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鎖!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8場分論壇觀點精華
5月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八場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同期舉行。八場分論壇主題分別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數字時代出版人才發展、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繁榮文藝創作、人文灣區機遇灣區。眾多專業人士、知名專家共思共論,探討如何推動文化繁榮,凝聚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強大合力。
一、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分論壇舉行 主流輿論既要傳播力更要思想力
5月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分論壇在深圳舉行。
此次論壇以“智啟全媒時代,共謀融合發展”為主題,以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媒體變革為背景,通過分析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討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和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新方法、新路徑。
與會領導和專家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內容。要保持戰略定力,狠抓內容建設,始終堅持以改革的思維、創新的勇氣向前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
嘉賓觀點
高質量的內容生產與供給永遠是主流媒體的主業,而穩定持續的高質量內容生產與供給能力,是主流媒體提升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徐立京
在互聯網新興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主流媒體不能妄自菲薄,既要當仁不讓地去主導社會輿論,更要充分利用新型媒介傳播渠道,大力推動主流媒體優質產品生產能力和新興媒介強大傳播力的有效銜接。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符雷
只有配強班子,才能夠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紹興傳媒圍繞“堅持真改實融、堅持移動優先、堅持深耕主業、堅持數智賦能、堅持市場運營”五個方面進行市級媒體融合改革,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浙江省紹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如興
縣級融媒體可通過跨界、跨域、跨層級、跨媒體的協同合作,重頭稿件與中央、省內媒體和重要商業平臺同頻發布,實現傳播能級成倍增長。應以內容建設為根本,由關注多而廣、大而全的寬泛領域變為深度聚焦本地獨特資源,轉換視角增強感染力,豐富表達增強吸引力,深耕本土增強聚合力。
——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委書記王銳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媒體提供給讀者和用戶最核心的還是內容,“內容為王”永恒不變。如果沒有好內容的產出和生產推動,媒體融合也很難實現目標。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輿論越多元越需要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騰訊公司副總裁陳勇
通過新技術和用戶建立一種新形態的連接方式和互動方式,從而實現從新聞的弱鏈接尋找到其他領域的強鏈接。
——人民網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葉蓁蓁
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將進一步提高新聞機構內部融合程度和內容傳播效率,從而促進整個全媒體平臺建設。
——新華社技術局局長、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羅毅
大模型的出現,對媒體的制作流程、傳輸方式、呈現方式以及互動性等方面是一次重大機遇。
——中央廣電總臺編務會議成員、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姜文波
隨著AIGC等技術的涌現,保護公眾認知安全將成為更加重要的社會公共議題。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理事長楊懿
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分論壇舉行 以創新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5月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分論壇主題是“以創新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分論壇分別以“新科技激活文化產業新業態”“文化新業態的爆款密碼”為主題進行了兩場嘉賓演講。論壇還開展了兩場圓桌論壇。
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王慧敏認為,最好的文化產品,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既不能忽視網絡流量、收視率、票房收入等反映群眾喜好的指標,也不能把這些指標絕對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讓三觀跟著五官走,更不能為取悅群眾而失向、為吸引眼球而失范、為奉迎媚俗而失態。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說,應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創造文旅應用新場景,打通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配套創新文化產業新體驗、新產品、新IP,延伸文化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共生共榮。
