中票房超過1.65億元的影片有60部,占比僅僅12%。平均票房能擠進前12%的宮崎駿電影,顯然是穩定且優異的票房保證。
二、治愈系檔期和營銷
從檔期來看,《哈爾的移動城堡》選擇五一檔大檔期上映,與競爭對手正面硬剛。《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由于是新片,又有奧斯卡獲獎強勢宣傳助推,選定在2024年的清明檔上映,但并不算是大檔期。
另外5部影片均選擇了非熱門檔期,《龍貓》《紅豬》《崖上的波妞》上映于賀歲檔早期,因為容量有限,這個時期往往不被大片青睞,對重映影片來說則是很好的窗口期,既不會面臨海內外大片多重夾擊,也容易憑口碑長線放映。
或許是想復制《千與千尋》成功經驗,《天空之城》與它相似,定檔在當年6月份,并創新地選定了6月1日。影片在兒童節當天上映,與 “因為純真” “重溫童年”的宣傳點不謀而合,也為特殊日期創造了“宮崎駿式”儀式感。同時期上映的還有《哆啦A夢:大雄與天空的理想鄉》《蜘蛛俠:縱橫宇宙》,動畫電影扎堆的兒童節,可見一斑。
當然一部重映影片若想獲得成功,除了合理的檔期,更要在營銷上有新意。很多95后、00后觀眾在童年時期已經看過宮崎駿,加上“宮崎駿宇宙”中的影片,上映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如《天空之城》(1986)《龍貓》(1988),距當代最近的《哈爾的移動城堡》在日本首映時間也早已是20年前了,如何讓新觀眾對老片有共鳴?
本文選取宮崎駿重映電影在中國大陸主海報的slogan(見下圖),剖析其營銷主打點。將重映影片進行對比時,發現它們的票房與營銷成效有非常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營銷點找的越準確,越能夠打到現代觀眾情感痛點,相應的票房也越高。
《千與千尋》上映前強調的 “別丟了自己”,走心并戳心,在當時的社交平臺上被自來水轉發。反觀《崖上的波妞》海報風格不一,幾條slogan也給得不清晰,在面向合家歡或情侶中反復橫跳,最終票房敗北。
總的來說,在打通宮崎駿和中國當下年輕觀眾通路的過程中,“溫暖” “童真” “勇敢” “浪漫” “自我”等等標簽,幾乎是每部重映影片片方都會使用的通行證,再依據影片內容對其進行新詮釋。對真善美的向往、對人類勇氣的追逐,鼓勵每個大人找回來時的自己,是宮崎駿電影總能打動我們的母題,這些表達在當下語境中雖然已稍顯古典,卻在美好的情緒價值中治愈人心,也是全世界跨時空通用的語言。
三、國家隊與頭部公司聯手
值得注意的是,7年7部宮崎駿影片,背后是不同電影公司在操盤。第一梯隊電影公司的陸續介入,也在另一方面印證著“宮崎駿宇宙”商業潛力,已跑成了一條羅馬大道。除了在引進片中始終擔當發行、譯制、引進作用的國字頭公司外,光線影業、阿里影業兩家頭部公司值得關注。
光線影業憑借在動畫電影領域的多年深耕,以及過往引進新海誠電影的經驗,出手便是《千與千尋》王炸。據悉,在告別之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競價中,阿里影業以天價拿到授權,令其他影視公司望而卻步,并在這部影片獲得第96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后,迅速發布定檔消息,借得獎利好消息沖進院線。
從以上表格肉眼可見:引進宮崎駿電影的背后公司名單越來越長,分工也越來越明晰。一方面是個別大IP電影引進成本高,影視公司出于分散成本、控制風險的需要;另一方面,隨著觀眾最初“欠宮崎駿一張電影票”的情懷褪去,裸發裸宣難以激發觀影熱情,畢竟大部分觀眾沒有“欠宮崎駿很多張電影票”的情懷……市場倒逼操盤公司需以合理的宣發策略取勝,因此有了多家公司的專業分工、協同合作。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聽海拾貝。近些年,聽海拾貝相繼引入了《天空之城》《哈爾的移動城堡》進入中國。聽海拾貝副總劉城寬先生告訴三川匯文化產業(ID:schwhcy) “從《哆啦A夢:伴我同行》開始,聽海拾貝團隊和日本的片方就形成了良好的溝通和合作。日本的動畫電影,尤其是吉卜力的作品,在全世界都有著廣泛的喜愛度,但由于許多作品制作的年代久遠,大部分中國的觀眾遺憾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觀看,于是決定引進吉卜力一系列的重要作品?!?/p>
劉城寬先生也從自身經驗談到引進宮崎駿電影,在周期、成本方面的獨有特點。“從周期上來看,一部引進片從跟片方簽署版權協議到最終上映通常會經歷半年到2年的時間不等,其中主要因素是指標和檔期,對項目整體周期的影響較大。確定引進后最主要的工作是引進片的宣發工作,尤其是對于老片,有些雖然知名度較高,但電影市場也是非常講求新鮮感的。如何讓一部老片子引發關注和好奇,是其中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p>
在多家公司的協作中,劉城寬先生分享道,“引進片和國產片在商業發行層面的合作方式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制片方換成了引進方。除了發行公司,還有不同發行渠道、資源方的合作。再就是宣傳營銷團隊,因為現在的宣傳營銷渠道較為分化,大家在不同的領域各自專業分工。例如現在短視頻是許多觀眾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體現在電影宣發上,很多項目的短視頻營銷開始有一家專門的合作方來負責。當然還有負責主宣的團隊、媒介合作的團隊,來制定宣傳方案、計劃和媒介投放。”
四、宮導的庫存清單
在泛東方文化認同的大環境下,加之95、00一代對童年懷念,“宮崎駿宇宙”電影的文化魅力、商業價值一步步被發掘。從“宮崎駿宇宙”重映電影票房及豆瓣評價人數的復合分析中,可以發現二者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豆瓣評價人數越高的宮崎駿電影,引進中國后票房也更高,例如有234萬人評價的《千與千尋》,最終票房4.88億。
但自《千與千尋》后,宮崎駿重映電影票房始終在1億元上下波動,同時還有下行態勢。這并不能說明該系列變得不再有魅力,觀眾新鮮感下降,而是“宮崎駿宇宙”如同一座金礦,具備高熱度、粉絲黏性的影片資源是稀缺的,隨著引進數量逐漸增多,當《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相繼上映過后,宮導的金礦也越挖越少。
宮導的庫存清單中,除動畫短片及紀錄片外,《起風了》《幽靈公主》《風之谷》《魔女宅急便》是還未引進中國的幾部動畫長片。然而它們在豆瓣的評價人數分別為26萬、55萬、 37萬、48萬人,平均人氣熱度僅與《崖上的波妞》持平,遠遠達不到《天空之城》《哈爾的移動城堡》的國民普及度。
未來是否繼續引進宮崎駿電影,劉城寬先生如是回答,“從引進片的成本來看,因為每部電影的引進成本、宣發預算和分賬方式都有很大差別,所以很難講票房達到多少可以保本。作為引進方,通常會根據對市場的分析,作出一個票房的預估,即保底和樂觀票房的區間,在這個范圍內我們核算出一個期望采購價格和宣發預算的平衡點。我們和吉卜力工作室已經合作了《天空之城》和《哈爾的移動城堡》兩部作品,并且取得了還不錯的票房成績,但市場總是處在動態變化中,后續是否還將引進更多的作品需要根據之后市場進行考量?!?宮崎駿宇宙重映還能激發多少市場消費力,有待屆時的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