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質
“創新”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精神特質,既是一種理論表征,更是一種方法論,是對文化建設的勇于探索、開辟新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創新”,體現為其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創造性揭示、對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實踐的創新性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創新是文化永葆生機的源泉,是推動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必須深刻把握其創新特質,運用新思路、新機制、新形式,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全面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守正創新的重大成果
創新創造是中華文明的顯著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于世。”當代中國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為文化創新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建設創造性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是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理論成果,既有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和要求,又有文化理論觀點的創新和突破,尤其是圍繞鞏固文化領導權、堅持“兩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
習近平文化思想將隨著實踐深入不斷創新發展。“創新”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精神特質,既是一種理論表征,更是一種方法論,是對文化建設的勇于探索、開辟新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創新”,體現為其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創造性揭示、對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實踐的創新性引領。這一思想敏銳把握時代的新發展、世情國情的新變化提出的文化新課題,圍繞理論武裝、輿論宣傳、思想道德建設、文化文藝、網絡建設和管理、對外宣傳工作等文化建設領域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未來還將繼續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以創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更好地把握當下、迎接未來。
二、創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核
“兩個結合”體現了守正創新的精神特質。習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兩個結合”開啟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廣闊空間,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指導我們通過創新思路和方法,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本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某種程度上說,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過程,體現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在新時代,我們要遵循辯證取舍、去粗取精的原則,堅持因時而化、推陳出新的立場,通過創造性轉化,對諸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改造,通過生活化、簡潔化、大眾化的話語表達,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以激活生命力;通過創新性發展,對諸如仁者愛人、正己正人、以和為貴、講信修睦、為政以德、選賢任能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同時借助新型載體、網絡媒介等傳播載體,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努力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反映時代精神、引領時代潮流。
文化傳承與發展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在傳承既有文化形態的同時形成新的文化形態,從而讓文化不斷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傳承和發展永遠是聯系在一起的。固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其實,文化的繼承,關鍵是承認在中華文化中含有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恒意義,又有當代價值的成分。
三、創新是新時代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創新文化產品供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面向基層的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運動,著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力度;推動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落實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壓縮全國性文藝評獎獎項和數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于文化體制改革,我只強調一點,就是要在繼續大膽推進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同時,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
創新文化產業業態,實現文化大融合。推進文化與科技“大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要善于將大數據、5G、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超高清等新技術作為文化創新發展的“助推器”,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創新文化發展模式。推進文化與旅游“大融合”,通過科技賦能、審美升維,以更廣闊的視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時代化表述、多元化表達,推動文化場景拓展,打造傳統文化的奇觀視效,讓傳統文化“美”起來、“活”起來,助力文化IP產業化,形成規模化產業鏈。推進文化與藝術“大融合”,通過摸索與當下遙相呼應的韻腳,把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不斷推動文化產品出新開新,讓更多美好的中華風物,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用創新精神打造豐盛的文化大餐,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需求。
創新文化傳播策略,展示傳統文化魅力。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平臺,制作精美的文化內容,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要利用創意文化產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設計、藝術、手工藝等形式,讓創意文化產品融合文化元素和創意設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動地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利用文化交流活動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的文化藝術家、學者等參與,進行文化交流和演出,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了解和友誼,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