嘉賓觀點
既不能忽視網絡流量、收視率、票房收入等反映群眾喜好的指標,也不能把這些指標絕對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讓三觀跟著五官走,更不能為取悅群眾而失效、為吸引眼球而失范、為奉迎媚俗而失態。
——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王慧敏
歷史證明,如果不把天花板沖開,地板就會被擊穿。對專業內容生產者來說,當下要堅守“向下共情、向上創作”的目標。創作人應該帶著使命感,戰勝膽怯和懶惰,去做不敢做不會做的,以溫暖現實主義弘揚真善美,以批判現實主義鞭撻假惡丑,讓大眾能從影像當中感到他不是一個人在面對整個世界的風沙,這才是文化的力量,也會成為文化產業力量的最大核動力。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
AI作為一種工具已經深入生活、影響文化創造。但文化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它是多樣的、有趣的、豐富的。大語言模型是機器,它們并沒有情緒體驗,短期內AI仍很難替代真實的演藝和表達。
——抖音總裁韓尚佑
最好的文化產品,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快手通過文化賬號培訓和扶持計劃,吸引了大量傳統文化從業者走到線上,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活力。
——快手科技總編輯劉洋
持續的輸出與創新,對于引爆一個IP非常重要。當某個產品在早期出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數據或者是討論的時候,它就有可能成為爆款。
——泡泡瑪特國際集團首席運營官司德
“熊出沒”秉持“自然、環保、健康、快樂”的品牌理念,傳遞親情、友情、夢想、成長等正能量和價值觀,運用獨到的表現手法講述中國故事。
——華強方特總裁劉道強
笑傲江湖游戲在韓國上線后,帶動了金庸先生《笑傲江湖》韓文版本銷量上升。年輕人因為喜歡游戲參與游戲后,發現故事很吸引人,于是去買書來看,這實際上就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
——完美世界CEO蕭泓
文化產業是注意力經濟,它如一個巨大的磁場,連接著各行各業,網絡視聽行業需要不斷拓展視聽的方向和價值,繁榮文旅市場,投身海外傳播。
——優酷總編輯張麗娜
當前,旅游已從過去的觀光式旅游轉變成了體驗式、度假式的旅游。哈爾濱潑天的流量從何而來?首先是充分有效利用宣傳媒介、宣傳手段的結果。其次,是政府、企業和市民一起掏心掏肺掏家底,同心協力的結果。
——馬迭爾文旅集團總經理周巍
三、繁榮文藝創作分論壇舉行 以文藝之光鑄時代之魂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2024年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繁榮文藝創作”分論壇于5月24日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該分論壇涵蓋“文學單元”“舞臺藝術單元”“電視劇單元”和“網絡文藝單元”4個部分。來自全國文學、舞臺藝術、電視劇及網絡文藝等多個領域的10余位創作者和專家齊聚一堂,就當下如何繁榮文藝創作各抒己見,為推動文藝繁榮建言獻策。
嘉賓觀點
一個作家就是一個小雜貨店主,接觸出入小雜貨店的人物,想跟他們對話,就要熟悉這些小人物并傾聽他們的聲音。在雜貨店待久了,則需要開窗透氣,要了解正在變化的世界,這樣才能跟時代同頻,不落伍,不故步自封。
——中國作協副主席、黑龍江省作協主席遲子建
在做好戲曲非遺傳承保護的同時,還要勇于創新、打破邊界,把非遺時尚化,把經典流行化。因為今天的經典一定是曾經的流行,而今天的流行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經典。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員、《新龍門客棧》主演陳麗君
時間是藝術最好的檢驗者,藝術也需要時間來打磨。在舞劇《詠春》創作初期,我們光學習詠春拳就花了一年多時間。藝術創作不是只填充一些符號、標簽,而是要真正深入生活,表現生活。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編導、舞劇《詠春》導演周莉亞
夢中常與葉問同行,希望今后有越來越多的舞劇能從深圳出發走向世界,讓代表中國審美的作品在世界舞臺上綻放精彩。
——深圳歌劇舞劇院演員、舞劇《詠春》主演常宏基
網絡文學門檻相對低,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從事創作,把自己的生活反映到作品中來。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網絡小說《大國重工》作者齊橙
深圳是一座文學、文藝的富礦,今后如果有機會,我也想扎根深圳,進行文學創作。
——《雪山大地》作者楊志軍
深圳是一個充滿夢想與激情的地方,匯聚了全國各地的人才,有很好的發展京劇的土壤。
——中國劇協副主席、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
在《繁花》里扮演阿寶的過程中,我主動把童年對于父輩們的記憶調用了回來。演員只有扎根生活,才能真正演好角色。
——演員胡歌
做好電視劇根本是要回歸本源,踏踏實實搞創作。
——中國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常務理事毛衛寧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故事發生的高地與前沿。如果深圳沒有非常好的電視劇去表達它,這是我們行業人沒有做好。
——華策影視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趙依芳
希望能寫出把沸騰和感動傳遞給觀眾的好故事。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編劇委員會副會長、北師大文學院教授梁振華
未來講述深圳故事、深圳人故事的影視劇會越來越多。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清
四、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分論壇舉行 讓文化遺產鮮活起來
5月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深圳,探討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論壇現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驚喜亮相,并對于文物保護談了自己的看法,她說:“一定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只有把文物保護好了才能不斷地研究它。我研究不了,下一輩研究,再下一輩研究,越研究越深。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地把故事傳下去。”
嘉賓觀點
要發展旅游首先要做好文物保護,撇開文物談旅游是沒有意義的。只有把文物保護好了,才能讓中華文化的故事更好地傳承下去。我在敦煌保護、研究文物61年了,我研究不完的,要靠下一代、再下一代人研究,越研究越深、越研究越好。
——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
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幾代考古人接力奮戰取得了豐碩的考古成果,實證了“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為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下堅實的基礎。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
在總面積2.33平方公里的古城內,完好保留720多條街巷,散布著古城墻、古橋、古寺、古牌坊、古井、古府第等眾多文物,以及大批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潮州堅持“建設新城、保護古城”的發展思路,在古城區內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房地產開發,走出了一條歷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潮州路徑。
——潮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何曉軍
中國特定的地理地貌和生態條件對華夏人群、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遠古中國氣候環境相對穩定,支持、保障這里的先民生生不息、延綿不絕。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屢次遭受劫難,但每次都能劫后余生并復蘇發展,這種韌性和強大生命力,應該得益于舊石器時代華夏文化的多樣性和強大的文化基因。
——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高星
對于已經“死去的”文化遺產,可通過賦予其新的價值,將其“喚醒”。比如博物館。而對于仍然“活著的”文化遺產,要接受其隨時間推進而自然地變化。只有讓歷史的“年輪”演進下去,遺產才能保持“活著”。保護“活著的”歷史街區和保護死去的木乃伊完全不同。很多歷史街區在現實里仍在被使用或承擔實際的功能,完全不改變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完全不同的歷史名城保護理論,接受歷史社區的成長和衰老。
——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趙燕菁
人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傳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在與自然和歷史的漫長互動中創造出來的。非遺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無所不在,非遺傳承人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保護好傳承人,培養好傳承人,發揮好傳承人的作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綿延不絕的關鍵所在。
——中國工藝美術館黨委書記王晨陽
說起潮州,廣濟橋很美,牌坊很熱鬧,但更打動我的,卻是潮州的尋常巷陌和百姓人家,這里有潮州人的鮮活生活。在潮州城的一個繡坊里,阿姨們都是街坊,白天她們一起來刺繡,到該做飯的時間就回家做飯,這種簡單而快樂的生活令人羨慕。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
五、數字時代出版人才發展分論壇舉辦 人才培養是出版行業轉型關鍵
昨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數字時代出版人才發展”分論壇在深圳召開。
論壇聯通產學研各個領域,設置嘉賓主題演講、青年人才代表發言、專題對談等環節,來自相關管理部門、高等院校、智庫機構、行業協會、出版企業、數字技術企業等方面的相關負責人、知名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共論數字時代出版人才培養建設新路徑,共促出版行業高質量發展。
嘉賓觀點
出版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構建起出版新生態、多模態、新格局。
——人民衛生出版社總編輯杜賢
樹立品牌營銷思維、內容整合思維和用戶體驗思維,打造數字時代真正的好產品。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新科技出版編輯室編輯郭亞婷
數字時代的出版人才培養,需要出版行業與其他科學技術領域的深度融合。
——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
如何彰顯出版的主流價值,構建適應產業變革、技術變革、閱讀習慣變革的出版人才隊伍,夯實文化強國建設的人才根基,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不得不回答的時代課題。
——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青
文化仍然是出版最根本的屬性和功能,只有將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才能打造出更多優質、有深度的出版物。
——騰訊互動娛樂副總裁張巍
數字出版人才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出版專業知識,還必須熟練掌握和應用新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未來不屬于人工智能,屬于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新人類”。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聶小林
人工智能不會替代人類編輯,但是不會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編輯很可能面臨淘汰。
——同方知網總經理張宏偉
新時代的出版人才除了需要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和編輯技巧外,更需要學會利用AI技術推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
——中國移動咪咕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剛
青年編輯能力的提升,必然會帶來出版事業的蓬勃發展。
——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與古文字編輯室主任顧莉丹
打破學界與業界的壁壘,培育復合型出版人才。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學院教授付海鉦
AI永遠無法代替書店,書店出版一定會一直存續下去。
——帆書創始人樊登
“我們應樹立立學為民、治學為國的家國情懷,立足當下展望未來,銳意創新引領學術,共同打造新時代出版理論。”
——武漢大學出版研究院院長方卿
聚焦人才優勢,打破傳統束縛,打造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版人才隊伍。
——中國激光雜志社總經理楊蕾
在數字時代,培養國際出版人才應立足于國際化的大格局。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段鵬
數智時代呼喚融合型、復合型、貫通型人才培養。
——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院長張久珍
六、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舉辦 新時代電影創作要以人為本
昨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在深圳舉辦。
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在致辭中從推動電影高質量發展的角度提出,一是尊重電影藝術規律,推動電影創作繁榮活躍;二是尊重電影產業規律,健全完善現代電影市場體系和產業體系;三是尊重電影管理規律,凝聚團結向上的行業力。
嘉賓觀點
我們當然希望有更多的影片突破圈層全線發行,我們更加知道中小型影片是塔基部分。每個年輕工作者都需要時間成長,每家小公司都需要不斷積累經驗才能走向大公司,他們要得到尊重,他們的影片不能永遠是一日游,不能都是在冰冷的硬盤中無人問津。
——中宣部電影局副局長毛羽
全國電影行業正帶著極大的熱情投入探索電影新使命、新格局的浪潮之中,可以預見今后的溫暖現實主義作品將成為創作主流,要求作品既要面對現實困頓和艱難,也要提供積極向上、進取、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法和出路。
——北京光線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
所有主創主要藝術家在創作旅程中,用智慧和心靈進行了旗鼓相當的碰撞,促成了集體光芒的閃現。我們國家現在擁有很多高審美、高認知,能夠完成精品內容的藝術家,我相信未來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中國電影一定會越來越好。
——壹同制作創始人、青年導演陳思誠
電影院不僅僅是一個觀影的場所,它更是一個電影文化的載體,是電影愛好者的天堂,承載了很多美好的記憶。我們希望年輕人能夠來到影城,不僅僅是觀影,更能在影城玩起來!
——萬達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陳祉希
如何讓電影院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第一個路徑是向內容要空間,第二個路徑是向市場要空間,第三個路徑是向科技創新要空間。
——貓眼娛樂CEO鄭志昊
希望國家電影局出臺一些鼓勵性措施或者引導性政策,幫助中小企業的電影更好獲得投資,讓新生代的編劇、導演和演員有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
——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嚴雪峰
我們要實現電影強國,首先電影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要增強,民族工業產業要實現突破性的發展。核心的器件,關鍵的芯片基礎模型原創技術研發能力要增加。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原所長張偉
我們要立足新時代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發現新的故事,或者找到故事的新想法。中國電影如果能用影像反映出時代變遷的進程,表達好新時代新英雄的精神,那么就沒有辜負這一次的歷史機遇。只要步子是往前邁的,那就早晚能走到遠方登上山峰。
——著名演員、導演吳京
七、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分論壇舉行 文化貿易的根要扎入優秀文化里
5月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分論壇在廣東省深圳市成功舉辦。
論壇上,嘉賓們重點圍繞新質生產力與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給文化貿易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更好賦能文化貿易等熱門話題暢談認識思考、介紹具體做法、研判行業趨勢、分享經驗體會,貢獻了許多兼具思想深度和實踐價值的真知灼見。
嘉賓觀點
新質生產力在多個方面能夠賦能文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也給文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問題,回答好、解決好這些問題,必將激發我國文化貿易的新動能,更好地推進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對外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李小牧
我們有大量中國原創故事,加上AI新的產能爆發,會讓我們的好故事加上好視覺,生產出更好的作品,從而給文化貿易添一份力。語言大模型這項技術從長期來看,遲早能夠在人類的文化創作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是和人共存的狀態。
——中文在線首席技術官吳疆
要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不斷用新的數字技術去解決已有數字技術應用中不完善、不完美的問題。文化作為國際交流的橋梁,其獨特價值無可替代,人工智能與數字文化的不斷融合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亞洲數字藝術展出品人王鵬
數字經濟是新的機遇,電影行業要快速應變,擁抱新技術。只有將這些高科技深度應用在各個領域,才能推動相應軟件和硬件的發展。要探索出新的工作流,積極擁抱新技術,推動人工智能與電影產業深度融合。
——博納影業影視制作副總經理曲吉小江
人工智能不斷發展,新的挑戰也隨之出現。技術標準與倫理規范的雙重驅動,賦予我們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探索以更強的主導權,能進一步為全球文化交流及文化貿易的國際合作提供堅實支撐,促成多邊互利共贏的局面。
——完美世界集團高級副總裁、總編輯伊迪
文化貿易人才需要既有文化創意又有技術能力,特別是要對文化有著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如何把“超級數字場景”和文旅實現真正融合,讓文旅和游戲都能賺到錢,這是需要思考的。
——三七互娛集團副總裁程琳
將文化元素與現代潮玩設計相融合,不僅豐富了文化貿易的內涵,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希望越來越多從事潮玩產業的人愿意通過商業的手段和力量,去發掘珍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毛
要提煉展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標識,讓中國文化IP融入生活、深入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應當契合年輕群體的審美情趣與情感需求,未來的文化IP孵化策略應著眼于接地氣、生活化與趣味性的融合。
——西安橋合漫畫創始人喬喬
八、人文灣區機遇灣區分論壇舉行 共享粵港澳人文經濟互促機遇
5月24日上午,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在深圳舉行。
來自港澳臺、內地的文化領域政府部門人士、高校智庫學者、企業機構代表、青年代表等齊聚一堂,共論粵港澳文化協同發展路徑,共享灣區人文經濟融合互促機遇,為“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奉上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嘉賓觀點
大灣區非常重視人文和藝術的發展,給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多機遇。希望大灣區在面對新的挑戰的同時,進一步激揚“拓荒牛”精神,把握新的機遇,煥新人文景象,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
嶺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灣區所有民族所有地區共享的文化,是這片地區的名片和DNA。嶺南文化包括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囊括藝術的各種形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個門類,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感情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
大灣區不僅僅要有經濟發展、科技創新,還必須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享的價值和共同的身份認同。首先要重溫共同的文化傳播,重視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其次要從政策上采取措施,促成粵港澳三地政府和民間形成共同愿景;第三,尊重粵港澳三地因為不同的歷史發展程度而產生的文化差異和多樣性,并以此為新出發點融合發展。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
兩岸的民間文化血脈相連,即使政治上有人想“去中國化”,但根深蒂固地存在每一間廟宇之中,每一根民間的香火之中,每一個虔誠膜拜的心靈之中。臺灣民間信仰的神明有上百個之多,大部分皆自大陸而來。兩岸交流多舉辦信俗交流活動,也呼吁有更多更為自由溫情的互動。
——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臺灣著名作家楊渡
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有推動文化雙循環的責任和使命。可從四方面發揮香港優勢:一是發揮香港人才制度和國際化的優勢,二是發揮傳統產業和文化協同發展的優勢,推動“文化+概念”,優化大灣區“文化+金融”,三是發揮香港會展優勢,四是發揮大灣區的區域優勢,共同推動文化出海,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
粵港澳大灣區是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港澳與內地雙向奔赴的結晶。大灣區是港澳青年赴內地發展的最佳選擇,要用好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平臺。在大灣區未來發展上,繼續深化灣區政府引領作用,增強粵港澳之間的開放交流;整合三地優勢,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主動投身創新創業浪潮,以實際行動擁抱機遇灣區。
——星競威武集團董事長兼CEO何猷君
在文化創新領域,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實現內容生產,因此建議,圍繞根技術、多元產業、多領域人才,建設百花齊放的開放生態,同時,不能忽視文化創作中人類的創造性思維和情感內涵。只有科技與創意相結合,才能促進產業蓬勃發展。
——華為云副總裁、華為云全球生態部部長康寧